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宋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大层面:一是言意之辩论,包括言能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两个论说维面;二是言意构合论,包括意在言外论、意主辞宾论及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三个论说维面。宋代文论在最广泛的范围内承传展开了古典言意之论,成为我国古代言意论史上论说维面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明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意主辞宾论;二是意在言外论;三是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明代文论在较深广的层面上承传、展开了古典言意构合之论,为言意论在清代文论中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文学言意构合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意主辞宾论的承传;二是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的承传.上述两个维面,各有其源远流长的承传发展线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构出了我国古代文学言意构合论的理论骨架.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言意论在清代文论视野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意主辞宾论;二是言意相互依存、相互消长与相互生发论。在第一个维面,清人从整体推进的角度将其理论内涵极大地拓展开来。在第二个维面,清人则从不同角度对其维面论题的阐说进一步深化开来。清代文论在甚为深广的层面上深化、完善了古典言意构合之论。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政教功用论的承传,二是政教审美原则论的承传.在第一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囤绕教化、体道、明理、有补于世等论题加以阐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围绕微婉合度、中和之美、温柔敦厚等论题展开论说.上述两个维面,相互发生、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品体文学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品体文学风格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司空图、马荣祖、许奉恩、郭麐、杨夔生、顾翰等人的阐说中.二是品体文学创作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马荣祖、袁枚、魏谦升、江顺诒等人的阐说中.这两个维面共同构建起传统品体文学之论的主体骨架,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三条线索中:一是物感论维面的承传;二是兴会论维面的承传;三是“兴”与“感”相结合论维面的承传。古代文论兴感论的承传轨迹,呈现出梯度拓展、充实和不断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典政教之论在清代文论中的展开,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诗论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二是词论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三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之论的阐说,四是曲论对政教之论的阐说.上述四个维面,一、三两个维面的内容都围绕政教功用论和审美原则论两大论题加以展开,第二个维面的内容主要围绕政教审美原则论展开,第四个维面的内容则主要围绕政教功用论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清代文论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活法论,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宋代为发轫和展开期,元代为承传期,明代为深化期,清代为完善期.古代文论活法论的发展历程,鲜明地呈现出承传阐说和对法度之论不断消解的特征.本文拟就此问题试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南北朝为产生期,唐代为拓展期,宋代为充实期,明代为深化期,清代为完善期。古代文论情景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历时承传、梯度拓展和不断深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二语素为类属关系的双音词是偏正式双音词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类双音词和一般偏正式双音词不同,表意上存在羡余成分,语义上多为前正后偏式,形式上绝大多数是“属+类”式,词性上都是“名+名→名”式。《齐民要术》中这类以动植物为主的双音词,上古一般都以单音专名相称,后来逐渐构成类属关系的双音词。其主要原因是专名单称不能清晰、明确、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有的专名词义后来逐渐扩大,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另外魏晋南北朝汉语词汇双音词化也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字是音形结合的书写符号,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就联绵词而言,承认它是由字构成的词,但它的字形又与词义无关,而是"因声表义",可以说,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集中反映了汉语字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必然体现在语言文字中。翻译的重要目标在于在不影响源语信息表达的基础上,把源语文化介绍到目标语文化中去。现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内含的文化因素,并对语篇翻译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来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目的语语言任何一个层面上,它包括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之所以能够对目的语语言作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目的语与源发语同样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翻译中的语境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目的语语言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自己的翻译行为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与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境,只有这样,他的译文选择才能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浅析语境对委婉语语义的解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明委婉语语义特征的基础上,从受话者言语理解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与个人主观语境等语境知识对委婉语语义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综述了国内语言学界以往关于含有相互义的对称关系实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研究情况,并且提出了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达中有很强的衔接力, 是文字语言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标点的正确应用不仅有助于读者理清源语的句子结构层次,辨明逻辑关系,而且有助于译者准确转达译入语的含义,突显信息焦点,使译文衔接紧密,更加自然流畅。根据不同语境对标点的使用作不同的处理,从而更加简洁而有效地传达信息。  相似文献   

18.
建筑环境视觉语言的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不仅是用来为人的需要服务的专门组织起来的空间,不仅是结构、材料和技术,也是符号系统。建筑是语言,作为语言,是不能没有符号而存在的。建筑文化具有符号性及相关的许多符号特征。首先它具有视觉因素,能够被人感知,通过视觉信息传达给人以语言意义,还包括:物质性、复杂性、象征性、历史性、地方性以及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等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解读与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习语是一种在结构和意义上都具有稳定性的语言结构。它承载着该语言的文化内涵 ,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文章从宗教神话 ,风俗习惯和地域环境三方面讨论了汉英习语所折射出的文化 ,分析了读者对习语文本解读障碍的原因 ,并根据奈达的深层翻译理论对习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邓晓芒的文学评论集《灵魂之旅--九十年代文学的生存境界》,深刻反思和批判了当代文学中的民族文化失语现象,从中传达出他对"语言是存在家园"这一现代哲学思想的创造性理解.这种创造性理解首先体现为,邓晓芒对人的痛苦与形而上学的语言意义相互生成的内在关系的发现;这种创造性理解还体现为,他认为语言建构起人存在的可能世界,使人能从人的自我对话出发走向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从而成就人作为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