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庸言>是清末民初宋诗派文人群体发表作品的重要阵地,从1912到1914年,<庸言>"诗文"栏发表宋诗派作品200多首,占总数的1/3.宋诗派重要的理论作品<石遗室诗话>也连载于该刊.<庸言>开创了近代宋诗运动的一个新的阶段,一批年轻的宗宋诗人在<庸言>上频频出现,他们自觉以陈三立、郑孝胥、陈衍为核心,延续了自晚清以来的宋诗运动的生命.<庸言>在宋诗派由分散状态向集团力量过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宋诗派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今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对晚清诗学的影响是双重的,它不仅具有一般学术法则对诗学发展的规约性,而且也在意识形态领域决定了晚清诗学的发展演变。从发生学上来讲,"今文学"的兴盛与晚清诗学的演变往往表现出同构对应、共振同行的关系。晚清诗学演变在诗学生态、诗学主体、诗学行为、诗学接受、诗学价值等层面都与"今文学"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而且,晚清相关诗学家与诗派的诗学演变也体现出与"今文学"发展较为相似的对应性进程。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日益迫切的家国救亡、文化危机感受,使诗歌载道、弘道的价值指向重新得以强调.宋诗派和同光体诗人通过对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说进行不同层面的考察,试图复活已被中西文化、新旧文化话语冲淡了的诗道精神.诗歌"写忧言志"功能的重新开掘,既是对传统诗歌诗道精神的发扬,又饱含着与世运相连的苦心与文化危机意识,指引着近代诗学精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日益迫切的家国救亡、文化危机感受,使诗歌载道、弘道的价值指向重新得以强调。宋诗派和同光体诗人通过对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说进行不同层面的考察,试图复活已被中西文化、新旧文化话语冲淡了的诗道精神。诗歌"写忧言志"功能的重新开掘,既是对传统诗歌诗道精神的发扬,又饱含着与世运相连的苦心与文化危机意识,指引着近代诗学精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湖畔诗派是在吴越地域的文化氛围中成立的一个文学流派。本文从地域文化角度入手去论述湖畔诗人的诗歌中具有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民俗风情以及乡土田园文化情结等因素,进而探讨湖畔诗派的地域文化色彩和形成的文化内因,从而给予湖畔涛派一个新的阐释空间,让湖畔诗歌进一步受到重视和激发研究者的学术兴趣。  相似文献   

6.
羌族历史上的第一部长诗《松游小唱》是晚清羌族诗人董湘琴应邀入幕松潘时,对松茂茶马古道的山水风景、风俗人情所作的系统性的诗学描述。建国后虽由于种种原因湮没民间,但它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的最后一首边塞诗和迄今为止唯一系统叙述松茂茶马古道历史的万言长诗,及其奇特的诗歌形式,亦应有其文学史的地位。《松游小唱》对于诗歌发展史和川西民族地区各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史料与文学的双重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韩孟诗派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比较系统、全面的观点看,韩孟诗派的形成有诸多方面的因素,呈现为特定的过程。在韩孟诗派的形成过程中,孟郊是诗派的开创者,其诗歌创作具有范式意义;韩念在文坛上领袖地位的确立,吸引了一批艺术趣味相投的诗人,对诗派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孟郊“求奇”的艺术追求,经韩愈推扩,影响到卢全、刘叉、李贺等人,遂成为韩孟诗派共同的诗歌审美指向;洛阳唱和,韩孟诗派最终形成;元和六年韩愈回长安后,诗派解散,贾岛改弦更辙,意味着晚唐诗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韩孟诗派因诗歌交游而形成,韩愈从诗派形成、发展、定型及诗派走向均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他有意为派之中,具体表现为萌芽期、强化期、定型期和稳固传承期四个阶段.探讨韩愈诗派盟主意识的变迁,揭示他有意为派的过程,从而探讨他在中国诗派发展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初诗坛与诗学趋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诗坛,主要有遗民诗人、贰臣诗人、清初入仕新朝的文臣三大创作群体.清初诗学逐渐从拟"高格逸调"与"独抒性灵"中走向重诗歌的价值功能的复古--儒家诗学政教精神的复归.这种复归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一是主张诗歌的怨刺功能,明显具有抗清、经世的意图,二是主张"温柔敦厚"、"主文而谲谏"的儒家诗学的审美原则的复归,诉求安定与巩固统治现状之目的.清初诗学还对"七子"、"公安""竟陵"诗学等重新审视与反思,由"拟古"之风注重诗歌的高格逸调,而走向现实,重"情"的抒发,再而趋于"神韵"说;伴随着这一进程,宋诗学便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上古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作品,经过孔子及汉代儒家学者的整理、传授和阐释,实现的经典化,相当程度的失去了其原真风貌;由秦汉儒家诗学理论确立的中国诗学传统,对个性化的抒情予以遮蔽乃至否弃,对中国诗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韵度的唐诗,典型意义的宋诗是一种以思理筋骨见长的新诗格,新诗格在苏、黄手中得以定型确立;而这,与他们借鉴韩愈的"以文为诗"有一定的艺术关系.  相似文献   

12.
“赞”在先秦礼制中是各种礼仪的辅助人员,本义为“助也、明也”。汉代有图画人物以行道德教化的风气,发展出像赞等各种赞体文。画赞始以说明为主,渐变为以赞美为主。汉代和魏晋的画赞基本都是以道德教化为旨归的,诗性并不强。齐梁以后画赞在形式上更加精致化,也开始以抒情为创作目的。唐代的一些画赞不仅生动传神,而且有感兴寄托,已经完全诗化了。宋代各种文体进一步融合,苏轼的画赞打破了文体之间的苑囿,画赞和题画诗难分彼此。虽然后来的画赞极类似题画诗,但并不等于题画诗,我们要尊重古人对文体的划分。  相似文献   

13.
"汉朝情结"是由唐太宗率先大力提倡和在创作中亲做表率而形成的,它整整影响了有唐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诗人们外化"汉朝情结"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个性,又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这一个"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14.
韩国古代第一部诗文总集《东文选》收录了高丽诗人林惟正创作的46首集句诗。其342句诗句集自上至东晋陶渊明下至北宋末期汪藻等170余位中国文人诗词作品,其中以唐宋文人为主。共运用17个平声韵目,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从文体上说,它具有多元显现的价值:一是对中国唐、五代、宋代诗歌的校勘、辨重和辑佚等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二是从侧面反映出高丽时期汉诗创作兼具唐风与宋韵,即对唐宋诗歌均予以借鉴和吸收。  相似文献   

15.
诗歌的继承关系不仅是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的继承,同时也包括内容的继承.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陇右、河西和湟水流域,收复河湟是中唐爱国诗人的重要题材.靖康之变,南宋失去淮河以北广大领土,收复中原是南宋爱国诗的重要内容之一,南宋诗人借鉴唐人,继承和发展了爱国诗词。  相似文献   

16.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不少七言诗。这些诗歌,不仅宋代以后的考古学著作时加收录,而且,明人已经将其编入汉代文集中。考察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可以发现,不少诗歌句句押韵,其结构形式已相对固定,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东汉以前七言诗已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7.
明人在传统的唐宋诗之争中加入元诗,形成了唐宋元三朝诗合论。三朝争论的焦点是宋元之比较,出现了元诗过宋论、宋诗过元论和宋元无诗论。由此可见明人诗歌取法的逐渐凝定和诗学风尚的日益变迁。  相似文献   

18.
比喻模式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用来分析诗歌审美模式的演进状况。经分析,北宋诗歌比喻模式演进的轨迹为,人工化程度总体高于唐代,初期直承前朝而人工化程度较高,中期发生新变,晚期复归晚期风格,与唐代诗歌比喻模式演进的轨迹基本一致。中期新变呈现高度人工化模式与倾向自然模式并行的现象。王禹翶、西昆诸子、欧阳修、梅尧臣、苏轼、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等诗人自由地选择了不同的审美模式,各自探索发展道路,创造出了丰富多样、富于新意的比喻,显示出北宋诗坛深厚的诗学积淀和多样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西昆酬唱集》是宋初杨亿编选的一部唱和诗集,是“西昆体”的代表著作,在唐诗向宋诗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题材内容看,《西昆酬唱集》中的感事述怀诗、咏物诗和言情诗等比唐诗更广泛深刻地描写日常生活,使诗歌更趋通俗化;从艺术功能看,《西昆酬唱集》开启了宋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等特点;从传承和影响看,《西昆酬唱集》既充分学习和吸收了几位唐诗大家的创作成就,又发展和影响了一批宋诗大家的创作倾向,在“唐音”向“宋调”转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近体诗格律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时代,唐代乐府诗的创作也受到诗律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乐府诗集》、《全唐诗》中收录的全部2405首唐代乐府诗的格律分析,可以揭示唐代乐府诗的字句、用韵特点和五七言乐府诗的平仄合律程度、对仗使用情况,唐代十一类乐府诗中的同题作品和乐府诗代表作家的声律特点。通过声律考察,可以发现唐代乐府诗存在较明显的格律化倾向,从只求合乐到追求合律是乐府诗的重要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