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督禅最早出现在耶稣会士乔史顿1971年出版的专著《基督禅:冥想之道》。基督禅是为基督徒而设,既不代表一种新的禅修方法,也不需要放弃基督教的信仰,而是要让基督徒多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信仰方式,强化他们对天主、上帝的领悟。这个概念的提出,是20世纪60年代天主教梵二会议积极推动宗教对话的重要成果。禅并不只属于佛教,基督教可以在东方禅师的帮助下挖掘与发展自己的禅法。其次,这个概念推动了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刺激了欧美国家的佛教自觉。现代社会的佛教自觉,因此常以宗教对话为沟通手段,积极入世。  相似文献   

2.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面临着"三股势力"的威胁,却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云南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边疆民族地区党的执政资源的汲取和巩固,在经济、组织、文化、历史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上取得较大成绩,为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安全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1939年夏,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发起了一场旨在服务边疆的社会运动,即边疆服务运动.同年12月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成立.随之设置了川西、西康和云南服务区,从教育、卫生、生计、传道等方面推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边疆服务>是边疆服务部的机关刊物,也是20世纪40年代唯一一份以边疆服务为目的边事刊物.创刊于1943年4月,至1950年6月停刊,跨8年之久.它扩大了边疆服务运动的影响,且有利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本文论述<边疆服务>的创办及内容、出版发行及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三味基督--全球视野中的中华文化与基督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帝独一不二.但道成肉身的基督进入不同时空的社会文化,便有了不同文化对于福音的理解和表达.谢文郁兄说"作为中国人,我们只能在中国式思维的基础上来接受"基督之真理.我想根据社会学的观察来谈这一点.如果把中国人放在全球大视野中来看,20世纪后几十年,中国人对于基督的接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海外很多国家的华人中,认信基督者超过佛教等其他制度化宗教.但是,这些华人基督徒同时有着强烈的中华认同.以北美为例,华人教会有很强的中国人认同,Chinese总出现在教会名字中.但这里的Chinese是什么意思呢?是中文?  相似文献   

5.
李提摩太来华之初,遵循传统的街头布道传教方式,但收效甚微。"丁戊奇荒"发生后,李提摩太积极进行赈济活动并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声望。以"丁戊"赈灾为契机,他广交官绅,译印书刊,培训当地教会领袖,借推动中国改革之机力图使中国皈依基督,从而开创了一条新的本土化传教路线。然而,近代中国的变革日益走向非基督教化的趋势,这是李提摩太所不能左右的。  相似文献   

6.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美国许多作家一直想重新创造美国社会中的“边疆”概念。事实上 ,西部边疆的定居标志着盎格鲁撒克逊人往西的大规模迁居运动已经结束。虽然地理的边疆已经结束 ,但是人们有一种强烈的感觉 ,至少对美国人而言 ,西部是这个行星上具有意义的最后边疆 ,不仅仍然可能继续进行探讨和重新阐释文学中的那个边疆 ,而且仍然可能拓展涉及社会和人类问题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奴隶制的废除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英国,基督徒主要是通过宣讲布道、发表演说、出版宣传品、组织废奴团体来营造一种反奴隶制的文化氛围,然后问接对政治施加影响。这种通过政治文化间接影响国家政策、法律的方式甚至比直接的政治斗争更加有效。尽管不乏有基督徒在理解《圣经》时认为上帝支持奴隶制,也有奴隶主从《圣经》中寻找依据证明奴隶制的合理性,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基督教对于反奴隶制的胜利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徐光启所著《辩学章疏》是研究徐氏思想的重要文献,从此文我们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分析其宗教信仰以及中国传统儒学的色彩,如徐的基督世界往往与复古思绪和原始儒学相结合等,另外徐氏的大胆社会试验的构想亦体现了创新精神。无论怎样,深谙基督教义的徐文定公首先是一位基督徒,而其内心中的儒学因素不应被认为与其宗教信仰相龃龉。  相似文献   

9.
如何对中国人传扬基督论是晚明来华的耶稣会士面临的最困难的神学问题。柯毅霖的《晚明基督论》表明,他们采取了适应中国的方式,全面而正确地宣扬基督论:在利玛窦阶段,耶稣会士小心翼翼地宣扬福音,向基督徒传达了耶稣受难及其救赎的教义;在艾儒略阶段,他们除了全面介绍基督的种种奥秘外,还特别强调十字架上的耶稣及其救赎意义,并对当时中国人有关耶稣的许多疑问作了回应。  相似文献   

10.
庐隐作为亲历“五四”妇女解放大潮的新女性作家,创作的小说凸显着鲜明的女性意识,而基督精神对她的女性意识的表达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平等与博爱思想催发了女性意识的觉醒,使之在追求个体的独立自由的同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二、女性意识在现实的突围中陷入困惑,在忏悔与皈依中不断挣扎以寻找出路。基督精神渗透在庐隐的小说创作中,增强了庐隐女性意识表达的迫切性和厚重度,使之散发出永久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跨境而居的景颇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信奉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民族。基督宗教在部分景颇族地区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基督宗教始终对景颇族教育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大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基督教大学诞生之日起,"中国化"进程即亦启动:校名的沿革表达了教育传教士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沟通的期望,"中西合璧"的建筑式样反映出对中西文化强烈的折衷主义色彩,"中西并重"的课程设置更是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化"的办学理念.然而,在其早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过程中,面对"西学东渐"的时代大潮,基督教大学不得不进行自我调适而表现出浓郁的西方色彩.  相似文献   

13.
在以宗法父权制结构为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父权至上的权威人格,"三从"、"四德"的纲常伦理以及宗法父权制度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与建构,确立了以"男尊女卑"的性别定位为核心的性别文化,并成为汉代以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基于专制强权统驭下的男尊女卑的心理定势,经过不断的强化和延续,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潜藏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导致了性别文化心理结构的长期稳定状态.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在近代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冲突面前开始的.西方基督教的传播,对近代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尤其是对女性自身心态的转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妇女解放运动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蒙古是东部漠南蒙古的一支,因其驻牧地与满清发源地最为邻近,故最先确立了对满清的臣属关系,并始终保持着与满清皇室的相互联姻。由于这种特殊关系和自身强大的实力,科尔沁蒙古在清初作为满清军事力量的组成部分,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活动,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考察当时五个具有关键性意义的重大战事,阐述科尔沁蒙古在军事方面的突出贡献,借此强调科尔沁蒙古在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美国基督教女权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历史 ,分析了它的社会根源及宗教成因 ,最后 ,总结了该运动的影响及成效 ,以及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作者认为 ,妇女在教会中的不平等地位是她们在世俗社会卑微处境的折光反映 ,这是近世各国女权运动勃兴的根本原因。由于它涉及到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伦理结构等问题 ,所以 ,女权运动必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  相似文献   

16.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的碰撞促使中国人的语言和思想发生重大变化,eimi这个西方文化基因植入中国文化的有机体,促成了汉语"是"字从用做实义动词转化为以系动词用法为主的重大转变.本文依据明清天主教的相关文献,描绘西方文化基因"eimi"植入汉语母体以后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近代的理性思维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当然,这种转变一直要到20世纪中国白话文运动以后才真正完成.  相似文献   

17.
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的中国女子学校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都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从属品,但我们也不应忽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影响,教会女学产生的影响,开始改变清末中国妇女的教育现状,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女子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多层面的借鉴,教会女学对清末中国妇女的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8.
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一直比较落后,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几个重要的出版社和期刊社迁来华西,与本地出版社机构加强合作,成立了基督教联合出版社,成都成为抗战时期基督教出版业的中心城市。抗战结束,一些出版机构迁走,基督教在华西的文字事工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后期,华侨妇女开始进入加拿大,商人李祥的妻子是第一个到达加拿大的中国妇女。华侨妇女从事的职业,主要是家庭妇女,另外还有一些妇女被迫做了妓女。加拿大华侨妇女的地位低下。加拿大一些反华分子曾以此等作为华侨罪证而大肆诬蔑华人,掀起反华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