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唯美而畸恋的梦幻世界——三岛由纪夫论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当代唯美主义代表作家三岛由纪夫(1925—1970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本文着重阐述了他的艺术美,并进而揭示其作品的思想性。三岛由纪夫深受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赋予作品以同日本人心态相适应的一种审美内蕴,而他的作品所显示的客观意义,与他的政治观点相悖,表现出艺术与人生的严重脱节。  相似文献   

2.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文坛上极其复杂的作家 ,特别是他的美意识至今仍是人们争论的话题。三岛由纪夫的美意识中既包含着日本的古典美、也揉进了希腊的古典美、西方现代弗罗伊德的学说 ,以及他的政治理想等。概括地讲 ,三岛由纪夫的美学核心是生、死与美。从他的小说《忧国》开始 ,他的美意识发生了变异 ,即他将美与恶视为等同。三岛由纪夫的这种审美意识追求 ,不能不使他的美学走向危险与恶的绝境。小说《忧国》展现了三岛由纪夫爱、性、血、死等合而为一的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罪恶的快感     
文化道德的束缚和生命个体的自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三岛由纪夫在这样的矛盾中选择了个体自由的放纵。这与文化道德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三岛的追求或者说自由是一种罪恶,而追求所带来的快感就成为一种罪恶的快感。三岛的小说《金阁寺》向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快感。  相似文献   

4.
要想理解好三岛由纪夫的文学,首先必须研究好"悲剧"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假面的告白》则是理解和掌握三岛由纪夫"悲剧"概念的最佳代表作。本文拟通过《假面的告白》发表后的文坛动态分析和作品的结构分析,阐明这部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进一步弄清文体特点和"悲剧"概念在三岛文学中的来龙去脉,最终达到揭示三岛文学之奥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金阁寺》中人与物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三岛由纪夫的哲理性小说《金阁寺》,揭示了主人公从崇拜美到毁灭美的心理过程,论证了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作为美的象征物的金阁寺之间的关系是从统一、和谐走向冲突、对立。  相似文献   

6.
三岛由纪夫本人曾说《忧国》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是一篇至福的物语。主人公武山以军人死亡的仪式切腹自杀,完全展现了三岛心目中的挫折英雄形象,他年轻、果敢,在生的巅峰时刻毅然选择了死亡,为天皇而死的荣光使生命得到了升华,走向永恒。《忧国》体现了三岛的殉道美学和生死美学,宣扬为天皇而死,在生的欲望和忧国至诚的矛盾中追求至福的死。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三岛由纪夫的哲理性小说《金阁寺》,揭示了主人公从崇拜美到毁灭美的心理过程,论证了作品中的主人公与作为美的象征物的金阁寺之间的关系是从统一、和谐走向冲突、对立。  相似文献   

8.
三岛由纪夫的文学活动大致以上世纪6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唯美主义色彩较浓,后期的几部代表作,以政治狂热和愚忠的政治气节为特征,宣扬血淋淋的美,血脉缘于武士道精神。如同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一样,作者本人于1970年煽动军队搞武装政变无人响应,剖腹自杀。  相似文献   

9.
《禁色》是部描写男色的小说,三 岛由纪夫在这里通过对“美”与“恶”两个代表人物的塑造,表现了他“以肉体为素材向精 神 层面挑战,以生活为题向艺术挑战”,以及“在绝望中的生就是美”的独特的唯美主义的审 美取 向。他第一个将性倒错说推向一个怪异领域,探讨了日本文学中的好色审美理念和“人与自 然”、“自然与艺术”的关系,集中反映了三岛由纪夫文学创作中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1970年11月25日,《丰饶之海》的最后一册《天人五衰》被交到了新潮社的编辑手中,这既是《丰饶之海》这部长篇巨著的最终章,也是作者三岛由纪夫个人生命的最终章.当天他带领四名盾会成员监禁日本陆上自卫队东部总监,并在阳台发表演说,继而切腹自杀. 三岛由纪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代表作家之一,《丰饶之海》作为他的遗作,自他切腹以来一直争议不断.这部作品由《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四部构成.第一卷《春雪》讲述了大正时代侯爵家的年轻嫡子松枝清显与历史悠久的名门——伯爵家的千金绫仓聪子之间的悲恋故事.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文论中所提倡的直觉感悟的审美方式、静观人生与"和谐-节制"的美学趣味、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无不与禅宗的人生哲学相契合。解读他的文学思想、探寻他与禅宗文化之间的关系,意图是努力靠近沈从文的历史真貌,从另一思维路径去探讨其文艺思想的独特性,从而为更全面认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阈限是人生历程中两个阶段间的临界点,是从一个人生阶段跨入另一个人生阶段的一种过渡状态。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走进纽约社会是他人生的前阈限,在纽约的一天两夜的经历和遭遇是其阈限期,而他一天两夜中坚持的向内的自我反抗,则是其人生的后闽限。当他置身于纽约社会复杂的关系中的时候,他的向内反抗,他的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幻想,其实是在构建一个属于他自身的“‘自生的交融’的时刻”,以此保护和激活他的人生通过仪式,使之能够顺利走出青春成长的后闽限。  相似文献   

13.
永明延寿的佛教思想体系是以"一心"为核心的,而延寿的"一心"与中道思想又紧密交涉在一起。本文探讨延寿"一心"与中道思想的关系问题。在延寿思想体系之中,"一心中道"是延寿对其中道思想总的特征的概括性表述;另一方面,"中道一心"是延寿对作为万法本体的"一心"之本性的诠释。"一心中道"与"中道一心"在延寿思想体系中都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4.
王鹏翔的创作,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都在思考人类最为普通的问题,也即在日常生活中拥抱情感,体验生活,追随一份乡间美好的文化元素,探索生命的本质存在。但是,在王鹏翔的诗学世界中,他的生存体验和生命思考,无疑又是具有个人性的。仅从近作散文诗集《爱的皈依》可体现出来。对生命本原的探寻,对爱的持久思考,对祖国自然踪影的捕捉,都蕴含在这部散文诗的独特书写之中。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在其美学思考中引入了"同情"这一范畴。他所说的"同情",既强调"情感状态的相通与相同",又强调主体对于对象理解与交流的"主动"。这一范畴的引入凸显了宗白华美学思考的价值追求,也使宗白华"艺术是创作主体人格的外化"的基本美学观念得到了拓展、提升,同时还为他将自己的人格美学思想与其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探求结合起来做好了理论准备,从而保障了其以救世情怀为价值根基的美学思想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文艺心理学认为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其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之感并非无病呻吟,而是通过"自叙传"方式将个人对于生活的深刻体验重现于其小说世界中。拟以郁达夫小说创作的生涯为时间轴,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孤独、自卑、漂泊等人生体验,以此揭示郁达夫小说与人生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够更为全面地揭示穆旦在时代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下的心态问题,引入"时代焦虑"的目的关键就在于作为一种背景的衬托。本文主要选择了20世纪30至50年代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以及由此可以关联的诗人自我两个主要方面,来探讨穆旦的个体人格即作为诗人的心态问题,而这种以点带面的论述方式除了适用于穆旦本人,同样的,也会在某种类比推演中,涉及到20世纪诗人的一种"典型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从汉魏丧葬礼仪制度的视角,研判所谓"曹操墓"的墓主身份及其相关问题。主要结论是:1.按照汉魏君主的丧葬礼制,其随葬品上谥号书写的规范格式,是谥号加身份,绝不会再加上国号;2.君主谥号书写的规范格式,来源于孔子创立的正统儒家理念,并由孔子亲手在儒家经典《春秋》中树立起权威性样式,目的是凸显天子高于诸侯国君的独一无二至尊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政治功用;3.曹操生前已充分享有天子特权,并在安排自己陵园中公然以天子自居,所以曹操封号"魏王"的"王",完全不能理解为普通诸侯王公的"王",而是周朝天子称谓"周王"的"王",是与皇帝并称"帝王"的"王",也就是天子;4.在其权位继承人曹丕和丧事主要经办大臣司马孚等的一致支持下,曹操丧葬必定会以天子等级办理。其随葬品上谥号书写的格式,应当是"武王",而绝非加国号"魏"字的"魏武王";5".魏武王"称谓的出现,非但不是认定墓主为曹操的关键性物证,反倒成为证明墓主绝不可能是曹操的关键性物证;6.仅仅因为随葬品有"魏武王"的称谓,就将墓主认定为曹操,是在不了解当时丧葬礼制和政治现实的情况下,做出的根本性误判;7.陵园中两座墓葬的相对位置,也是以上误判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