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督教文化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发展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基督教文化不仅影响着日本近代浪漫主义作家的思想及创作,而且冲击着日本人固有的传统思想、思维模式,并由此影响到日本民众的价值取向。日本浪漫主义对基督教文化的接收作为日本近代文化"脱亚入欧"的一个方面,不仅丰富了日本文学的意义内涵,而且激活了日本文学发现个我、反抗封建传统、争取民权自由、参与现实、感化人生、创造自我的多种可能性,显示了日本近代文学发展中的复杂性和多元化特点。  相似文献   

2.
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处于传统与变革的骚动期.面对西欧浪漫主义的冲击,北村透谷自觉地吸收了主情和个性自由的观点.在一系列的文学实践中,北村尤以评论见长.北村的创作特点与日本浪漫主义主情的一面是完全相同的.他的文学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日本浪漫主义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扩展了浪漫主义的文学视野.  相似文献   

3.
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斯达尔夫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达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她在批判新古典主叉教条和吸收卢梭浪漫主义思想、德国浪漫主义因素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浪漫主义理论.她认为人类和文学会日臻完美,追求个性的自由以及情感的张扬,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空间.  相似文献   

4.
泉镜花是日本近代的杰出作家,他以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但在其有生之年却被视为“异端”和“非主流”作家备受冷落。然而在其辞世近四十年之后,日本文学界又掀起了“重新评价”泉镜花的热潮,出现了“泉镜花热”。随之日本文学界将其视为“被遗漏的名家”,对镜花文学进行了三十余年的持续性研究,如今已确认其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超越了时代的”杰出作家。研究镜花文学前后所经历的被“遗漏”、“重新评价”和“持续性研究”这一“泉镜花现象”将会为我国的民族新文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复杂多样。在思想上,北美早期移民受清教主义传统影响,席卷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为美国早期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土壤和范式;在政治上,自由和民主制度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政治保障。此外,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部开拓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创作素材和表现舞台,为其产生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思想物质基础。同时,美国方式也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美国民族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文学和音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欧洲文学和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发展历程依稀可见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传承、扬弃,古典主义的理性和保守被浪漫主义的个性和激进所取代。本文从浪漫主义文学与音乐发展的几个阶段剖析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揭示了它对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本大正时期文化界与创造社新浪漫主义思想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社同人留学日本时正是日本文化界努力效仿西方,追赶西方新的文艺潮流的时期。而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和作家在日本大正时期文坛掀起的阵阵热潮所形成的外界机遇,也在无意中为创造社对西方文艺的选择和兴趣点作了暗示和引导。尤其在创造社建构他们的新浪漫主义思想过程中,日本文化界为他们做了新浪漫主义这个新概念的界定,无论在理论或实践上都为创造社认识和理解新浪漫主义提供了引导和学习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前浪漫主义①、浪漫主义批评家是文学艺术自律观念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其划定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类其他生活领域的边界、确立文学艺术独立性地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把作家的创作类比为上帝的创世,并进而发展为"想象说"和"有机说"这一向度;再就是康德与席勒美学的线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阐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衍生性与启蒙思想相悖,强调感情、想象和主观性.但大部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还是典型的美国化的作品.本文结合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探讨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反映了美利坚民族一个"真正全新的经历"、深受美国清教主义运动的影响、信仰个人主义和直觉的价值、追求民主与政治上的平等、强调"使命感"以及多样化的创作形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是在汲取多方位、多层面的文明资源的基础上生成的,其中的中国古代浪漫文学资源是最为得天独厚的本土资源,是它奠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是它催生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重生.本文旨在探讨二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形态--表层的断裂、深层的文化接续、转型和再生--研究的是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观念从古代到现代的蜕变与超越.  相似文献   

11.
试图对先锋文学的文学精神和对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给出新的解析,认为先锋文学借助形式的革新将理想的文学精神呈现出来,既包括了对传统文化的内省和领悟,又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并将二者融于一炉;不管先锋文学的形式革命多么强烈,都难以掩盖其应有的文学精神的指向,虽然先锋作家作为创作群体已经消失,但先锋文学的实验和探索在新生代那里得到了传承,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丝绸之路文学是丝绸之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为进一步廓清丝绸之路文学的发端、演进和成熟的全过程,拟从文献学、比较学和传播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经过对先秦至明清时期沿丝绸之路一带的中外各国及地区内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和发生的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古代丝路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依据它的这种特殊性,大致可将其分为散文、诗赋、说唱、戏剧、小说、神话传说及其他共七类。古代丝路文学的整理和研究对于世界和中国文学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第四媒体为介质的网络文学骤然跃马文坛,面对源远流长的几千年的传统文学积淀,网络文学是否会随波而逝?诸多疑问,将在以网络文学的含义为切入点,蕴概网络文学的特质。发展巩固及存在缺陷等方面与传统文学相比较以便探求,以备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流派而非一个流派.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是一个活跃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的流派.这一派的确立,以郑著<中国俗文学史>的出版为标志.他们的研究对象,除了狭隘的民间文学(如神话、故事、歌谣、谚语、俗语等)外,还包括了历史上曾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有了书面文本的戏曲、变文、弹词、鼓词、宝卷等.这一派在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建设上贡献殊大.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他们吸收了西方人类学派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如比较研究,类型研究),后来部分地抛弃了或修正了西方的方法,而以文学的比较考证与内容的社会分析为特色.建国后的17年间,在"左"的社会思潮下,俗文学及其研究者受到了冲击,从而使这个学派受到了重创.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民间文学”,网络文学在过去的岁月中经历了风起云涌般的光辉闪耀,然而面对传统文化的层层紧逼和难以“理解”,它的未来必然还要一段步履艰难。而目前,网络文学自身的发展已趋进入一个高不成、低难就的阶段,要在未来时日获得飞跃式的提升,其难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短信文学脱胎于被称为“第五媒介”的手机短信。它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界对“短信文学”这一概念及其“文学性”的思考与论争。短信文学的“文学”名分是否合法,应综合以下两方面加以判定:首先看它是否应用了文学修辞技法;其次看它否具有文学审美功效。在确认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方可进一步探讨短信文学的独特新质。  相似文献   

17.
胡适认为中国文学进程呈示出平民文学或白话文学与庙堂文学或贵族文学两条并存对立的流变线索,而平民文学或白话文学则是贯穿始终的富有生气与活力的线索;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有意识地以革命的方式继承并推动平民文学或白话文学的健全发展,而"平民文学"则成了文学革命的义旗与主潮,虽然20世纪中国文学走过曲折之路,但是"平民文学"仍在与"贵族文学"的抗争中顽强地屹立于文学多元格局之中轴.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与西方的先锋文学运动是同时产生于二十世纪早期的激进文学运动,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激进的政治批判态度、颠覆传统文化的决绝立场、语言的求新求变的探索以及对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批判。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先锋性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把握20世纪文学在古今演变的过程中如何“变”的两种形态一种是依循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自然演变的文学主流;一种是以超前的社会理想和激进的断裂态度实行激变的先锋运动,两者的关系构成了中国20世纪文学古今演变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学的平民式游戏特点,解构了传统文学文以载道的教化作用;网络文学的数字式传播方式,解构了传统文学的纸质存在方式和生产传播方式;网络文学的自由写作状态和作者、读者的界限消融,解构了作者中心地位,并且在这个解构的过程中,以特有的方式重构了网络文学独有的审美体系,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方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领袖阿尔都塞认为 ,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 ,他主张一种“大意识形态”观念。依此 ,文学等社会意识形式 ,都是意识形态化的产物。中国和西方文学的历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作为理论形态的文艺学 ,因其观念性、理论性的本性 ,和它对文学活动具有的阐释、批评、指导的特殊功能 ,使它同意识形态具有天然的相互亲和性 ,故文艺学的意识形态化会相对更加严重。中国现代文艺学的意识形态化 ,以梁启超的“三界革命”开其端 ,后历经四个里程碑 ,至文化大革命达于顶峰。其演进历程 ,给当代现实的文艺学建设 ,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