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小城之春>(中国)与<湖畔奏鸣曲>(前苏联)和<廊桥遗梦>(美国)等电影作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三部影片在情节框架、人物关系、主题和艺术风格方面基本相似.<湖畔奏鸣曲>和<廊桥遗梦>的创作受到<小城之春>创作的影响,但两片又是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生动活泼的电影创作.<小城之春>开启了家庭与婚姻方面感情与责任之关系探索的先河,是爱情题材影片创作的一种深化.它是一部诗电影,是世界诗电影创作进入成熟期的代表性作品.  相似文献   

2.
法国意识流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在他那不同凡响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和其它作品如<驳圣伯夫>中以形象而明晰的语言阐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索,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小说创作的新概念、新技巧和新方法.本文以<追忆似水年华>为例证,深入探讨了普鲁斯特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技巧上为现代小说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林语堂先生最引以为傲的小说作品<京华烟云>里,呈现出作者独特而充满睿智的女性审美观和审美心理.在林语堂的记忆深处,<红楼梦>和<浮生六记>这两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小说<京华烟云>里,林语堂巧妙地将<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和<浮生六记>中陈芸的性格合二为一,借鉴塑造出姚木兰爽朗乐观、豁达大度、优雅多情、持家理业之能者的理想女性性格,将自己对女性的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记忆综合地赋予给了木兰.<京华烟云>中的姚莫愁则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那里得到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也吸收了其中最有价值的创作营养,在摒弃了薛宝钗伪善性格的同时,塑造了莫愁为人实际、大方得体、成熟稳健、聪颖圆滑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西游记>众多续作中,董说创作的<西游补>和周星驰主演的电视剧<大话西游>有着解构经典的独特意义.<西游补>和<大话西游>从情节安排、主题表达、语言使用等方面解构着<西游记>,<大话西游>的解构体现了当代社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西游补>的解构则有历史与宗教的双重背景.<西游记>自身存在的解构性以及续作对原作继承和解构的二律背反规律,决定了<西游补>、<大话西游>选取<西游记>作为其解构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它横跨经史子集四部,沟通文史哲.<史记>文本昭示出三重意蕴一是"究天人之际"的宇宙观和哲学意蕴层;二是"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意蕴层;三是"成一家之言"而达于不朽的文学审美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内外交融,共同显示出皇皇<史记>"史蕴诗心"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序二>与<序三><读第五才子书法>,由于处在道统语境与审美释义的对话困境之中,金圣叹预设"忠义"与"水浒"的现象对立、"朝廷"与"绿林"的现实对立、"施、罗"创作的本质对立,从而确立其腰斩和评点<水浒传>的理由与权力.再从<水浒>与其他"圣贤书"、"才子书"的对比释读,完成对文学文本的审美释义,从而确立其独特的小说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7.
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以诗名世,也以辞赋名家.欧阳修曾指出,"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①对<归去来兮辞>(以下简称<归>)推崇备至.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定该文作于老家柴桑.其实,这既不符合事实,也影响了该文的审美层次.通过考辨发现,<归>文的创作地应为县衙彭泽.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小说,勃兴于康乾时期的古典戏曲艺术是其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为代表的古典戏剧对<红楼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红楼梦>对戏剧活动的细致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典戏曲文化发展与传播的状况.  相似文献   

9.
布尔加科夫与歌德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师和玛格丽特>与<浮士德>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两部作品有相通的哲理精神、相近的主题表现、类似的情节要素和关联密切的人物塑造.同时,它们又有各自独特的艺术创造和不凡的审美价值.<大师和玛格丽特>对于<浮士德>,既是承续和借鉴,更有再造和超越.  相似文献   

10.
论"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基本精神,它在审美旨趣上表现为对中和圆融之美的认同与崇尚."天人合一"促使<三国演义>等古代章回小说在创作构思和谋篇布局等方面追求一种中和圆融的审美理想,努力营造和谐完满的艺术境界.具体而言,天人合一对<三国演义>叙事系统的影响集中表现为<三国演义>的三大叙事特点叙事时空的自由灵活,叙事机制的摇曳生姿以及叙事结构的严整圆满.  相似文献   

11.
论《易传》之“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对<老子>、<庄子>所论"象"范畴描述的基础上,集中对<易传>中的"象"范畴加以分析.指出<易传>中"象"与其对应的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主要是模拟象征天地万物变化的卦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审美意义,但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审美形象.因此<易传>中的"象"在由哲学范畴向美学范畴转化的中期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戏曲评点对朝鲜汉文小说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已知受到中国评点小说、戏曲影响的作品有<广寒楼记>和<汉唐遗事>.前者主要是受到了金圣叹评点本<西厢记>的影响,在<广寒楼记>的两个版本系统中,第一个系统的版本所受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例上,同时在评点文字上也大量套用了金评的内容,而在本文内容及夹批中还套用了金评<西厢>的曲词.第二个系统的版本不仅保存了前一个系统版本对金评<西厢>内容的套用,而且更多地融入了<西厢记>的曲词.上述影响在对比<广寒楼记>与<西厢记>时都可找到实证.<汉唐遗事>在创作上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在评点方式上则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诗经》意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可以划分为原始兴象、比德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三种意象既代表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上的历时发展,也构成了<诗经>意象在观念内容方面的共时结构.<诗经>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可以划分为描述型、比喻型和象征型三大类.这三类意象鼎足而立,各自具有艺术表现的功能和特色,又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地建构出一篇篇富于艺术表现力的诗作.  相似文献   

14.
<永恒的春天>从<秋天的情感>开篇,经<焦虑>,最后终结于<黄昏的孤独>,总计68篇,基本上反映了蒋三立先生近年来于诗歌领域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水准.读他的诗,让人感悟到一种自然的宁静与故乡热土的芬芳.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了解杜甫生平和理解其思想,人们经常提到他的<三大礼赋>.然而真正能够体现杜甫一贯的创作风格(沉郁顿挫)的赋作当数<雕赋>与<天狗赋>.通过对二赋意象现实性与象征手法的文本表层分析以及从写作背景、文体特征、文本本身进行深层意蕴分析,可以看出<雕赋>与<天狗赋>的独创性与悲剧性.  相似文献   

16.
施蛰存和曼斯菲尔德是中西心理小说创作的代表人物,因细腻独到的心理刻画、实验性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而著名.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春阳>和<布里尔小姐>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创作手法和主题特色.  相似文献   

17.
<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歌集,从中可以接触到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是日本的民族古典.<万叶集>中山上忆良的<贫穷问答歌>,在内容上抒发了对世道的忧愤之情,倾诉了人民的饥寒之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在艺术表现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贫穷问答歌>的创作,与山上忆良的生活经历密切相连.本文探讨了作者表现出的思想情操和作品鲜明的人民性及独放异彩之处.  相似文献   

18.
论《秦风》     
<秦风>在<诗经>十五国风中是独具一格的.<秦风>共十篇,其较多的诗歌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尚武精神,像<无衣>那样豪迈奔放的英雄主义的军歌,在三百篇中是独一无二的;像<黄鸟>那样谴责野蛮殉葬制度的诗歌,也只有<秦风>中才有.为什么这一类诗歌唯独见于<秦风>呢?这与秦国的历史、地域、环境、民俗等有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9.
<诗>纬以阴阳五行说<诗>,并形成了三期、四始、五际、六情、十二律等一套特异的解<诗>理论,这是它与汉代正统<诗>学的相异之处.而<诗>纬对诗的本质、诗之用等方面的认识,包括它对于<诗>篇的具体阐释,又与汉代正统<诗>学多相通之处,对传统诗学的构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与汉代<诗>学的关系,尤其是与齐诗的关系,也有必要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