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信任结构——论非政府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微观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对现代公共危机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依靠单个政府或个体,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成为一种趋势。以往针对非政府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研究多基于国家、政府等宏观语境,忽视了微观视角的探讨。公民的信任结构是非政府组织应对公共危机的重要微观基础,主要划分成三个维度:微观、中观和宏观,基于公民的信任结构和各种互惠网络,非政府组织形成了应对公共危机的整合性力量。在公共危机发生的各个阶段,公民的信任结构发挥着信任网络启动、信任结构巩固、信任资源重建与再生产的作用,从而为非政府组织施展行动力提供了多种机会空间。  相似文献   

2.
网络化治理模式要求在对公共危机的处理中,各地区结合具体实际,适度集权和分权,以政府为主体,构建包括非政府组织、社会媒体以及公民个人多维主体共同参与的防范机制。建立明确的危机应对指挥体系,厘清各级主管部门权责;增强政府主管部门公共危机防范的前瞻性建构;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危机预防中的作用;增强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媒体的沟通互动;加强公众的危机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非政府组织:危机管理的重要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翔 《南方论刊》2007,(10):54-55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非政府组织的危机管理以及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危机管理中的异同,拟就现代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优势和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危机已经成为了现代动荡社会环境中的常态,这对当代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指出,与高效能的危机管理系统相对应的一种现实选择,是基于当代公共治理理论,基于我国社会—政治结构的变革,逐步形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网络治理结构:在政府为主体与中央政府最高统一决断机构的前提之下,政府机构常规化、制度化地主动地协同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人及国际组织,共同形成公共危机管理的上下联动、网络应对的格局,形成组织权力平时分解、决断权力战时统一、临境应急协同主动这样一个统分结合的网络治理结构,以应对各种公共危机。但由此塑造的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在运行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诸多的机能障碍,迫切需要从公共权力和社会资本两方面入手,刚柔并济,共同塑造其整合机制以发挥其在危机应对中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区域合作视阈下的海洋公共危机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政府失灵和志愿失灵的存在,单个国家或区域内的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都无法单独应对危机,因而区域合作治理成为一个普遍的选择。合作治理海洋公共危机,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等主体建立起伙伴关系,共同成为区域危机治理的主体,同时需要推进海洋"区域化"进程、协调区域间政府或国家的合作关系,明确海洋主体间的联动与合作机制,完善区域海洋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NGO参与重大危机应对的三层行动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非政府组织在重大危机应对过程中的行动策略是其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非政府组织响应危机的经验文本,可以归纳出非政府组织参与危机应对具有三层行动策略,即组织内的行动策略、非政府组织间合作的行动策略,以及非政府组织如何深度参与国家的宏观危机应对计划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7.
日本在3·11地震中,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日本秩序",折射其成功的公共危机教育.公民的公德教育是危机教育的重要内容,应从宏观上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公共危机教育的视野,从微观上提升应对公共危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同时培育企业、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责任;对公民实施全面化和常态化的公共危机教育.  相似文献   

8.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角色定位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扮演着“主导者”和“协调者”的双重角色。目前,政府需要实现由“主导者”向“协调者”的转变,重塑政府角色。这需要从政府微观结构人手,在职能结构层面.重构政府危机管理职能,逐步将危机管理整合到公共管理体系中,由非常态的应急管理向常态的公共安全管理转变.逐步实现公共危机常规化治理;在权力结构层面,明确使用国家紧急权力的充要条件,合理界定国家紧急权力的权责边界,逐步实现紧急权力规范化运行;在运行结构层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鼓励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等主体积极参与,逐步构建“多元协作”的危机管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从全面风险管理视角来完善公共危机治理过程具有合理性、可行性。针对传统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了创新政府、非政府、企业、社会整合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应急行动的组织模式,围绕危机治理体系提出公共危机治理框架重构,以建立全社会整体联动的公共危机治理网络。  相似文献   

10.
蓝杬 《社会科学家》2012,(5):64-67,79
在现代公共管理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和公民利益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已不可能包揽所有公共事务。近年来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也使政府意识到独善其身难以满足公民的需求。非营利组织因其具备自治性、独立性、公益性和相对透明、公开等特性,在民众中有一定的公信力,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非营利组织参与危机管理的作用不可低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想模式,应是一种以政府为核心力量,与非营利组织积极合作、平等协调、良好互补、互相监督的良性伙伴管理模式。本文拟通过阐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主导力量和非营利组织参与的优势,分析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现实矛盾,提出对发展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政府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完整的组织体系,公民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处于较低水平,面临许多障碍.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扩大和规范公民有序参与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作为一种社会自治机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有其独特优势.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面临制度与观念、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内部失序与外部失范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通过优化非政府组织的外部治理环境、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创新参与型政治文化等途径,实现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3.
龚翔荣 《兰州学刊》2010,(11):29-31
随着目前公共危机事件的频发,越来越需要对公共危机的动员,然而由于政府传统动员机制的惯性、媒体宣传的过度动员和非营利组织自身发展不足等原因,常常有"冗余力量"产生且容易被忽视。这类力量是在公共危机发生后,不依赖于正式动员机制而通过自发行为进入公共危机事件中试图展开救助行为的不合格组织及志愿者。有效处理"冗余力量"依赖于政府、媒体、非营利组织和公众等多元力量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4.
危机管理中多元协作成为一种趋势,多元协作的各行动主体如何有效整合、协调联动,成为提高危机管理绩效的关键。危机管理多元协作格局中,政府是主导者,在政府的推动下,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民个人协调互动,共同构建多元协作的格局。但由于各行动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和规则,当危机事件异常复杂而职责又不明确时,会造成多元协作关系失调,给多元协作带来阻力和障碍。一般来说,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于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多元主体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障碍、结构失灵和制度束缚。构建多元协作式危机管理格局,关键在于客观分析动力与阻力的来源和强弱,从多元主体自身和多元主体衔接两个层面共同推进,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优化组织结构,实现信息整合。  相似文献   

15.
治理理论要求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互动、协调治理,政府治理代表着国家层面对政治结构、政治模式、政治功能的态度,非政府组织(NGO)建设是完善公民社会的内容之一,因而代表着社会及全体公民利益。本文通过分析政府治理前提下非政府组织(NGO)的价值、困境以及出路,以期完善非政府组织(NGO)建设,弥补政府有效治理不足,实现政府主导角色下非政府组织(NGO)平稳有序发展,使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石奎 《社会科学家》2006,(4):148-151
城市弱势群体危机管理组织的缺失给危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组织制度的健全与否影响着危机被放大抑或被削弱的趋势。因此,应当健全城市弱势群体危机管理的组织网络,建立—个外界介入和弱势群体自助相结合的综合应对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政府、非政府从外界介入给弱势群体成员—个助力,而真正从本质解决问题的是群体成员的参与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合力。  相似文献   

17.
王守杰 《河北学刊》2015,(2):145-149
由于传统社会诚信观念、社会诚信组织、社会诚信制度受现代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化及现代公民社会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诚信意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中,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不信任,政治领域中的以权谋私、钱权交易等,使得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不诚信现象在社会中的普遍存在,造成人际关系的危机、冷漠。原因在于政社不分,社会组织发展不足致公民社会诚信缺失,政府功能错位;政企不分,非政府组织社会影响力弱;企社边界不分,非政府组织属性变异。重构现代诚信体系,必须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公益文化诚信理念,批判地吸收发达市场经济体的互惠主义公益诚信理念,推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企社分开,理清政府、企业与社会彼此的行为边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危机事件社会影响的评估与应对越来越重要.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大小与事件属性和环境属性有关.事件属性包括人员伤亡与潜在受影响人数;环境属性包括事件结束后时长、媒体报道强度和类似事件发生频率.为降低危机事件的负面社会影响,需要建立整合的危机事件危机信息发布模式,并建立由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家庭、公众等各社会成员共同分担责任的多主体社会救助网络体系,寻求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相似文献   

19.
探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的路向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晓  刘霞 《兰州学刊》2009,(12):95-99
文章就当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对只处于“管理”而非“治理”的现状,提出我国需要建设由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公民个人和家庭及国际组织等全主体力量的参与,形成高度组织化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体系,使之成为全主体、全危险要素、全过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长期合作网络和制度平台,即着眼全球视野的治理网络,凝聚全国组织治理公共卫生危机的整体合力;着力全主体应急平台建设,整合全部资源畅通公共卫生危机的信息机制;着手全方位应急预案体系,操演全新流程强化公共卫生危机的响应计划;着重全国民疾病防控体系,强化全员监督提高公共卫生危机的应对能力;着实全社会应急知识宣教,推动全民学习锻造公共卫生危机的组织实力。  相似文献   

20.
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既是应对危机的现实需要,又是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向.参与的发生依赖于关系纽带的连接:个体层面依赖于感情纽带,组织层面依赖于职能纽带,社会层面依赖于责任纽带.参与的类型包括自发型和引导型两种类型.自发型参与源于微观层面的感情纽带,表现为危机管理中的自组织现象;引导型参与是在责任纽带或职能纽带的作用下产生的,是由组织载体和明确目标引导驱动的.参与的类型影响着非政府组织参与的诉求导向、运行过程和动力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公共危机治理网络演化轨迹和转型模式.自发型参与演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网络内部的合作,一般经历“生成→扩展→进化”三个阶段,由于进化方式的不同,或者解体,或者改组;引导型参与演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网络之间的协调,其演化轨迹就是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危机管理系统构建合作网络,从而消化异质、处理噪音、纠正偏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