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生命自救与元杂剧的艺术法则中文系九○级研究生段庸生,熊笃指导教师本文选自硕士学位论文《论元杂剧的主体心态与生命自救特征》的第四部分。全文包括“元代社会与杂剧主体”、“元代思想与杂剧主体”、“元杂剧的观念和目的”、“生命自救与元杂剧的艺术去则”四部份,...  相似文献   

2.
元夏庭芝《青楼集志》载“披秉”杂剧,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易为“披袍秉笏”,注曰“君臣杂剧”,朱权以文本为据不如夏庭芝内行,“君臣杂剧”说不足信。考“披袍秉笏”装扮源流,唐参军戏、宋金杂戏之“绿衣秉简”为元杂剧“襕衫秉笏”的直接来源,“披袍”则另有所出。脉钞本杂剧穿关中,“秉笏”者多为文官,“披袍”者多为武将。元刊杂剧之“披秉”似笼统强调装扮高官,明代以“秉笏”、“披袍”区分文武的特点更明显。故“披袍秉笏”杂剧与其说是君臣杂剧,不如说是以文臣谋略、武将征战为主的戏。   相似文献   

3.
在宋金缓慢积聚的基础上,元代城市发展有了突变。大型勾栏是城市标志性建筑,辉煌的元杂剧是城市大众共同的审美对象,最出色的杂剧作家和杂剧演员是城市文化名人。三大条件皆备,宣告中国城市文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题材和情节的特征是由元代杂剧艺术独特的生存环境决定的。与传统的文人文学相异,以市民为接受主体的剧场演出才是元杂剧艺术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市民趣味的制约和俗文学传统的影响成就了元杂剧的独特艺术本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元代的杂剧艺术被视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较好开端,我国戏剧史学家王国维就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也。杂剧艺术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予传统音乐形式中的戏曲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吸收了宋代勾栏中多种艺术的营养成分而成。在诸多艺术中,宋代的说唱艺术如诸宫调、唱赚,对杂剧的曲体结构、故事来源、表演形式等,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戏曲艺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在元代出现了第一个黄金时代。探讨这一奇迹般出现的艺术现象,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元杂剧(北曲杂剧)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能够形成和兴盛?事实上,杂剧的形成既渊源有自,也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并终于在以关汉卿为代表的杂剧艺术家的创造实践中完成。本文旨在分析早期杂剧艺术家对杂剧的创造性发展,揭示他们在杂剧形成史上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徐渭《四声猿》及明杂剧之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谈起元杂剧不得不首论关汉卿,研究明杂剧,也不能不提徐渭。前者“初为杂剧之始”(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北杂剧有创体之功;后者《四声猿》则“代表了明代杂剧的转变”(赵景深《戏曲笔谈》)。明代杂剧,固然不如明代传奇那样光彩夺目,成绩斐然,但其精炼、其明快、其活泼,却也足以悦人耳目,彪炳后世。据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记录,共有作家109人,作品523  相似文献   

8.
元代文学中关于元杂剧的教学 ,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客观认识杂剧繁荣的历史背景 ,二是了解杂剧的产生和演进过程 ,三是注意元杂剧兴盛的重要原因 ,四是全面把握杂剧的总体成就  相似文献   

9.
汉语选择问句从先秦到近代发生了重要变化,元刊杂剧作为现存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文献。全面考察元刊杂剧中并列问句和反复问句的结构后发现,“VPNegVP”式在元刊杂剧中是一种占据优势的反复问句,“是”字并列问句在元刊杂剧时代也有较大的发展;在句尾语气词趋于减少的同时,元刊杂剧中出现了大量句中语气词,这与汉语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相符的,又带有元杂剧自身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四折一楔子元人杂剧在结构上比明清戏剧(其主要形式叫做“传奇”)来得讲究,比较紧凑,不象明清传奇那样松散拖沓。元杂剧一般分为四个大段落,称为四折。每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的一幕,每一折唱一套曲子。这是元杂剧体制上的一个特点,绝大部分元杂剧都  相似文献   

11.
明代宫廷杂剧的上下场处理充分体现了宫廷杂剧程式化的典型特征,既继承了元杂剧的创作传统,又有自身的精炼和整饬,虽然不免有些千篇一律,但其在杂剧史上程式化、规范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可以说,元杂剧的创作规范在明宫廷杂剧这里更加提纯,形成更精炼整齐的创作样式。  相似文献   

12.
顾随所作杂剧六种,既自觉继承元杂剧的体制规范、结构特色与风格特征,努力维护和传承杂剧的艺术传统,又着意尝试变革杂剧传统的某些方面,在新文化背景下寻求杂剧生存与延续的可能性。顾随杂剧既继承了中国戏曲叙述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的剧诗传统,又自觉借鉴和运用西方戏剧观念,寄托着理性精神和哲学智慧,从而在思想内涵和精神指向上与传统戏曲表现出显著不同。顾随一代戏曲家的传奇杂剧创作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最后命运和思想艺术光辉,也寄托着对其未来出路和最终命运的沉重思考。  相似文献   

13.
戏曲与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始终存在于戏曲之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宋时赋体文学盛行,影响到刚起步的戏曲,宋金杂剧中就有赋赞说白.元杂剧由于体制短小,加之赋的创作处于低潮,故赋的成份在杂剧中较少.在戏文与传奇中,赋的题材范围广,种类形式较多,当然,许多赋也陷入了一种固定的套路.颂念赋的舞台效果有三点一是增加滑稽的气氛,二是描绘故事发生的场景,弥补没有布景的舞台的不足,三是使宾白产生美听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的外在结构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在元杂剧以前,中国古典戏曲已经成形的有宋杂剧和金院本,但是剧本已经失传,无法得知它们在戏剧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如果把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作以比较,元杂剧外在结构的特点是比较突出的。归纳起来有这么四点: 其一,元杂剧简洁,明确,紧凑,集中,主要故事线索眉清目秀,单纯清晰,但又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虽然简单,明瞭,但并不失冲突的奇巧,丰富。李渔在《曲话》中说:“元人所长者”,“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李渔以明清传奇的戏剧结构,来衡量元杂剧的戏剧结构,也就对后者一概否定,这显然是错误的。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相比较,前者虽不能容纳更多的社会内容,但篇幅短小集中,更适宜于当时的舞  相似文献   

15.
徐渭《四声猿》在戏剧史上早有定评:“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无往而不奇。《四声猿》包括四个杂剧,长短不一:一出者一本,二出者二本,五出者一本,打破了元人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二本用北曲,一本用南曲,一本用南北合套,打破了元杂剧纯用北曲的格律。再具体到套式和词式上,也都在很多地方突破旧的矩矮而又不逾矩,新奇而又出奇制胜,显示出瑰丽的色彩,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自《四声猿》出,戏曲史上便以南杂剧代替了北杂剧。《四声猿》明刊本多种,以《盛明杂剧》本最为流行,今有影印本,但对于广大读者仍然感到不甚方便。近年出版了两种整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作为劳动成果,其演艺谋生性盈利与市民娱乐性消费公平交换,现实而直接地实现其使用价值,具有独特的商业品质。从艺术行为到商业行为的发展变化,使元杂剧走向成熟,其中瓦舍勾栏的创设起着关键作用;以盈利为目的,以竞争创效益,名家名作不断涌现,优秀演员人才辈出,元杂剧迅速发展。雅化曲、教化剧的出现,观众消费群体不再成为杂剧艺术最后完成的能动主体,此乃元杂剧走向衰亡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明代 ,湖南戏剧创作尚处于兴起阶段 ,出现了一位重要的南杂剧作家———许潮。他的杂剧合集《泰和记》大都取材于历史文人典故 ,借以抒情 ,寄托理想。其戏曲艺术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元杂剧体制进行的全面革新 ,促成了明代杂剧创作的再度繁荣。他与另两位戏剧作家龙膺、李九标的创作共同促成了明代湖南戏剧创作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汴梁具有深厚的剧艺文化传统;北曲以中州调为正宗;宋金中州生活是北曲杂剧创作的核心内容;汴梁与平阳、真定、东平等地共同编织了北曲杂剧早期的流传网。宋金元时期是中国戏曲形成、发展并出现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关键时代,作者从这一意义上论述了汴梁这一“被淹没的戏剧之都”是中国戏曲的摇篮。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戏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元杂剧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元杂剧的诸般主旨诉求和艺术魅力中,其命运轮回、佛法救世的精神及其影响也不可小觑。刘君锡的《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郑廷玉的《布袋和尚忍字记》和杨景贤的《西游记》杂剧便大致对应了佛法杂剧的逻辑秩序:世人都在与生俱来的无边苦海里起伏挣扎,在红尘世界中无法逃脱冤业果报。依赖于大慈大悲的慈航救渡,便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救人救世的宗教理想。  相似文献   

20.
范仲淹在元杂剧中出现5次,均为朝廷重臣,手握大权,虽然不是正末,对剧情发展却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杂剧中的范仲淹形象统一,均为忠义的儒家士大夫,元杂剧作者对其都怀有赞美与敬仰之情,这与范仲淹自身魅力和元代社会风貌均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