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宝良先生的《明代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中的一种,该书通过多维宏观视野的全方观照,用纯熟的极其生动的描述文笔,将一个个明代生活的历史细节细腻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藉此我们对明代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将随之加深。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物态形式”、“民俗活动”、“清神心态”三个层面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符号与象征”《中国少数民族眼饰文化》一书。认为该书的主要特点,是把少数民族服饰纳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当中,并以此为切入点来探索族群服饰穿着的社会行为和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科学通则,使服饰因文化的聚焦而鲜活生动了起来,极大拓展了服饰文化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从店名看近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以长春市重庆路为释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店名是商业语言的一种,具有商业语言的所有作用和特点.它反映时代的社会风貌、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反映商业精神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当今,商业精神文化仍可从五花八门的店名中得到一定的体现.吉林省长春市的重庆路是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对该街的店名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无疑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具体的层面探寻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解析技术 :“技术—社会—文化”的互动》一书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指出该书不是仅仅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文化关系的一种研究 ,而是从整体上将“技术—社会—文化”作为一个研究客体 ,探讨它们之间的内在关联 ,实际上是一种STS视野下的技术社会学研究 ,这是该书的逻辑研究起点和立意新颖之处。书中既有从哲学层面对技术本质的基本探讨 ,又有从社会学层面对文化与技术关系的分析 ,最后又将这种多元探讨纳入STS这一独特的研究方向 ,并进而走向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二拍"78篇短篇小说中有23篇是以城市工商业者特别是商人为主要人物或重要人物来描述的,塑造了商人群体形象。这些作品从众多的方面展示了明代中叶以后经济、政治以及习俗等方面较大变化的社会风情。晚明的商业活动是社会变化新的活跃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文化。  相似文献   

6.
薛正昌先生的新著《黄河文明的绿洲——宁夏历史文化地理》一书是作者多年悉心研究与积累的结晶,是又一部区域历史文化的重要著作,该书分别从考古文化、地理沿革、人地关系、军事文明、文化多元性以及地方文化的积淀等角度全面论述了宁夏的历史文化面貌,具有立意新颖、观点独特、内容全面、论述系统等特点,书中的大量图片、图表也使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7.
女性教育研究学者杜学元所著的《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一书,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史,提出了中国古代存在女子高等教育并具有自身特点的观点。该书以女性主体意识的起伏发展为维度,探索从先秦到清末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社会女性观影响下的女子高等教育,视角新颖,观点独特,内容翔实,论述有力,不失为教育史研究上的佳作。  相似文献   

8.
明代士大夫能够认可商人、商业的社会功用,肯定经商治生满足家计的合理需求与资国通货的正当价值。还有士大夫从“尽心”视角出发,着眼于商人在裨益社会人生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主张四民“异业同道”,阐发“义利相通”理念。他们以是否践行社会“公义”作为考量商人道德事功的尺度,尤为看重其理财经世才能。此外,一些士大夫鉴于商品经济过度膨胀导致的不良后果,对弃农趋末、竞财嗜利等不良世风亦提出严厉批评。总的来说,明代士大夫的“商人-商业”观表达出他们试图协调农商混合经济使之与帝制体系相适共生、互洽并荣的思想倾向,这种态度也是合乎中国帝制农商社会常态发展逻辑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也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乐”思想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心灵经历艰苦磨练的亲悟。本文认为王阳明所说之“乐”是本体、工夫和境界的同一,是人的基点、人的追求和人的归宿的同一。王阳明的“乐”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生命的存在与本质,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灵的恬静与和乐。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一书虽然打上了一些阶级分析的牵强印记 ,但仍然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古代诗人文化心态 ,生活方式的研究 ,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评论的持久生命力。书中明显可感的士大夫情怀和某些“春秋笔法”也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论特色。这一传统在现当代文学中也不乏体现 ,值得研究 ,总结。  相似文献   

11.
无爱的荒凉--《型世言》之女性世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型世言》最为显著的特色是对女性“德”、“节”的颂扬,用小说的形式为贞女烈妇立传。作品描绘了封建社会妇女的真实命运,客观展现了守节妇女的艰难处境及其走上不归路的必然性,这与明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一致的。在这部作品中,女性只有“类”的存在,而没有个体的存在,其自我价值是失落的,全书呈现出无爱的荒凉。将此置于文化史、思想史的长河进行考察,不难看出《型世言》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2.
商业文化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商业特质的文化现象。明清时期汉口城市迅猛崛起,从芦苇丛生的河滩废壤一跃而成为“四大名镇”之首、“天下四聚”之一的商业巨镇,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商业史上的一个奇迹。与其繁荣的商业相适应,汉口也有它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商业环境文化、消费文化等是明清时期汉口商业文化的主要构成。  相似文献   

13.
《易经》有几点可以表明其写作年代的文化沉积:隐晦的图腾意识;"利建侯"的社会环境;以"邑人"为庶民的社会分层;不使用"哉、矣、也、乎"等语气词的语言风格。根据这些文化沉积推断,《易经》成书于殷末。  相似文献   

14.
试论明代宗藩的图书事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宗藩藏书丰富 ,著作如林 ,雕椠兴盛 ,在中国图书事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的宗室政策是造成宗藩图书事业发达的基本原因 ,也决定了其发展的特点。宗藩图书事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晋商在明清发展到鼎盛时期,曾是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商邦。他们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晋商文化以及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商业精神是其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我国"儒商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典范,是我国商业文化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晋商文化及精神,挖掘其内涵,坚持古为今用,将对新晋商的崛起和现代工商企业管理改革与创新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就《水浒传》而言,至少存在3个时间概念:事件发生的北宋;作品产生的元末明初;读者所处的时代。空间与时间交织在一起,不能截然分开。如果不能充分了解空间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变化,就可能引起混乱。黄河在宋元之间泛滥频繁,下游河道变化巨大,淤埋城镇村庄,改变平原水系道路。《水浒传》中不具体叙述地理位置,显示了作者的明智;而少数看似不合理的行走线路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如元末明初从江州至开封完全可以在梁山作水陆换行,这与当时黄河、运河的状况相符。因此,传统文化和人文学科的研究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刘智与朱熹在一些共享术语如“理”、“气”等的内涵方面认识有所不同。借助宋明理学的术语但又赋之以不同于传统儒家的内涵,是伊斯兰教经学人物刘智构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正是通过对正统文化术语内涵的扩展与丰富,明、清之际的回族先贤们实现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同时也丰富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洪江古商城商道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江古商贸城是一座集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馆。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价值体现在:历尽沧桑的古城水脉,自然的扇状空间结构,蕴含商道文化的街区景观,《清明上河图》的活版本,颇具商道文化色彩的明清建筑,极具传奇色彩的商道轶事传说。因此,对洪江古商道文化遗产应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新近推出的《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社会变迁》以"文化世族"这一核心概念,通过区域比较和跨学科沟通,从国家与地方之间多维互动的角度出发,系统剖析了苏州文化世族的内涵特色、家族运行和社会功能等,发掘了维持家族长期发展的家庭精神,同时在长时段的视野下研究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体现了江南家族史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水浒》版本衍变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水浒>成书600余年来,版本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衍变,形成数十个系统.祖本今虽不存,但据现存明代刻本和相关载录,当可推识若干原貌.以后五次重大衍变,又同文学自身发展和书商的商业行为交织在一起,因而造成回数、情节、语言乃至主题上很大差异.理清<水浒>版本源流,对水浒学的发展乃至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深化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