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实验主义”所衍生的“实验的精神”,是五四“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建设的精神动力和现实杠杆。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过程中,创造全新“标准国语”的历史任务促使新文学作家不停尝试;在“国语的文学”面临挑战之时,五四先驱以“科学家的试验方法”,以实际成果验证白话文学理论。此外,国语文学价值、国语与文学互动设想的证实,也都离不开“实验的精神”的激励。  相似文献   

2.
“实验主义”所衍生的“实验的精神”,是五四“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建设的精神动力和现实杠杆。在“文学的国语”的形成过程中,创造全新“标准国语”的历史任务促使新文学作家不停尝试;在“国语的文学”面临挑战之时,五四先驱以“科学家的试验方法”,以实际成果验证白话文学理论。此外,国语文学价值、国语与文学互动设想的证实,也都离不开“实验的精神”的激励。  相似文献   

3.
光复初期台湾的国语运动是社会文化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台湾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光复后掀起的国语学习热潮受限于国语师资的匮乏。当时的政府部门结合台湾国语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征聘考选等方式补充了相当数量的国语师资,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国语运动确立了重视声音的多元开放的国语理想模式,同时对新文学文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体裁方面,国语的杂语性推进了文学体裁的不均衡发展,特别是小说和诗歌的地位出现了戏剧性变化;语体方面,国语对"声音"的重视加强了新文学表层结构(白话)和深层结构(对话)的联系,巩固了白话语体在新文学中的地位;风格方面,国语多元开放的特点为作家的遣词造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现代文学多元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白话"与"国语":从国语运动认识文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倡导与现代"国语"观念密切相关,但是他的这一致思路向并未得到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在近代革新运动中除了普及语言的努力之外,追求语言统一的意识也逐步自觉,但与雅俗对立的语言价值观念根本抵触.胡适立足于时代,对白话文学的大力倡导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使国语运动的价值困局得以消解.而"国语"的普遍性要求则支持了白话作为唯一的文学语言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澳门国语运动的目的一方面是教育民众,另一方面是培养国语师资,但因经济和政治环境所限,成效并不显著. 抗战胜利以后,中华国语运动协进会成立,对推进国语运动有积极的作用,从该会的许多具体活动都能反映出来. 有部分活动更是中小学生的课外活动,由学校教育来推广.从澳门的专科学校、商会、妇女会和国民党支部等机构陆续开办密集式国语学习班的情况来看,可以推想澳门民众对学习国语有殷切的需求,但当时要在澳门的侨校全面推广国语教学,仍没有足够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关于“白话”的称谓经历了由“俗语”、“白话”到“京话”、“官话”,再到“国语”的变化过程,反映了近代报章白话的语言观念及其流变轨迹,背后潜隐的是白话文运动、拼音化运动与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倡导者努力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文白、雅俗界限的良苦用心,以及大力提升白话的社会文化地位和文学功能的显著用意.清末民初白话语言观念的形成及其流变,影响乃至决定着近代白话书写的基本面貌,中国白话书写语言的现代转型自此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8.
《国语》的性质与价值--由出土文献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语》与《左传》是先秦典籍中的双璧,但两千多年来二者的地位却相去甚远.从近二、三十年出土文献中的"语"类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国语》的性质和价值之后可以发现,《国语》是先秦"语"类作品之集大成,是我国国别史的始祖,对司马迁《史记》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国语》其文"深闳杰畀",对中国史学史上历史的文学化和文学史上文学的史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先秦“语类”文体的代表,《国语》以国别为线索再现了西周、春秋时期不同地域间的社会风貌,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近10年来,学界一方面继续对其作者与成书年代、性质及价值等传统领域进行专题研究;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研究视野,利用文献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文学特质及思想内涵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各方面的研究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联,初步形成了“《国语》学”这一专门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1.
探讨《大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定位问题,应超越一般中文学者原有的思维定势,直接着眼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互渗互动,直接着眼于人文科学系统中各门具体学科之间的互渗互动,直接着眼于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与其为非中文专业学生讲授中文专业的语言文字知识或语言文学知识,还不如为他们讲授汉语言文化的基本知识,拓展他们的汉语言文化的学术眼光;对于这门公共课程及其教材,与其定名为《大学语文》,还不如名之日:《汉语言文化读本》。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白城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实例,充分论证了在"发展的教育"这一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该采取的措施,具体体现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齐齐哈尔大学俄语语言文学学科充分利用地缘区位优势、利用黑龙江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文化积淀,发挥学科研究领域的特色,从打造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加强教学体系建设、优化学位论文质量等方面入手,形成独具特色的俄语语言文学学科,不断提高俄语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很长时期里我国一直以“国语”称谓国家通用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陆该名为“普通话”所取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就此展开热烈讨论。尽管要求恢复旧名的呼声非常强烈,但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仍坚持使用更改后的名称。文章探讨了个中原因,并结合国外经验对此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对汉语的国际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依据。本文介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与对外汉语教学相关的规定,提出为了贯彻和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在教学中必须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禁止教授方言和不规范汉字。强调汉语拼音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扩大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有效工具,要充分利用它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相似文献   

16.
20年来,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但从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考虑,还有很大差距.大学语文教材究竟应当包括哪些内容,它的基本框架应当是怎样的?如何完成知识能力素质的转化?所有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通过对20年来若干种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综合评述,对上述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编撰新教材以至深入开展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高等师范教育需要怎样的古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高中语文教育进行了重要改革,给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于高师教育今后培养怎样的语文教育师资问题尤为突出。文章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应对提出六点建议:认为古代文学教师的配角角色应重新归位;古代文学教学重点需重新定位;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论修养和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中学古文教学形成有意义的链接;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国家意识是指公民对主权国家(也可指民族国家)的认知、认同意识,既是一种政治意识,也是一种文化意识。语言观念是使用某语言的集团或个人对该种语言的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语言观念与国家意识互为作用,对国家意识的形成及发展有着能动作用。在现代社会,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肇始于先秦的“言意之辨”,在老庄那里尚停留在哲学的层面上,体现的是语言面对着“道”的无奈和困窘,但已对文学语言的自觉形成启发。到了六朝时期,一场哲学争论使得文学语言开始走向自觉,并最终在刘勰和钟嵘那里步入全面自觉的境地,且在创作论和接受论的共融中促进了我国文学语言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