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8 毫秒
1.
不变的湘西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是湘西农民科技素质结构长期处于自然农业状态的主要致因。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逐渐转型 ,使湘西农民科技素质结构转换与社会进步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堕距性。要使湘西农民的科技素质结构的转换与时俱进 ,必须要采取经济鼓励、政策支持、市场引导、文化改造、技术教育、技术示范等多方面的具体措施 ,才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2.
农民新技术供求现状及其对生产发展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全国7省28县419户农户新技术采用和对未来产业发展意愿的调查数据分析,建立联立方程组以研究新技术采用对农民生产发展意愿的影响。估计结果证明,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水果和蔬菜以及养殖业生产领域,农户拥有的相关技术越多,就越会扩大该领域的生产。农业技术进步会从微观层面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英山县莲花村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同时并存。以资金不足、教育不足、风险规避3个假设分析阻碍莲花村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原因发现,资金不足不是影响技术引进的最重要因素;在技术引进的初期,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新技术在一个地区逐渐普及,教育便成为与技术引进基本无关的因素;风险是阻碍农民引进新技术的最关键因素。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和介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传统社会的冬学主要是在农村进行识字教育与思想启蒙。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希望通过多种渠道推广农业生产技术来提高粮食产量,故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因此,冬学不再是单一的文化教育,其更加注重农业技术的普及教育,把培养农民正确的生产观、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作为冬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具体实践中则是通过新技术替代传统生产方式,进而实现对农民传统思想观念的改造。1950年代开展的以思想教育与农业生产技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冬学为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传统农村社会改造提供了技术—思想—社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宏大工程。农口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本行业、本系统中具有高新技术与产业化的优势地位,能起到支撑、引领本行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文章对农口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成果转化、技术辐射、人才培训、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等几种新模式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发挥研究中心的强大引导与服务功能,促进农业进步、增强农民科技素质、增加经济效益、创建新型农业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业技术进步存在着内在的动力机制 ,但农业技术自身的特点和农业技术的应用者——农民知识技能落后、经济贫穷 ,又对其自主推进农业技术进步产生制约。政府和社会只有为农业技术发明和应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才能有效地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7.
本文构建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和理论框架,系统分析农业保险通过农业技术进步助推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渠道,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农业保险对农业绿色发展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农业保险的保障性发挥灾后赔付作用,增加农民收益,产生福利效应;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和风险偏好,而农业保险的福利效应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积极性,产生技术进步效应。农业保险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有效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8.
利用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论证了农户行为受年龄、性别、自身素质和技术推广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农户行为对不同农业技术进步类型偏好不同,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对农户选择技术进步类型影响比较显著。最后,提出了我国要加大生物化学型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要推行农民素质工程,大力提高农户科技知识水平;针对不同的农业技术、不同农户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等。  相似文献   

9.
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由生产主导型传统农业向技术主导型现代农业转变的新阶段,对农业科技支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当前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科结构失衡,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整体运行效率不高,作为受体的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对新技术吸纳能力较差,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应加大农业科技投人,强化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运作机制,注重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苏北地区农户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分析了农民文化素质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表明农民文化素质越高,对新技术传播途径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服务性要求越高,接受和利用高效的、规范的种植养殖技术倾向越强,并能更积极更熟练地引进和应用农业新技术。为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发展,必须增加农村教育投资,加强普通教育,发展农科教结合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11.
保护农业知识产权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农业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如何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农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现代化是今后提升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分析了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问题,阐述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举措。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既需要经济支持,也需要法律保障。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中职责不明、成果转化资金无保障以及农民对科技成果转化配合不够等诸多问题,应当完善相关立法,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既快又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3.
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建设,是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条件,也是农村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建设,要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体制改革,注重农村教育和科普工作,加强农村科技法制建设和科技伦理建设,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科技发展的良好社会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票据抗辩与票据抗辩限制作为票据法中的重要法律制度,充分体现了法律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力求使各方利益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程度,以求社会关系的稳定和发挥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的作用.两项制度的法条依据正是我国<票据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文章通过剖析两项制度的内涵,坚持票据的无因性理论,对我国<票据法>第十三条进行了解读与思考,并最终提出了对第十三条的立法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随着环境退化、资源衰竭、人口剧增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持续农业将是今后发展永恒的主题,而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是高度依赖于信息和密集型管理。本文研究了基于RS、GIS、GPS的“精确农业”以及实施精确农业的技术条件和程序、我国精确农业应用研究的领域与国外“3S”精确农业的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基础上,联系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产品贸易影响,并对其内在的关联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整合资源配置和技术革新等优势来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生态可持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该文从理论出发 ,结合新疆实际 ,论述了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生态建设 ,是推动新疆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是其结合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湖南省隆回县小沙江金银花特色产业发展为个案,分析了制度、技术与市场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制度有利于技术进步与保证市场有效运行,市场能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反过来会诱导制度创新与市场需求,三者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一股合力,协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故在特色产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重视制度、技术与市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独立作用之外,还应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制度、技术与市场三种要素相互协调,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4—2018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除外)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优劣解距离法测算新型城镇化水平;将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纳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采用EBM-ML指数法测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线性的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只有在跨越0.039的门槛值后,促进效应才会显现;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新型城镇化对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东中部地区。据此,提出夯实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强化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和健全城乡发展的互动机制等对策,以更好地发挥新型城镇化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推进安徽农业强省建设的科技支撑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技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安徽农业强省的重要力量,是构建"和谐安徽"、"美好安徽"的需要。"十二五"时期,安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较好的历史机遇,我省要发挥资源与人才优势,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