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征求有关政府官员、专家和企业家意见,并结合作者的研究,构建区域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应包括创新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网络共3个部分,42个最终指标.运用多层次交互式的研究方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形成最终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最后运用此模型对我国中部地区的两个核心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创新竞争力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知识创新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组成.重点以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评价模型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理计算,得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并针对结果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中国30个省市区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互联网发展水平指数,考察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异质性。研究发现:(1)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呈现由东到西逐渐递减的空间格局;(2)各省份的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呈倒“U”型关系,空间视角下互联网发展对经济关联地区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大于空间邻接地区;从地理区位来看,东部地区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正效应,中部地区呈倒“U”型趋势,西部地区暂不明显;(3)从创新主体来看,高等院校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大于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此,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既要着力提升全国网络信息化整体水平,也要因地制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基于长三角四大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介机制,检验区域创新环境对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是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仍然成立。区域创新环境对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调节作用,通过不同区域创新环境的异质性检验后结论稳健。文章提出,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打造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激活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效应,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网络中各相关主体相互联动、协同发展以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以往学者从区域创新网络的运行机制,评价方法,成熟度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网络来说结构分析是研究其功能和运行的重要方法,现在前人相关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以及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以期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完善区域创新网络进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成效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选取我国30个省级样本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深入分析其空间结构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阶梯式分布格局;创新能力高的区域高度集聚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最后,依据实证结论创造性地引入雁阵理论,构建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大国雁阵模式,并探讨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驱动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其根本内涵在于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提高企业存活率和创业成功率,驱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基于我国30个省市2013—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准回归模型实证检验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驱动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科技成果在其中的转化作用,最后基于面板门槛模型对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探讨。研究发现:(1)科技企业孵化器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同时,科技成果转化在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中介作用。(2)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驱动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即随着各地科技成果转化跨越不同的门槛,其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而这一效应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即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驱动效应强,西部地区的驱动效应弱。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制度变迁对中部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分析了区域经济新格局下中部地区的区域竞争环境,依据演化理论提出了环境变迁后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的战略适应观点以及战略适应的现实路径,认为中部地区的战略适应路径在于区域制度创新和经济集聚战略,并就区域制度创新和经济集聚战略实施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知识创新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组成.重点以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及评价模型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理计算,得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并针对结果进行相关的分析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发展潜力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和投资重点的差异,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边缘化趋势。为了促进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进一步解决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中部振兴发展战略。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已有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思路的评价和重新思考,对于结合新的发展实际,提出与时俱进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区域技术创新如何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显得尤其重要。构建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阅安徽统计年鉴和科技统计年鉴的技术创新原始数据,使用主成分的分析结果,评价安徽省16个地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给出提高安徽省区域技术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湖南省14个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构建了湖南省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获得了湖南省区域创新环境的综合指标,以此对湖南省14个地市的创新环境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最终揭示了湖南省区域创新环境的差异和特征。  相似文献   

13.
借鉴Jaffe修正的知识函数,对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科技投入对辽宁创新产出的作用和影响机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科技投入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通过与北京地区的相应分析对比得出,辽宁省产学研三部分对区域创新的贡献系数差别大,并结合研究结果提出对辽宁省区域创新的方向性建议,以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50、60年代,安徽北部是农民起义军—捻军的主要产生地和主要活动场所,而在其紧邻的中部却成了农民起义军最为凶悍的敌人—淮军的产生地。本文从安徽省特殊的区域环境和皖北皖中地主阶级的不同斗争动向出发,分析了淮军、捻军在同一时期、同一省份紧邻的皖北和皖中地区分别兴起的奇特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为什么中国地方政府在市场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以中国区域间地方政府创新的差异性为切入点,对五届(2001-2010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入围项目进行跨区域、跨类型、跨年度等维度的数据分析发现,行政改革与经济增长显著关联,同时,地方政府创新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出从政治改革向行政改革方向发展的趋势,但公共服务仍没有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的焦点领域。这一发现的政策含义在于中央政府要自上而下地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为地方政府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和政治改革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自上而下地构建制度化分权机制,重视区域发展中地方政府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制度空间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The dynamic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TOPSIS helps to evaluate the development, overall level and changes of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in an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way.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the dynamic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OPSIS is us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of 29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all,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 level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stronger and more stable than that in the northeast,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Representative regional innovation centers have been formed in various regions, especially in the northeast,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基层农业推广体系长期以来对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但新形势下原有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制约了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的发挥,且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区域站建设,承担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就成为改革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一个必由之路。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中创建区域站的必要性,对山西、甘肃、河北等省份县级区域性站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黑龙江省区域站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R&D投入强度、区域人力资源素质以及政府支持等具有正相关关系。应从创新文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区域合作等方面努力提高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显著影响着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以索洛增长模型为基本框架,利用2003~2017年安徽省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开展实证研究,测算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技术进步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对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量,对现期和远期的动能转换加以阐述。研究认为,现阶段资金投入仍然是安徽省经济产出的主要驱动因素,劳动力投入的经济推动效应相对较小,技术进步的驱动力量逐步提升,安徽省远期经济发展将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驱动。安徽省应注重科技创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将技术因素融于资金、劳动供给侧,全面深化以技术为主的供给侧改革,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