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3 毫秒
1.
近年来,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问题日益突出,而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评价活动的开展为公众与政府的互动搭起了桥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的特定地区相关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政府绩效对公众信任的影响最大,其次公众参与程度和评价结果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公众信任;同时,评价结果应用通过政府绩效对公众信任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是政府治理实现民主化和科学化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信任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基本关系,信任是编织政府与公众之间和谐关系的纽带。建构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公众参与之间的信任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是参与主体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公共政策制定主体对公众参与的信任。深化改革、拓宽渠道、培育能力是走出信任困境,实现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公众参与良性互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府中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电子化的方式方便了公众对公共事务或公共政策制定的参与和讨论,促进了民主政治及民主行政的进程。该机制构建的网络民主参与平台、民意收集与回复机制、民意信息库和政府施政知识库,使政府在以公众为核心,运用及扩大政府内外知识,不断创新管理,在政策、服务与沟通模式方面产生了明显的绩效,增进了公众的参与及信任。  相似文献   

4.
将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评价意见纳入地方政府绩效的考核之中,是顺应服务型政府转型、建立服务导向型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必然趋势.本文对政府绩效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意义、历史沿革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剖析,并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了公众参与对中国政府绩效评价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行政学视野中,环保公众参与是环境行政民主、环境行政法治和环境行政发展的要求;环保公众参与有利于促进政府环境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公众监督政府和避免政府失灵,有利于促进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为了促进环保公众参与,需要拓宽和畅通环保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和健全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大力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加大环保教育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公众满意度测评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就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政府机关服务品质、效率、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加以分析与评价,本文对公共服务的公众满意度测评的理论及其测评模型(PSCSI)进行了验证,并对影响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人口统计因素差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是现代政府绩效评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当前公众参与绩效评估存在的普遍问题,试图探索提高公众参与质量与水平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之公众参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有其政治的和行政的理论基础,故随着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公众也在发挥着其独特的参与作用。政府的公共性、公众作为政府工作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公众参与的价值功能,使公众参与成为有效政府绩效评估的必然要求。同时,公众参与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我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使其更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西安市6个行政区的1 238位市民的调查数据,应用技术接受模型、政府信任理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影响公众参与电子政务的因素。结果表明:公众认同感、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政府信任、主观规范、月收入、驾驶资格证、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9个指标显著正向影响公众参与使用西安交警“随手拍”的意愿;年龄显著负向影响公众参与使用西安交警“随手拍”的意愿;公众的性别因素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感知风险和食品安全舆情相关理论,以合肥、福州、石家庄三个城市的592名城镇居民为案例,探讨个体变量、环境变量、政府的舆情处置行为对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水平等个体变量的差异并不会引起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显著变化;而家庭收入水平、公众对舆情传播渠道的信任程度等环境变量对公众的舆情处置感知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政府的舆情处置行为变量中,政府舆情处置效率对公众对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感知的影响最为显著,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也会影响公众的舆情处置感知。  相似文献   

11.
现代政府以向公民和社会提供优良的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优良的绩效是树立良好政府形象的根本,绩效评估在衡量政府的管理水平、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以及改善政府的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目前在很多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还没能在促进政府提高服务质量方面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当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还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政府的绩效管理制度,可以丰富和完善我国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管理制度的有效路径,进而提出发展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2.
政府信任是作为公共权力承载主体的政府与公民权利主体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它是建立在公民对政府为公民利益服务的动机所作的相关判断基础上的。从公民主体的视角来看,利益诉求是公民信任政府的现实导向,信任信息是公民信任政府的认知依据,信任能力则是公民判断政府可信性的关键。在社会转型的复杂背景下,三者相互叠合构成了我国政府信任生成的内在逻辑。因此,现代公民的成长与培育也就成为转型时期我国政府信任优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更多的公民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这对于我国各级政府治理理念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解析和参与动因分析,提出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下政府治理理念创新的路径选择:政府合理地扩大其管理半径,提高其管理效率;有更强的回应力,回应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需求;政府自身角色的转变,处理好网络话语的主导权;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相似文献   

14.
乡镇政府是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者,是直接跟农民打交道的机关。乡镇政府的绩效管理水平怎样,直接体现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直接影响农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更直接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乡镇政府对员工绩效实施科学的管理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开发工具,但在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却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严重地妨碍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应起的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提高乡镇政府绩效管理水平,文章结合我国乡镇政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公共行政理论经历的几次较大的范式转换,在不同阶段衡量政府绩效的标准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其根源在于对政府职能及其定位的认识在不断调整。政府职能的本质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以及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其核心是明确“政府该做什么,怎样做好”的问题。传统的公共行政理论关注行政过程的效率,现代公共行政理论则强调社会责任,强化公民在政府绩效评价中的地位与角色,从而拓展了政府绩效的内涵结构。受其影响,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也经历了从效率导向型评估到效益导向型评估再到服务导向型评估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化心理和制度绩效被认为是政府信任的重要来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公民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任?怎样的机制导致了对中央政府信任程度高而对地方政府信任程度低?实证结果显示,威权主义价值观、经济绩效和政府回应性对中央信任和地方信任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对信任差值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这表明威权主义价值观和政府回应性是信任差序的重要来源。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中央信任的影响中,经济绩效与威权主义价值观存在负向交互效应;对地方信任的影响中,政府回应性与威权主义价值观存在负向交互效应;对信任差值的影响中,经济绩效与威权主义价值观的交互项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公民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古希腊城邦孕育了最早的公民观念。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最早提出公民理论的学者。作为西方公民理论的源头,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思想涉及到公民与城邦的关系、公民资格和公民政体等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对今天我国公民意识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政府绩效的决定因素:观点述评、逻辑关系及研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国外学术界近年来关于政府绩效决定因素的研究进行分类与述评,阐释了决定政府绩效的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关于政府绩效决定因素的研究方法,认为现有政府绩效研究使决定政府绩效的复杂系统过于简单化,不能准确反映政府绩效决定因素的复杂性,因而设想引入复杂系统分析方法对政府绩效决定因素进行复合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9.
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中国基层政府对公众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具体机制处在探索之中,存在机制不健全、参与渠道不畅、公民参与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使公民基层政府绩效评估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推动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关键之一,是从公民的主体地位出发,认识到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仅是顾客,而且可以承担多种角色。文章分析了公民的多元角色对基层政府绩效评估可持续性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基于多元化角色理论,对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进行路径建构。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绩效评估是政府绩效评估的基础环节.文章从政府绩效的工具性、沟通性和管理性出发,对澳门公务人员工作表现评核制度的制度精神和制度设计进行了分析,指出澳门公务人员工作表现评核制度充分意识到了政府绩效的工具性和沟通性,与此同时,制度仍然没有实现从绩效测量到绩效管理的转型,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