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生态批评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对“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公平。其分支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深层生态主义主张超越生态学作为科学这一事实达到“自我意识”和“地球智慧”深层次境界;文化生态主义认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印第安族裔生态文学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自然关系。生态文学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是人类为其所生存世界斗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人类不健康的环境意识与观念,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培养,从生态批评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生态批评语言学分析扣例证的方法,对语篇语言中与当代生态世界观相悖的、反映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破碎性思想的非生态语言表达进行了研究;并对如何建构生态语篇进行了探讨,指出建构生态语篇应该在语篇中尽量避免运用含有非生态因素的语言表达,尽可能地使用生态的、绿色的语言表达形式及语法结构,表达去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思想以及生态中心主义思想。提出生态语篇有助于引领人们形成生态中心主义平等观,促使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行动,并促进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平等相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
论文从生态语言学批评角度对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系统考察,具体分析了该作品中旨在加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生态命名”、恢复人与自然连续性的“生态语法”、建立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关系的“生态叙事”、促进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濒危语言拯救的诸种表现和可能。生态语言学批评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大基本范式之一,其批评对象主要集中在一般语言系统和非文学性话语文本,对《额尔古纳河右岸》进行生态语言学批评,既可拓展生态语言学批评的应用范围,也可拓展《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批评路径,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生态语言和生态精神。  相似文献   

4.
当今生态哲学视城里的两大重要范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危机”日益显现的今天,争论得越发激烈。“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现代环境哲学无法逃避的重要议题,研究清楚这两个主义,并且认识其争论的本质对于探究当今生态危机具有一定的意义,是舍弃其一还是有保留的扬弃,是值得当今生态哲学深思的。  相似文献   

5.
生态批评:寻求人类“内部自然”的“回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正在不同学科领域遭到生态中心论的广泛挑战,“回归自然”是一个被生态主义学广泛提倡但又内涵模糊的理念。本认为,在尝试“颠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之前,首先应对其进行正反两面的冷静分析。以学的眼光研究生态问题,首先要面对人的内部发展的问题;发挥学的审美功用,以学研究促进实现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是生态学和生态批评首先要完成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以蒋方舟《我是动物》、颜歌《异兽志》等为代表的“80后”文学,用隐喻、寓言童话的方式,深刻反思并试图重建人类与物类的伦理关系,体现了一种既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也反对物类中心主义的互为主体的伦理思想,照射出人类与物类间争执与共生、相惜与相恋的美学光芒.  相似文献   

7.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的代表作。殖民元素和旅行叙事使该小说成为后殖民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研究的两个热点层面。结合后殖民和生态批评理论,透过后殖民生态批评视角,解读人与环境、人与人以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可以破解文本中的种族语码和西方霸权话语,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类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双层统治逻辑。白人殖民者在发展的伪装下,通过暴力统治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导致了部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把原住民和动物视为他者而无情地进行了杀戮,给非洲的种族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相似文献   

8.
“自然文学”偏重于写实类作品,而“环境文学”带有人类中心主义倾向,相比而言,生态文学的概念最适合概括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中的生态思潮。新时期的生态文学创作,经历了浅层生态文学向深层生态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徐刚为代表的浅层生态文学只是停留在生态破坏的揭露层面,本质上还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以苇岸为代表的深层生态文学在艺术上弥补了浅层生态文学的缺陷,是生态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9.
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承载了生态主义的自然伦理观及女性主义身份话语的批评意识,对西方社会的父权制文化根基展开批判,认为女性和自然均受到来自于人类一元中心主义父权文化意识的压迫和剥削.在批评实践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批评流派:社会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精神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绿色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这些流派的观点,又被杂糅着应用到生态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中,促成了乌托邦文学和反乌托邦文学创作,进而又引起各派批评的关注,形成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当下热点.虽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乏矛盾之处,但是其以批评为行动目标,针对现实社会人类生存危机的实践品格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现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海明威的生态观存在着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极力宣扬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热衷于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对海明威作品进行生态批评研究,能促使我们去思考人类应当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如何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1.
生态话语分析是由生态语言学派生出的一种从生态视角对文本话语进行解读的方法,主要关注语言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野性的呼唤》作为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自然主义的经典之作,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生态话语.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从情感系统、鉴赏系统、判断系统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结合《野性的呼唤》中生态话语的语法特征,从生态话语的及物结构、作格结构、语法隐喻等方面对其进行文本解读,揭示作者在批判人类贪婪、反思人类破坏环境诸多行径的同时,也难逃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生态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是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语言学为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依据,但国内文艺学、美学界对它一直较少论及。生态语言学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外语学界对它关注激增,但这一学科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这使得无论从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的结合研究来看,还是从生态语言学自身发展来说,都需要我们对这一学科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有更清晰的把握。生态语言学的产生经历了从"语言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概念转换,这两个概念标志着两种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范式,在环境概念理解上也有差异。产生之初的生态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地理等表现出一种复杂关联,当今的生态语言学在批评范式、批评对象和学科属性等方面则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对此加以钩沉描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走向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内的生态批评在理论资源上多借鉴西方的生态主义思想,并结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和谐观念进行理论建构.生态中心主义本身是一种有着明显理论缺陷的思想,其伦理意义和情感意义大于理论意义,不足以成为一种科学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不能停留在某种思想理念或感性倾向上而不去深入把握其思想根源,不能只看到非人的自然而忽略人类社会.把握生态思想和生态危机的现实根源、制度原因,从而引发人们对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进行反思,激励人们积极探索解决危机的途径、调整实践的尺度,把人类生活的自然之维和社会之维结合起来,并使生态批评在较为坚实的学理基础上获得解释的深度、广度及可操作性,才是生态批评在自身建设中理应追求的目标.由此,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走向的理论意义得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植入可以使这一新兴的批评理论在理论架构、概念界定和介入实践等方面获得更为坚实的学理支撑,从而明确自身的针对性并增强对生态问题的批判力度.  相似文献   

14.
原乡情结与中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写作经历了从"浅绿"(自发的环境文学)到"深绿"(自觉的生态文学)的发展阶段,其中所潜隐的对物质与精神家园双重找寻的"原乡情结"一以贯之。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症候,原乡情结直指当代人的生存处境与精神危机,其在审美内驱、现实指向、终结关怀等层面均规定着生态文学创作的起源与发生。立足于"绿化"进程与"原乡"取向的生态批评当与生态文学实践一道,通过对现代性与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重拾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情之心,并最终实现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愿景。  相似文献   

15.
绿色语法与生态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语法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是语言学的新分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以反对语言系统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对语法中的非生态因素进行批评,同时寻找与生态相和谐的语法,以图达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本文讨论了绿色语法的起源和研究内容,同时也探讨了绿色语法与强调生态和谐的盖亚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个切近时代发展的美学研究,是一个创新的美学课题.生态批评,作为西方悄然兴起的新的批评方法,可以看作是生态美学的实际应用,是生态美学理论扩展的有效手段.从当今的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发轫于二十世纪50年代的美国"垮掉派"诗歌作品实际上是生态美学价值观的倡导与建构."垮掉派"诗歌的代表人物:金斯伯格、史耐德和雷克思罗斯的诗歌作品多次呈现出浓郁的东西方生态美学的意蕴.  相似文献   

17.
生态批评自出现以来作出了不少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也遭遇了瓶颈。环境正义对广泛公正的诉求以及强大的实践精神为生态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探讨文学作品中的社会和历史叙事,发掘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和话语机制,为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奠定基础。而中国传统文学的生态哲学思想将为审视环境问题提供重要思路和思想源泉,也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人文和精神生态开拓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海明威的十余部作品为文本考察对象,以生态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作品人物的言行分析,探讨作品中所表达的生态意识及其中存在的复杂悖论,从中得知海明威一生都摇摆于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和尊重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态度之间。在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下,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解读海明威和他的作品,重新唤起人们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生态文化发端和生态批评的现实针对性加以考辨,认为现代性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使得人类遭遇到现代性危机——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生态理论从东方和谐思想中吸收营养而发生发展。文章对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基本特征加以深度研究,强调应该从人类价值中断入手对东西方前沿话语加以整合,优化生态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导性,在生态文化东西方互动中坚持人类精神价值整体创新。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辽宁文学研究的批评话语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视野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诉求上,缺少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展开文学研究的生态批评。21世纪以来,生态批评浪潮得到深入发展,“地方意识”是其建构过程中极具价值的因素。萌发于白山黑水的辽宁文学创作一直携带着“地方”基因,并在“地方剥夺”“地方依附”“地方记忆”这三个维度中呈现着辽宁生态文学的思想流变和叙事经验,旨在唤醒一种具有生命共同体价值的“地方意识”,培育人类对环境的生态责任,促进人与自然的绿色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