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生态女性主义为理论关照,以"露西"组诗等为研究范例,探讨了华兹华斯诗歌中自然与女性的关系:自然与女性在幻境中交融并汇,均作为梦幻中的他者得以呈现,女性之死与自然之生分别代表了诗人梦幻的破灭和希望的续存。由此来看,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仍然浸淫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然而,重回他所生活的时代语境,其自然观仍具不可估量的时代意义,因为他以自己的方式不彻底地拒绝了现代工业文明。  相似文献   

2.
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充分吸收弗洛伊德、马克思等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建构了自己的新人本主义理论.他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根据,以对"自然异化"的批判为进路,以价值论人本主义和马克思的"革命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弥合与创新为皈依,主张非同一性、个体性、感性和把自然纳入主体范畴.马尔库塞十分关注发达工业社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立法及重构生态伦理"人道"三重境界——非暴力地"占有"自然、友好"对待"自然和让自然实现"美的还原"中,也灌注了其新人本主义主张.因此,从生态伦理的视角解读马尔库塞的新人本主义理论,重释马尔库塞生态伦理"人道"范畴、发掘其新人本主义思想旨趣,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汲取走出生态困境,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美丽中国"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3.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态思想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以劳伦斯的处女作《白孔雀》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以作品的自然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为切入点,深入细致地阐释作品所呈现的生态观念,并进一步探寻劳伦斯生态观念形成的原因,归纳提升劳伦斯生态思想的旨归。  相似文献   

4.
布莱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前驱,留下了众多反映自然的诗篇,但因其生态思想富有隐晦性,所以国内外对布莱克生态思想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尽管如此,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布莱克是一位隐世的生态歌者,其作品有很丰富的生态思想。他反对工业革命,主张世界和谐统一;他歌唱四季,颂扬自然;他呼吁保护动物,提倡回归自然,体现出对动物深度的伦理关怀。其诗作具有深邃的生态思想,反映了布莱克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5.
自然资本化是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的关键命题。在他看来,自然资本化无论如何被"包装美化",都绕不开资本的反生态本性,其实质上是一种市场乌托邦与资本狂妄症。对此他分三个层次进行了深刻批判:自然资本化实为商品拜物教的流变形态、驱迫使用价值从属于交换价值、致使"人—自然"之间新陈代谢断裂。当前阶段,中国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载着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空前双重压力,福斯特批判自然资本化的思想能够带来一些有益启示:"与自然和解",避免"拜物教化"自然;正确看待资本与管控资本的"深层不道德";正确处理资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构和践行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伟大的自然作家,梭罗的作品一直是生态研究的核心。他被后人称为自然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中的生态智慧给无数人以启迪。他是先于生态学的生态学家,人们惊叹于他的预见力,同时也在不断探究他生态思想的成因。生活环境、超验主义、印第安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的影响这4个方面共同促成了梭罗生态智慧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生态批判发端于马克思"人化自然"的思想。他认为,空间生产和生态的关系日益密切,但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现象日益明显,并引发了很多悖论。"空间生产"的生态批判观是以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现象批判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形态,其理论主题在于对空间生产非生态化的批判,即对空间生产中技术理性的分析与批判,其理论功能在于倡导生态化的空间生产实践,以达成自然空间生态系统的平衡。"空间生产"中蕴涵的生态批判思想,可以为空间生产的生态化和人的诗意栖居提供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胡天赋 《南都学坛》2007,27(3):80-82
斯坦贝克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作为一位有着丰富的生态思想的作家,并不广为人知,他生态思想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影响及阅读;二是热爱自然与户外生活的影响;三是受朋友的影响以及他对生物学的兴趣;四是晚年的游历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和卢梭个人浓厚的大自然情结,铸就了卢梭独树一帜的生态自然观。自然是卢梭最高的准则和毕生追求的境界,面对人类盲目推崇科学技术、高扬理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卢梭喊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他认为,签订社会契约和自然教育是回归自然的途径。卢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最伟大的自然阐释者之一,诗人华兹华斯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并将这一理念带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湖畔诗人的生态思想逐渐为评论家发现研究。本文将尝试重读《水仙》,来探讨华兹华斯的生态诗学思想。诗人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精神的关系。诗中流露出了鲜明的生态诗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徐志摩自称为"大自然的崇拜者",一生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热爱自然,讴歌自然,关注自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把自然当做疗救社会的良药,其自然观表达了对人类的关切与挚爱。徐志摩以诗文的形式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2.
荀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独出特行的“性恶论”认为,人性好利恶害,人们并因此引发争夺、导致战乱。然而,人的先天恶性可以通过“化性起伪”即后天的礼义教化、法规约束使之弃恶从善。荀子在“性恶论”基础上建构了以“隆礼”“重法”为核心的政治学说,富有创见地提出了“王霸兼用”、“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荀子鉴古察今的政治智慧至今仍能给予世人启迪与裨益。  相似文献   

13.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他忘情山水,同情百姓,崇尚自然,又赋神于自然。他的诗歌用词简洁,意象鲜明。蒙太奇的手法在他的诗歌中被运用自如,流畅的意象转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充分表达了他的自然观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哈代的作品中蕴含着独特的生态伦理思想:他对自然的描写,体现了生态整体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也控诉了工业文明和人类欲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对女性的塑造,表现了女性与自然的天然联系,揭示了女性与自然都是男性、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压迫对象;他赋予动物以主体性,提倡尊重动物的权利,认同动物的情感。哈代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虽然复杂,却并不矛盾,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既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又体现了道德关注的"同心圆"倾向。  相似文献   

15.
华兹华斯诗歌崇尚自然、返璞归真,诗人不仅在对大自然的欣赏与礼赞中获得欢愉和宁静,更重要的是他着意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以重新确立人生的永恒价值。文章从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对自然的吟咏,分析诗人淡泊、宁静、追求和谐的自然观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荀子的自然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荀子“明于天人之分”自然观的解析 ,揭示出荀子自然观中“自然界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依律而动”、“保护自然”等思想 ,最后探析了荀子的自然观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地山是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这一个".其独特性不在于艺术性,而根本来自于其非同寻常的宗教关怀.许地山的宗教关怀特性在于其"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宗教态度,并将这种宗教思想意识处处渗透于其文学创作中,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融会于浓郁的人间关怀之中.散文是最容易表现作者真实感情和心灵世界的文体.因此,通过解读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可见许地山的宗教关怀是融合了儒佛道的精神因素,又不拘束于传统精神,而以基督教为精神皈依.具体则是:以佛教的"生本不乐"作为审视人生基本视点和感情基调,融道家的顺应自然作为处世之道,但最后的精神皈依却是基督教的博爱和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苗族作家沈从文之所以能成为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对人的哲学思索。他认为,人是由“兽性”和“神性”两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作为一个文学创作者应该以这种“共通人性”作为创作的准则,创作出使人觉得在真美感觉以外, 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的文学作品。本文从“兽性”和“神性”两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对人的哲学思索,分析了他文学创作成功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程光炜 《南都学坛》2004,24(1):63-69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相似文献   

20.
唐朝中后期,佛教和道教达到兴盛,儒学受到佛道两家的严重威胁,尤其是佛教。李翱继承韩愈的道统说,明确提出了反佛的主张。李翱对待佛教的态度是在坚守儒学的立场上,对佛教进行"辨而排之";在对佛学的心性思想和方法分析、吸收的过程中,提出了"复性说",为儒学的改造和完善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