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正坚持不懈地追求高质量高目标的积极进取精神,群策群力共同研究的团结协作精神,对学生怀有深厚感情和舐犊之情的母爱精神淮安市实验初级中学创办于1964年。48年来,学校经历了企业办学、合作办学、民办、公办四个时期,是一所办学历史较长、经历十分丰富的学校。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围绕杨局长提出的"把这所优质学校办成名校"的要求,在系统总结学校办学历史经验和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小规模、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学思路,把建设"领导放心、教师舒心、学生开心、家长满意"的名  相似文献   

2.
今年适逢我校建校6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顾我校三次搬迁、四易校址的坎坷历程和办学经验,展望我校未来的发展趋向和光明前景,十分必要。学报社科版以"华北水院60年办学历史的回顾与前瞻"为题,面向全体师生和全体校友征文,获得较大的反响。本期首先刊发一组,以期引起广大华水人对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大力弘扬"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抢抓机遇,知难而上,不断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3.
今年适逢我校建校6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顾我校三次搬迁、四易校址的坎坷历程和办学经验,展望我校未来的发展趋向和光明前景,十分必要。学报社科版以"华北水院60年办学历史的回顾与前瞻"为题,面向全体师生和全体校友征文,获得较大的反响。本期首先刊发一组,以期引起广大华水人对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大力弘扬"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抢抓机遇,知难而上,不断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4.
今年适逢我校建校6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回顾我校三次搬迁、四易校址的坎坷历程和办学经验,展望我校未来的发展趋向和光明前景,十分必要。学报社科版以"华北水院60年办学历史的回顾与前瞻"为题,面向全体师生和全体校友征文,获得较大的反响。本期首先刊发一组,以期引起广大华水人对学校办学历史和办学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大力弘扬"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抢抓机遇,知难而上,不断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章回顾了合肥工业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历史,指出它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学校具有一定的办学历史、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在办学实践中培育并形成了比较严谨、刻苦、朴实的教风和学风。在世纪之交,学校的办学硬件建设和软件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部分教育教学数据分析表明学校面临的挑战重于机遇。必须花大力气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6.
大学精神是一种校园文化形态, 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包括大学的办学方向和宗旨、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精神、自身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所在区域文化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等.华南理工大学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逐步形成了"华工精神", 它具有爱国兴国、求真务实、开放兼容、博采众长、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是湖北大学快速发展的30年.30年来,湖北大学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实现了由师范学院向综合性大学、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由专门人才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由相对封闭向全面开放办学、由办学资源不足向办学条件日益完善等五大转变.我们的历史经验是: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把改革作为发展动力,始终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办学根本,始终坚持把"习坎"精神作为精神支撑.展望未来,湖北大学将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努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全方位服务于湖北经济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开放办学水平,构建扣谐文明校园,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灵魂,建设优良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陶冶大学生情操,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学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总结150多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党80年历史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它为新世纪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月,教育部正式发出通知,明确云南民族大学在全国首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良好"等次.这一评定对云南民族大学的建设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它说明,经过50多年的办学积淀,教育部正式认可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在全国620余所本科院校中,学校在主流化、统一性的评估体系中有了一个与自身办学实力相当的地位.处在这样的历史时刻,深入思考应该建设一所什么样的现代民族大学,怎样建设现代民族大学,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校领导者的职责.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专家学者们对中共“延安时期”的研究非常活跃。为了给研究人员提供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提高科研效率,有必要建设中共“延安时期”历史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的建设对中共“延安时期”的研究和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经济和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开创了图书馆与专业研究人员合作,为重点学科和专业研究进行深层次知识服务的先例,对提高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孟子和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他们的学说在很多方面有着一衣带水的亲缘关系。在对“天命观”的看法上,三人作为儒家学派不同时期的代表,显示着不同的时代性,不同的认识性。  相似文献   

13.
学校文化建设标准一词,语境意蕴深远,语义绪远悠长。"标准"的建设问题,不只是一种目标价值的"允许原则",也是衡量事物发展优劣和立意育人境界高低的依据。更重要的是"四育并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规则和"立德树人"集忱社会义理的任务,需要一种载体统领全局,需要一个平台互动交流。如果说载体的作用是为了实现价值转移和承重起能动的态势,那么平台的价值则要担负起新的办学精神和能量再造。今天的一些学校之所以出现办学理念雷同和内涵无特色的局面、大多由学校文化建设标准理论水准平面化、理念思想概念化所致。学校好建,学校文化不好建。学校文化标准,就是要体现校长文化使者的精神气质,体现师者先善其德的崇高形象,体现校园文化浸润心灵的环境建设,用"道"的方向引领优化组织结构,用"术"的方法模式建立独有话语权,用文化兴校战略形成长远发展路线图。不管今后什么人继任校长,都会在既定的文化行动纲领中,依循学校的精神理念来布局;不管什么样的活动冲击,都会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展示培养栋梁之才的至善之美。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通信原理”课程根据自身特点,从教学环节、考核环节、课外辅导环节、实验教学环节等方面,分别提出了构建和偕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考核形式多样化、加强个性化辅导、构建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等教学措施。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为学生将来深入研究、创新专业技术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的“学”具有学习、学问、学说、学派、练习、模仿、觉悟、教授等诸种含义,其中可以把“觉”理解为“学”之体,其他含义为用。这种理解有助于实现《论语》哲学的持续建构。  相似文献   

16.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在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形势发展的要求,事业开拓的要求,也是实现人民期待的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牢牢把握“一条主线”,始终坚持“两个原则”,努力建设“三型政党”,不断增强“四自能力”,切实加强“五大建设”,积极推进“八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毛泽东便频繁运用“指头论”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大根本战略性问题——“大跃进”运动和中苏关系的成败得失进行总体性判断和评价。通过对毛泽东“指头论”思想源流的详细考证,认为毛泽东在用“指头论”评价“大跃进”运动和中苏关系问题时,价值判断先于事实判断,在“两点论”的理解和运用上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8.
对面向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其"创新"之理论依据予以浅析,以期进一步理性认识研究生课程体系,促进其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认为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创新的机理,包括构建知识体系系统、掌握创新的工具即科学研究方法;二是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的知识论基础,包括课程目标上强调能力的发展重于知识的掌握、重视科学的探...  相似文献   

19.
以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列宁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逐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灌输"思想,其科学性可概括为:灌输目的的人民性、灌输内容的先进性、灌输客体的全面性、灌输方法的实践性。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也应坚持科学"灌输"原则,这既是由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这一客观经济基础决定的,也是反思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灌输"实践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它提供了学校生存和发展的软环境。文化的重要价值和高校合并后的校园文化面临建设难度加大、建设的内容和方向还不明确、师生对原有校园文化存在怀旧情结的现状决定了合并高校文化整合与创新的必要性。合并高校在融合过程中必须从寻找高校定位,制定学校新目标;加强精神文化的融合;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对原各校区的校园文化进行合理的吸收、整合与传承,构建新的校园文化,使之在促进实质性融合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