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是当下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国内外对于弱势群体的内涵见仁见智,尚无共识性结论。科学界定弱势群体的内涵,对于弱势群体保护的各项工作而言是跬步之始。弱势群体以相对性、虚拟性、动态性、时代性以及地域性为主要特征,以"权利弱势"、"能力弱势"以及"其他弱势"为核心属性。  相似文献   

2.
有专家称,弱势群体之所以弱势,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权利表达不畅甚至不通,主流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他们的地位。我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也许并不只是在于对“老弱病残”等生理弱势人群的关切,更重要的是对身强力壮、德才兼备的“弱势者”的担忧。  相似文献   

3.
权利贫困既是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也是造成弱势群体日益被边缘化和固化的根本原因。权利弱化还是当前社会不同群体“非竞争型弱势化”的主要原因。为此,建构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制度和法律规范,赋予社会弱势群体更多的社会权利争发展机会,使其利益表达、利益博弈、利益获取合法有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权益。是实现社会包容与和谐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的总称。在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它的存在不可避免,政府应当承担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本文试图从哲学、应然、必然和实然四个层面探讨政府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指的是在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承受力、社会地位以及权利保障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对其予以特殊保护是实现社会实质公平和人权保障的重要体现.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有相应的保护条款,尽管尚有不尽完善之处,但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完善和落实相关制度,实现已有的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6.
社会弱势群体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非政府组织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目前非政府还存在政社不分、资金短缺、法律制度的缺陷以及自身能力的不足的等问题。必须创新非政府组织机制,才能充分发挥起救助社会弱势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保护,既是人道主义和法律正义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在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性法律制度、发展性法律制度以及行使权利法律制度,是改善我国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现阶段,切实保护我国弱势群体的权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方面起步早,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实践经验。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我国弱势群体权利保障制度应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在扶持弱势群体中的作用,对弱势群体进行倾斜性保护。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法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学上,弱势群体是指基本权利得不到享有和实现的群体。尊重和保障弱势群体权利,既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从法律的角度保障弱势群体权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是对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理健康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的总称,其缺乏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能力。弱势群体的成因既有先天因素,亦有后天社会因素。现有法律不足以保护其利益,故需探求新的保护机制和方式。在法律理念更新的基础上,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措施,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方能实现社会的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保护的法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清埃 《东方论坛》2002,(6):122-125
社会转型期由于体制等因素使社会中一部分群体相对的成为弱势群体。本文主要是从法理角度分析保护弱势群体的必要性 ,保护弱势群体是对人权的保障也是社会公正、正义的体现 ,这与法治社会的价值与终极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关系着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扩大弱势群体的公众参与是保护弱势群体权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我国目前的制度下和现实中,弱势群体的公众参与仍面临诸多问题,但第三部门的发展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和视角,可望使弱势群体更加有力、有序和有效地以公众参与形式保护自身权益,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仍有赖于一系列内、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3.
弱势群体犯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势群体是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特殊人群集合体。其所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有的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犯罪问题。因此在分析弱势群体的特点、犯罪原因的基础上,对犯罪现象由消极处理转变为积极预防,并寻求控制弱势群体犯罪的主要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与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弱势群体是社会底层的基本构成,在现阶段,中国弱势群体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应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从而实现社会的公正和法律的实质正义,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在我国弱势群体的公民权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基于行政伦理的视角,研究我国在转型期的弱势群体公民权问题,从外在维度和内在维度来分析我国弱势群体公民权的障碍因素,并从行政伦理的制度伦理与个人伦理角度探求了实现弱势群体公民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养老保险金是绝大部分人在晚年时期的基本生活保障,而对处于社会中弱势地位的犯过罪的人尤其如此.犯过罪的人包括以监禁方式执行的服刑人员、以非监禁方式执行的服刑人员和服刑完毕的刑释人员,他们的养老金被全部或部分地予以剥夺,也即在养老保险制度中他们遭到了社会排斥.这种社会排斥合法不合理地客观存在着,不利于罪犯的教育改造、社会的秩序稳定、人权的社会保障以及法治的建设发展.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对犯过罪的人的这种社会排斥,对犯过罪的人是一种非刑罚惩罚,并且是一种过量的惩罚,从而导致与现代刑法中"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念的背离.  相似文献   

17.
李衍玲 《东方论坛》2008,(5):116-120
公共权益避让是现代司法的重要理念,新闻传播活动中也涉及到公共权益的避让问题。公共权益的合理避让会促成社会诸权益的关系和谐,达到司法保护的平衡,进而实现社会民主与公正。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公共权益的避让应注意遵循长远平衡、定时平衡和弱势保护的原则,以达到公共权益避让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增能与赋权: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路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前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农村弱势群体问题突出,成为威胁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等外在原因。农村弱势群体由于能力不足和权利缺失,致使在利益表达的过程中存在权利意识非主体化、维权渠道非制度化和利益表达方式非法化的困境。借助社会工作学的增权理论,可从个人、社区、组织和社会参与四大层面构建出农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