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兴起为戏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新媒体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消解了戏台在戏曲艺术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电影戏曲、电视戏曲和网上戏曲为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从传播学角度审视戏曲艺术的属性,分析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给戏曲传受带来的新的特点,可以反思戏曲在现代媒体下的生存状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王时敏家族的戏曲活动与江南戏曲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苏州府太仓州的王时敏家族,与盛行于江南的昆曲艺术缔结了密切的因缘关系。从王时敏的祖父王锡爵开始,王氏家族的"剧迷"传统传承一百数十年,绵延不断。王时敏一生深嗜戏曲,自备家班,与其子王抃、王抑等一起,频繁举办厅堂演剧,撰写戏曲剧本。这些戏曲活动成为明清之际文人"游于艺"的一种生存方式,并在江南地区营造出独特的戏曲生态,推进了戏曲艺术文化品位的提升和表演技艺的新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戏曲艺术自宋金元代形成以来,走过了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末"花雅之争"等黄金时期,之后又形成了国粹京剧。新中国成立后戏曲艺术为时代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戏曲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进入了窘迫的历史阶段。为此,中国戏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文化自觉,解脱窘迫的困扰,振兴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4.
冯建志 《南都学坛》2013,33(1):137-140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受众欣赏方式的变化促使传统戏曲舞台艺术寻找合适的传播途径。电视作为最为普及的现代大众传媒,其传播特征能够使戏曲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更为立体、光艳地展现给广大受众,契合了受众的某些审美需求,因而成为传统戏曲由"小众艺术"转变为大众艺术的必然选择。戏曲艺术与电视的结合,使戏曲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广,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影响力更大,戏曲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程度。但是也应注意到二者的结合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现代电视传媒手段给传统戏曲艺术带来诸多挑战;而电视传媒方面也因为其强烈的可视性、快餐化、过度娱乐化等特征而无法诠释传统戏曲艺术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传统戏曲和现代电视传媒完美结合就必须做到:传播内容在注重品质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传播形式上要灵活多样但不应媚俗;受众要不断提升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生产(包括其创作与演出)基本上是由其主演者所主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即开始筹划戏曲改革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众多原本和戏曲没有太多联系的新文艺工作者被调入戏曲界,着手改造传统戏曲,创造新戏曲。于是,形成于近代欧洲、在戏改运动前已被新文艺工作者用于话剧和新歌剧创作的"专业分工创作方式",被引进了戏曲界。自此,在戏曲的创作中,编剧、导演、音乐、表演和舞美各行之间开始形成清楚、严格的分工;编剧、导演、音乐和舞美的职能加强,主演者不再主导艺术生产。结果,由此而产生的新戏曲,在戏剧文学、舞台艺术和美学风格上,均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戏曲的形态和特征;而"专业分工创作方式"的运用及新戏曲的形态和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不同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曲论中,"本色"、"当行"是用来品评戏曲艺术的重要理论内涵.品评戏曲语言时,曲论家们不约而同地将"本色"、"当行"划入同一范畴,强调了二者相通的一面,但是在语言之外的其它方面,"本色"与"当行"则显示出了分道扬镳的趋势.对于戏曲内容、人物塑造、戏曲结构等案头创作,曲论家们多以"本色"品评,而"当行"则主要论及音律、表演、排场等与艺术实践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明清五百年,山西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投资开办戏班和票社,培养本土戏曲艺术人才,探索戏曲艺术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商贸活动把山西的戏曲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还引进外来戏曲艺术,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焕发了山西戏曲艺术的青春。  相似文献   

8.
明清五百年,山西众多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地积极投资兴建戏班和票社,培养了众多本土戏曲艺术人才,热心探索戏曲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各种商贸活动以及搭建会馆把山西的戏曲艺术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吸收外来的戏曲艺术营养,促使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专业戏曲频道的出现,为传承戏曲艺术、弘扬戏曲文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并体现了戏曲电视在专业频道化道路的探索。本文从三个时期的戏曲电视样态与观念的演变,梳理了戏曲频道的产生、发展过程,探讨戏曲频道的出现,不是戏曲或电视一方的努力,而是当代戏曲与电视的双向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云南戏曲渊源于原始综合表演艺术,在明清时期,受外来移民文化、外省入滇戏班等因子的影响,本土戏曲经过和外来戏曲文化的融汇与交流,逐渐发展并成熟。主要体现为戏曲创作成果丰硕,形成了节日、民俗及私家演出等多样化演出形式,到清代中叶,逐步形成了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滇剧、傣剧、花灯等剧种,同时,戏曲文化传播的渠道广、影响深,戏曲品评伴随着演出、剧本阅读等传播过程。结合明清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梳理这一时期云南戏曲发展的历史文化状态,对开展戏曲研究和戏曲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智慧的成果,是中华民族的持续前进、实现伟大复兴的文化动力。它的发展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盛行时期。在漫长发展历史进程中戏曲,不断融合美术、文学、舞蹈等各种艺术的精髓,逐渐成为一项包容广泛且具有民族特色的综合性艺术。本文阐述了戏曲音乐起源、戏曲音乐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戏曲音乐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高行健的戏剧创作、戏剧理论和表导演艺术观念均深受中国传统戏曲影响。高行健对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存与变的独特思考和话剧学习戏曲的大胆试验,彰显出对传统戏曲的宏大复归理想和革新精神,并体现在其全能的戏剧追求中。中国传统戏曲给予高行健戏剧以丰富滋养,自身也在世界舞台上焕发出鲜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戏曲与动画具有一系列的共性,它们可以融合为戏曲动画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河南省开发戏曲动画有助于传承其优秀传统戏曲艺术,提升青少年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加快河南省动画产业发展。在戏曲动画开发过程中,应加强理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整合资源,设立中原戏曲动画创意研发基地;吸纳受众意见,用现代动画语言表述传统文化;拓展传播渠道,扩大戏曲动画的影响力;打造经典戏曲动画形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传统戏曲难以在晚清剧烈的社会变革中适应观众和时代的需求,难以发挥革命宣传、鼓动以及启蒙民智的社会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人士积极推进晚清"戏曲改良",艰难的戏曲改良又迫使改良者将目光投向西方的话剧艺术,去接受新的戏剧观念和思潮。新剧作为舶来的戏剧艺术与中国的民族审美存在隔膜,要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扎根、延续,必须与民族传统、戏曲传统相"融合",吸收、借鉴戏曲改良中的优秀成果从而使得话剧舞台艺术在舞台表演、舞美、剧场等方面得到丰富和发展,推进了话剧的民族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戏曲电影是一种用戏曲式的影像动作叙事的艺术。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和绝技表演的镜头奇观,是戏曲电影叙事的三大特殊修辞。戏曲舞台分场连接的镜头化、戏曲动作冲突连缀的镜头化和戏曲虚拟时空转换的镜头化,构建的舞台表演的镜头剪辑,是戏曲电影生成的最基本文法,也是戏曲电影获得的戏曲性和电影性的双重叙事意义。而作为唱、念、做、打的镜头特写,则强化了戏曲程式表演的表现,放大了戏曲程式表演细部,锁定了戏曲程式表演的所指,从戏曲程式表演的功能、魅力和想象上,赋予了戏曲电影的“戏曲性”一种新的维度表达。对于电影的奇观镜头,戏曲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在自身的衍变过程中,从戏曲表演特有的“绝技”镜头奇观、“虚幻”场景奇观到“子弹”虚拟奇观,展现了技术对这种电影类型的巨大作用。戏曲艺术的叙事修辞与电影镜头的叙事修辞的相融,产生了丰富的效果,并构成了戏曲电影最具有功效和审美意义的叙事修辞。历史经验说明,戏曲与电影的结合,既是不同的艺术类型之间的结合,也是艺术类型适应社会及自身生存的一种方法和途经。在这种意义上说,戏曲电影既是艺术自身的变革,也是艺术适应社会的变革。将电影的叙事修辞完美地运用在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戏曲叙事上,在坚持戏曲叙事修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电影作为工业的现代叙事品格,是戏曲电影必须走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在戏曲研究中对"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的使用是有分寸的."戏剧"是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别的演剧艺术的总称,"真戏剧"是对我国民族戏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称呼,"戏曲"则是指戏剧文学中的曲词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绘画和戏曲,虽属不同门类的艺术,但所体现的"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写意"摹情"的艺术观,"传神"的审美追求,"意象"的形象思维,"虚实相生"的手法等民族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戏曲艺术是舞台上的表演艺术,是各种人物在舞台上的真实再现,它包括形象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唱腔艺术和心理艺术;形象艺术是戏曲刻画人物的基础,表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灵魂,语言艺术和唱腔艺术是戏曲艺术的支柱,心理艺术是戏曲艺术的境界;一个优秀的演员,一个能让千万观众熟知并为之喜爱的艺术家,一定是形象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唱腔艺术、心理艺术的集大成者,并以德艺双馨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之一的中国戏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不仅仅是中华民族自己古老、独特的文化艺术,也是世界艺术长廊中一幅绚彩华章。戏曲是是一门综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杂技、舞蹈、表演等在内的综合性艺术。在这门艺术当中包含了中国人的仁义道德、文化学识、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在今天看来,戏曲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早已过了它的鼎盛时期,风光不再了。本文拟通过对电视戏曲的现状及出路进行研究,进而推动戏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电视与戏曲一开始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逐渐相辅相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戏曲与电视结合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随着电视传媒的出现,戏曲在传播方式、艺术形态、观剧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以写意为特征的戏曲与以写实为特征的电视艺术结缘,经高度融合而成戏曲电视剧。传统与现代,戏曲与电视并不矛盾,二者的结合为彼此的发展增强了活力,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