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风骨"一词最初是魏晋时人物品评用语,刘勰首先把风骨论引入文学批评。唐诗的风骨是刚健有力、明朗阔大的盛唐气象得以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周易》崇尚存在于天地之间的一股刚健博大的力量,孔孟则赞扬深藏于人心中的正直不屈的人格力量,这种推崇刚毅、正大之美的思想成为风骨论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2.
风骨论二辨     
“风骨”本是汉魏以来用以品评人物的一个词,如“羲之风骨清举”(《世说新语·晋安帝纪》)“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宋书·武帝纪》)也有单用为“风”或“骨”的,都是指人物所具有的一种气势不凡的精神面貌.以后,六朝士人将“风骨”由品人而推及品文,提倡文亦应有风骨.曹丕主“文气”说,可以看作是文学领域中风骨论的滥觞,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正式提出了文艺  相似文献   

3.
以<诗经>、<尚书>、<国语>、<左传>为代表的诗经时代文学风格观念与"风骨论"有着渊源关系,先秦儒家与道家的文学风格观都不同程度地对"风骨论"产生过影响,先秦诸子和魏晋玄学的风格观对"风骨论"的形成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正是刘勰从"宗经"、"征圣"的复古立场出发,提出了古代文艺理论中属于内容方面的重要范畴--风骨论.  相似文献   

4.
“风骨”两字本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习惯用语。“风”指人的风度、风范、神情;“骨”指人的骨相,骨气、形貌。到了东晋、宋、齐,一些文人才逐渐把风骨移来作为品鉴书法、绘画和文章之用。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篇,是用以评论诗文的首创。“风骨”是刘勰创造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它反映了刘勰的美学观点。 对“风骨”的涵义,历来解释纷纭。旧《辞源》说:“风骨,言人之风度高岸不随俗也。”这是沿用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说法。新《辞源》说:“风骨是艺术风格。也指作品的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风骨论的文化要素中文系九○级研究生查屏球,黄中模指导教师本文选自硕士学位论文《刘勰文化精神简论》的第一部分。论文包括“由风骨论看刘勰美学追求的文化精神”、“由批评态度冒刘勰文论的文化品位”、“由永明文化看刘勰思想的文化性格,三部份,共计5...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的生命化批评集中体现在《体性》和《风骨》两篇中,刘勰认为作家个性决定作品的艺术风格,建立了"文如其人"的风格论,并以"气"喻作品风格的清明爽朗,以"骨"喻作品内容的劲健端翔,建立了以"风清骨峻"为评文准则的风骨论。以人喻文的生命化批评方式表明文学作品同人一样具有生命的属性,充分传达出刘勰对作家作品的审美感受,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体大而虑周,是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显著特点.就其文体论与创作论关系而言,正是在论列了各类文体的特性及其发展演变和大量作家作品的基础上,刘勰构筑了较完整的创作论体系,两部分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创作论中不少理论,也可在文体论中看到其理论萌芽或相关的阐发.基于上述特点,本文试图主要联系文体论,对刘勰“风骨”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明代乃至整个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是王夫之著述的一大特色。王夫之论诗,能别开生面,不为成见所缚。“风骨”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要的概念,自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系统地论述“风骨”后,附和标榜者不绝,王夫之对历来的“风骨”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评。他认为,由于片面追求“风骨”而导致了文风的粗豪乔野,并认为这种弊端的症结在于“气”不平。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气论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与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10.
先秦汉魏时期关于气论的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三种形态,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文气论思想的来源。刘勰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周易》阴阳刚柔的气论思想与曹丕文气"清浊"说。刘勰文气论内涵多样,最大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在文论史上首次确立了刚柔风格类型说,并以"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的理论支撑,推演出了《体性》篇"数穷八体"的八体风格类型,二是以文气论风骨,提倡刚健的文风。  相似文献   

11.
刘勰文论研究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深度文化意识的缺乏制约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从理论结构上看,刘勰文论具有明显的多重套叠特征;从理论体系上看,刘勰文论具有明显的逐层推衍特征。这些都需要立足中国文化之源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有关古代文论的集大成著作,不论对于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文写作都有独特的见解。刘勰主张,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都要以“精约”为特色。为此,刘勰从美学、语言学运用以及“情”与“辞”的关系等几方面对应用文的“精约”特色作了深入阐述。这些理论,可以引导我们深入认识应用写作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3.
作为我国齐梁时代第一部诗论著作,钟嵘的《诗品》以其"思深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而与同时代的《文心雕龙》堪称六朝文学批评史上的双璧。其中《诗品序》所反映的诗歌发生论、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论、诗歌美感论等都足以垂远后世,沾溉后人,并对我国文学理论,特别是诗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文质理论在先秦时期从孔子开始萌芽,由孟子、荀子继承,到两汉由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推动,在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表明了其文质历史发展观,以"文附质"与"质待文"体现了其对文质关系的深刻把握,以"衔华而佩实"、"藻耀而高翔"阐释了其心目中的完美作品。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以三个部分展开对“风骨”的论述:第一,“风骨”概念的提出;第二:气、采与风骨三者的关系;第三:风骨与新巧的讨论。以上述的三个层次来阐释文本,《风骨》篇的整体面貌得以还原,风骨,气,采,新奇等概念也在对文本的分析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6.
摘要:试井参数优化是对通过测试得到的油气井井底流压及产量数据得到的油气藏模型参数进行优化处理,得到最符合油气藏实际情况的参数。试井存在多解性,以往使用的最优化方法要求目标函数连续可微,受初值影响较大,是属于寻找局部最优解的办法。为此,提出了一种混合差分进化算法的试井分析最优化方法。将标准差分进化算法加以改进,与模拟退火算法和小生境思想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混合差分进化算法,该算法在保证算法全局搜索能力的同时,能更快地收敛到非线性问题的最优解。进一步将该算法应用到试井分析中,构建了基于混合差分算法的试井分析方法,不需要估计井筒和油藏参数的初值,也不要求目标函数连续可微,优于标准差分进化算法。通过实测试井资料分析,与 L–M 方法相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自然"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以"自然"论文学,汉朝《淮南子》即有记载,自西晋以来.以"自然"论文艺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但直到魏晋六朝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论文学观。刘勰以"自然之道"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生上的"自然感吟",文章风格上的"自然之势".文学创作上的"率直委和"、自然"情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建立了体系化、系统化的"文道自然"观。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声律》是刘勰对诗文创作音乐美实现的规律性探求,也是从形式美的角度确立批评标准的一个方面。文章试图通过对刘勰声律理论的提出背景,本原依据,声律和谐实现的困境,声律原则以及声律美的实现理想几个方面对《声律》文本进行相对系统的梳理和探析,力求展现刘勰声律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摘要:SJ 油田为一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低。受 CO2气源不足以及油井管柱抗腐蚀能力差的限制,持续的CO2–EOR 不适合 SJ 油田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一个改进的对策是用 N2推动的 CO2前置段塞驱代替持续的 CO2驱油。本文根据 SJ 油田先导试验区的流体特征,对比了连续注入 CO2驱油和 N2推动的 CO2前置段塞混相驱油的效果和机理。在注 CO2、N2细管驱替效率及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注 CO2、N2与地层原油多级接触混相驱机理相态模拟,长细管前置 CO2混相驱替 + 后续 N2段塞顶替驱替机理一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前置 CO2段塞 + 后续 N2顶替驱油时原油与注入气的互溶情况、气驱界面张力变化规律、气驱过程中 C2—C6的中间烃组分在油气两相中的分布、气驱过程中油气两相的黏度以及密度变化。结果表明 SJ 油田实施前置 CO2段塞 + 后续 N2顶替驱油时,后续的 N2与前置的 CO2段塞不会出现严重的扩散弥散,注气前缘仍能保持 CO2的富集并实现稳定的混相驱油即在注气总量相同的情况下,N2推动的 CO2前置段塞驱可以获得与持续的 CO2驱相同的驱油效果;同时减少了 CO2的注入量,从而可减缓 CO2长期注入对油井管柱产生的腐蚀。所得认识对 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在论述文学创作中必然涉及对语言运用技巧方面即修辞学方面的论述。崇尚实用、文质并重,以“质”为主,以“文”为辅,就是刘勰修辞观的集中体现。不管是创作论,还是修辞论,《文心雕龙》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