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英语有其自身的思维特性——抽象性,表现为英语里抽象表达方式较多。英语抽象名词表达方式主要用于正式或科技文体中,并有其相应的汉语翻译方法:整体翻译、具体化翻译、增词翻译、用范畴词表示等。  相似文献   

2.
英语商标词的选择及翻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英语商标词是英语词汇中的特殊部分 ,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英语商标词的选择和翻译需涉及语言学、翻译学、美学、营销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多种学科和领域。本文提出了英语商标命名六原则并探讨了商标词英汉互译中如何遵循“意义相符 ,功能相似”的符号学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3.
连词and在英语中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词,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真正掌握并给出合适的翻译是需要仔细思考的。And并非只能在句中起并列连词的作用,在翻译实践中,应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并翻译and。  相似文献   

4.
连词and在英语中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词,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真正掌握并给出合适的翻译是需要仔细思考的。And并非只能在句中起并列连词的作用,在翻译实践中,应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并翻译and。  相似文献   

5.
结合英汉对等翻译语料分析英汉语中“走”类动词的词化模式和词化程度,发现英汉“走”类动词词化模式都为“走 方式/原因”,英语“走”类动词数量较多,包容的语义丰富,词化程度高,一些表示特殊步态的语义,英语用综合式表达,汉语没有相应的词,用分析式表达。“走”类动词的基本范畴:“walk”和“走”,使用频率都很高,汉语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6.
英语拼缀词大多数“来去匆匆”,生命期较短,词典没有收录,这给翻译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于英语拼缀词的翻译,不应仅仅局限于“个案”分析,而应该且有必要从整体上对该类词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归纳。本文结合若干英语拼缀词的汉译以及笔者在遇到这类词时的翻译实践,归纳出几种较为常见的英语拼缀词翻译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浅议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英语“虚化”与“实化”翻译,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信”,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忠实于原文,并不意味着对原文的机械理解,逐字翻译;而应该吃透原文抓住其精神实质,用简洁、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翻译中恰当地应用“虚化”和“实化”是指词、词组或句子在翻译中既不能译得过“实”,又不能译得过“虚”,“实”或“虚”应该灵活掌握。  相似文献   

8.
五彩缤纷的颜色点缀着人类生活和大自然,人类对这些颜色的认知,自然而然地反映在语言文化之中,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丰富多彩的颜色词,这些颜色词除表示其本意外,悠久的社会文化背景赋予了他们许许多多的特殊涵义,这类颜色词用来描述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揭示人们的感情状态或心理特征,或用来指代某种颜色为标记的事物、职业或社会活动。有些同人连用的英语颜色词,却另有新义,不可直译为相应的汉语颜色词;尤其形容人的某个身体部位等连用的英语颜色词,切莫望文生义。翻译颜色词时注意表示“时间、时代”等概念,不可直译为汉语颜色词。在英译汉时,有时英语颜色词不能译成与其相应的汉语颜色词;在汉译英时,有时也不能译成与其相对应的英语颜色词,而要译成其他颜色词。  相似文献   

9.
英语数词词组常规的译法基本上是等值翻译法,但在表虚指时,就不可等值翻译了,因为这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而文学翻译是很难实现等值翻译的。 数词词组虚指存在于各民族语言中,在汉语中就有“千钧一发、五光十色、三心二意”等一类表虚指的词组,甚至还可以找到许多含“一”至“十”乃至“百、千、万、十万”等大量的汉语成语、谚语等。在英语中,就有象like/as forty,at sixes and  相似文献   

10.
英语单词除了要注意拼写和读音之外,了解词的确切意思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初学英语的人对于英语单词的了解往往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望文生义,这样,就常常在阅读理解和翻译中出现一些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请看下面的例子: 1.We serve the people heart and soul. 这句话的意思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很正确的,但是,有些人不太了解serve 这个词,就死套中文,把它译成“We serve for the peopb heart and soul.”这就错了。  相似文献   

11.
江山 《东方论坛》2014,(6):34-43
在专记东晋中、晚期编年史的《续晋阳秋》中,檀道鸾将文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置评。他率先把"独尊"的儒学经典《诗经》与楚辞、前秦百家之言并列,提出了中国文学"体则《诗》《骚》,傍综百家"的"三元"论,并以此"三元"标准评论汉代"赋颂"、建安诗歌和西晋末年诗作。在评价两晋文学时,檀道鸾强调"庄、老"影响下产生的玄学及"玄胜之谈"对两晋道佛文学流变的重要影响。檀道鸾的文学流变史观,显现了南北分裂时期学思活跃、文人反思文化历史、重新界定文学源头的历史现实以及檀氏所历地域文化、家风传统、个人倾向互动等对其文史评论的影响。檀道鸾文学评论的自觉观点,是西晋虞挚的《文章流别论》,与南朝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文学评论之间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英语动词有没有"体"这个语法范畴?如果有,又和"时态"关系如何?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一直备受探讨和争论的问题。首先是试图参照B.Comrie的见解,基于"内部和外部视点"的理论,认为时态是指示性的,是说话者从外部捕捉事情发生的时间;而体则是窥视到了事情发生时间的内部,了解事情的发生呈现着怎样的状况,等等。因此,观察时态和体两者的立脚点有所不同,也就有必要设定"体"这个语法范畴。在这个前提下,对历史上各家有关的理论作了探讨,认为目前有不少人提出的"两时两体"系统是良好的,但也发现这"两时两体"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学术"漏洞",因而提出英语动词应当分析为具有三个"体"(零位体、完成体、进行体)和两种时态(现在时、过去时),以弥补"两时两体"系统的若干不足。  相似文献   

13.
根据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目前我国会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1+N”会计英语教学模式。对该模式的内涵、理论基础、教学方式以及配套措施分别进行阐述,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野人与之塊”的“塊”字,或训“土”;或认为是“蒉”的假借字,训“盛土的苹器”。分析“塊”字的本义、引申义及“蒉”与“塊”的关系;探究“枕塊”与“枕草”的不同。结论为:“塊”字本义为“土塊”,“蒉、塊”不能互通,“枕塊”与“枕草”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从词汇语义学的视点,结合古代训诂材料,辨析了“投”与“控”的词义特征。在对语证进行充分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分词的语境同义与语言同义问题。辨析发现当今汉语词书“控”条下的“投”注和“跌落”义项只有司马注《庄子·逍遥游》的唯一例证,且先秦两汉古籍中尚未见到此“控”义的旁证。此“控”义是语境文义产生的孤证。孤证难立。由此推出“投”并非此“控”的确诂,因而“投”与“控”不是同义词。此“控”的确诂应为“引”。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内蒙古地区的民族基础教育也由以往的蒙、汉双语教学逐步扩展为蒙、汉、英三语教学。而能否具备一支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较高的蒙古族英语教师队伍,则关系到能否顺利地、高质量地、全面地实施三语教学中的英语教学。故此,高等学校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培养从事民族基础与中等教育的蒙古族英语师资的历史重任。于是,对内蒙古地区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蒙生班”的“零起点”英语教学研究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高校“蒙授班”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对策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正名"论,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去观察,我们认为其中涉及三个问题:一是"名"与"实"的关系问题;二是"言"与"事"的关系问题;三是"君子慎言"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孔子关于"名"、"实","事"、"言"关系的观点,都有颠倒主从关系的认识偏颇,但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分析,则亦不乏其合理性的内核。至于"君子慎言"的观点,从现代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看,则具有时代前瞻性的认识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念孙认为,《荀子》“脩道而不贰”中“倚”、“贰”二字分别由“循”和“贰”形近而误。但通过对典籍中“脩”和“循”的致误情况进行统计,考察典籍中与“脩道而不贰”语境相近的“贰”的含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前人的训释加以分析,我们认为“脩”与“贰”均不误,“脩”有“遵循”义,“贰”为“改变”义。  相似文献   

19.
“不可思议”是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也可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大部分辞书认为此词来自《维摩诘经》。查考相关语料可知,这一习见的成语最早出自东汉安世高《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历史上还出现过“难思议”、“不能思议”、“其不思议”、“可不思议”、“岂不思议”等众多形式。但“不可思议”这一形式因易于口头传诵而被广泛使用。它在表示“思维和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义时,在佛经文献中比较常见;其“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义在现代口语里多用。在词义演变的发展过程中,它由名词性词语转化为形容词性词语,这是由其语义基础和人们的认知心理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作品意象的探讨,分析主人公苔丝性格,从自然及美学两方面探讨“纯洁”女人可能包含的其他意义。通过分析作品特定语境中人物刻画特征,论证“纯洁”一词所具有的包括“纯洁”、“纯粹”在内的多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