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遗产。"诚"作为道德范畴,其涵义由自然本体之"诚",而发展为人的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信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也被认为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德。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内容也很丰富,主要体现在人际诚信、政治诚信、商业诚信、军事诚信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利益主体的失诚元信,逼使国人发出“重建诚信”的强烈呼声,党的十六大报告把诚实守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来道德建设的重点。如何在人内心中牢固地塑造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诚信理念,这  相似文献   

3.
契约是现代社会关系的基础,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本质。诚信是契约订立的道德前提、是契约执行的道德基础、是契约必须遵守的道德根据,诚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4.
儒学史上,儒学家对“诚”、“信”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诚”被认为具形而上意义;“信”,则更多地被注意到它的工具性价值。儒学史上被这样理解“诚”、“信”大体上可以归为法理学家富勒所说的“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两种道德类型。按“愿望的道德”和“义务的道德”的道德二分法来领会传统儒学中的“诚”和“信”,对我们思考当前诚信道德建设的理路不无启发:第一,“信”作为“义务的道德”提示以公共法规提供现代诚信道德的制度保证,第二,“诚”作为“愿望的道德”提示以私人信仰提供现代诚信道德的心理源泉。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两者并不是统一的,更不是和谐的,而是对立的和谐。"经济人"是利己主义,"道德人"是利他主义,而我们强调两者的结合是建立在两者的冲突的基础上,"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依赖于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这种和谐思想对市场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需要不断强调人作为"道德人"的一面,否则市场经济体系将无法建立,同时要促进两者之间的结合,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和谐,进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传统诚信观之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诚与信可以互训,但从伦理学的角度,两者在内涵上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异。“诚”有两个层次的含义,首先从根本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本体论的概念,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第二个层次的含义是在本体论的指向下修身养性的道德意识。“信”相对于“诚”,更多的是在“诚心”的价值导向下为人处世的具体道德要求。受中国特殊的血缘文化、家族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诚信观表现出自律性、重义轻利的特点;诚信在西方文化中可以追溯到两个源头,一个是基督教文化中的诚信观,另一个是古希腊文化延伸出来的契约伦理。与中国相比,西方诚信观产生起便与法律制度、交易关系紧密联系,更多的表现出一种他律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之一 ,但由于农业社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的缺失 ,它所规范的主要不是平等主体间的关系 ,而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对等 ,因而它是重道义轻功利的情感道德。现代社会的诚信则是建立在理性、契约和法治基础之上的理性道德 ,它规范的是平等主体间的关系。儒家伦理观念必须作出相应的变化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古代延至现代的道德规范中,探究"诚"与"信"的内涵、二者关系及其在传统道德中的地位,阐述了会计诚信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基本法律准则,其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契约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基础,诚信是契约所包含的基本观念。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要求,是商品经济法治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诚信"二字的原义是互证的,《说文解字》解为"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人言则无不信者。"这个解释得出这样的结论:诚、信二字都和人的言语有关。言出于心,"诚信"首先是人的言必由衷,正如《礼记·大学》篇所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其次,"诚信"外化为人的行为,表现在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处理的各种关系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诚信对于整个社会,应当属于道德范畴;而对于个体人来说,"诚信"是内在的修为,是自律,而非他律。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自由从古希腊开始就从人们的伦理实践得到说明。康德以后,黑格尔从现实的个人的社会条件出发,阐明了他的伦理自由观。在现代社会,自由的现实意义在于成为社会现代化动力系统的构成环节,每个人的自由只有在理性设计和伦理实践中组织和改造社会关系,保障个人财产权和人格独立才是可能的。我们要建设持久的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就在于通过社会的伦理实践来确立全社会认同的相互之间的契约关系,建立一个伸张正义的法律制度,实现人们的社会利益关系和自身身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程度现代契约伦理色彩的共同体组织——乡约。不过,“乡约”这种契约伦理共同体跟现代以个体权利为本,通过契约缔结的社会组织有本质的不同。“乡约”旨在提升个体德性,以便将个人更好地收摄进家族式群体生活方式之中,而不是让个体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体。因此,入明后,“乡约”即被君主专制权力所利用,成了官府进行意识形态灌输和牢笼人心的工具。于是,“乡约”这种具有一定现代契约伦理色彩的共同体组织终究没能发展壮大并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性转型。探明乡约的契约伦理特性及其产生、变异的原因,有利于推动传统伦理形态的现代转型,有利于提升当代中国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由于中国社会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在探讨村民的选举行为时,不能忽略关系、人情这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因素。候选人的能力并不是投票的主导因素,感情网络与传统社会中对于关系、待人处事的社会期望深深地影响村民的行动逻辑。人情和关系成为村民投票和评价一个人的最重要指标,内生的公共权力被困在关系人情的强大力量中而失去自主性和培养民主文化的能力,有待理性民主的引导。  相似文献   

14.
诚信:中国传统道德内涵及现代价值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诚信是中华民族繁衍过程中形成的深层道德意识;现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使传统诚信道德本身固有的一些特点,在调节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以及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历史局限,要立足于当代社会现实来阐释诚信道德的新内涵;重建诚信社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诚信道德的精神价值,它所倡导的求实、求真、守信、重诺的精神,仍是我们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民所崇尚和追求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5.
从"人伦"到"契约":中西方信用文化的比较分析及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信用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是借助于血缘关系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由人伦基础所构成的德性范畴,它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而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其信用文化,信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体现了平等自由、等价交换和正当权利的法律原则。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那种借助于血缘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人伦信任心理和权利义务关系,均被由市场经济利益调整所形成的契约关系所取代,由法律调整的现代信用,完成了我国信用文化从"人伦"到"契约"的现代转换,进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中,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普遍主义的社会信任结构基础上的。在普遍主义信任结构中,人与人交往合作的范式是非情境导向的,即不以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区别对待他人,这种平等主义的信义原则体现了人之为人应当得到普遍尊重的道德理念。这种尊重超越了一切身份关系与功利主义的计较。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的孜孜所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想,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谐社会要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各要素、关系相互融洽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广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反映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价值体系,它包括政治价值、道德价值、人文价值、民主法制价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是保障社会各种利益均衡的基本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构建道德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之一.只有全面、科学认识道德规范的基础或根源,才能构建出适应我国社会变化的新型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的基础仅仅归结为"经济关系"是很不全面的.只有从社会和自然、人性和信仰这四个维度出发,才能全面、科学解决道德规范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张文革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3):12-14,63
制定合同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利,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他们享有意思自治,但不能滥用权利,不能获得非法利益。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本文从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与功能、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订立和合同效力以及合同履行中的应用出发,阐述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本文也就如何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解释合同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培育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道德信仰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旨。国际敌对势力日益猖獗的和平演变图谋,市场经济的负面道德效应,家长、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漠视以及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诸多道德缺陷,使未成年人的道德信仰培育变得更加紧迫而又艰巨。灌输并牢固树立德福相通理念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理论基点;培植感恩情怀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情感基础;确立公德理念和规则至上意识是未成年人道德信仰培育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