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古诗语言比较模糊,往往意在言外。译诗难,而模糊美的传达问题让汉诗英译尤其难。本文通过对比李商隐名诗《锦瑟》的三个英译本,分析了在汉诗英译中,如何用科学精确的英文来传达中诗的模糊美,再次证明译家在汉诗英译中应把握住原诗的意境和情趣,在翻译时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并进一步探讨了翻译与再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模糊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古诗翻译问题.首先从模糊羡的结构层次谈起,然后概括中国古诗在形式、意象和意境上的模糊美特征,接着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问题,从而得出汉诗英译的原则应是尽最大努力保留汉诗的意蕴,保留中国文化底蕴中意境的模糊美,使汉诗英译达到传播中国精髓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以等效翻译理论为依据,采用理论和译文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中国古诗英译中语音形式偏移这一翻译变通手段.从而指出,为忠实传达原作的效果,语音形式偏移在中国古诗英译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诗歌是最讲究意境的,唐诗也不例外,而翻译诗歌也必须体现这种对意境的追求。通过唐诗英译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可以体会译者对原作意境的把握之难,而一旦未深刻领会到其意境,那么译作就很难成功传达原作的精神。文章试图运用图式理论,通过例子分析,来探讨唐诗英译中意境误传的具体表现及其导致误传的因素,旨在说明图式理论在唐诗英译之意境传达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古诗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结构、格律和典故 ,而且大多数短诗言简意赅 ;相比之下 ,英诗则自由得多。灵活驾御语言 ,正确处理古诗英译 ,关键在于对古诗源语言和译语言的文化区别进行考究。文章就古诗英译中 ,分别对其韵律 ,选词和意境三方面的文化现象的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归纳出一些规律以求最佳翻译创作  相似文献   

6.
从情景组合论角度出发,对古诗,尤其是古诗意境的英译进行分析,指出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适当发挥"有限的创造性",通过增补、置换或删减小情景等翻译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再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概念。在诗歌翻译中是否能传达意境也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唐诗英译意境传达的三种有效方式:体现真情,挖掘意象,激发联想,对此作出了例示。  相似文献   

9.
意境是诗歌之魂,如何在古诗英译中移植意境,这是译者亟需解决的问题。试从意境的形象性;抒情性;超越性;意境是情感、形象和超然的心灵境界的完美融合这四个主要的本体特征着手对其进行探讨,译文中只有再现了四个本体特征,才能给译文读者留下广阔的品味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葬花吟》两种英译文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其在翻译中意境美的传达和音律美的再现,揭示中诗英译中意境传达和音律再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从音韵、词汇与修辞、意蕴三个层面分析格律诗英译中的翻译和变通问题。结合翻译实例论述翻译诗歌要尽可能保留原诗的音韵之美,格律诗中的平仄押韵等与英诗的音步韵格之间存在可译性,因此可在不损原意的基础上表现出原诗的音韵之美;中国诗歌的用词、文法和修辞要有适当的译入语与之对应;上乘的译品能再现原作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独特哲学思想上的一门艺术性很高的建筑门类,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和追求意境,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同时中国古典园林也受到中国古代诗歌辞赋的影响,力图创造出诗情画意的人造自然景观。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所特别追求的,是自然环境的内化,中国古典园林也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相互辉映,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所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诗歌翻译中,韵律的处理一直是困扰着译者的问题,尤其是汉语古诗的英译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对诗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诗歌的内在韵律而非其外在韵律,判断译诗韵律处理是否得当的标准应该是译文是否有效地传达出了原作诗歌的内在韵律。极端格律派和散文诗派传译汉语古诗均不利于表达原诗内在韵律。  相似文献   

14.
在古汉诗中数量词的使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表达手段, 其模糊语义往往比准确的数字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分析了古汉诗中数量词的模糊化功能, 提出了古汉诗中数量词不仅可以通过模糊语义突破诗歌意境的转化, 也可以利用数量词叠加突显古汉诗神奇的审美艺术效果。同时, 数量词的模糊化语义还能够充分解释古汉诗语言形式的组合和聚合关系的偏离问题。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应注意挖掘模糊化数量词背后所隐含的诗歌前景化语言, 并再现与原诗等值或近似的审美价值, 以突显作品的特殊效果或意义, 增强诗歌翻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运用韩礼德的语篇翻译分析模式对《天净沙.秋思》的译本作个案分析,认为,探究中国古诗的关键是究其意境,翻译中国古代意境诗不能止于达意而忽略再现其意境。古诗的对等翻译首要的是达到意境对等,如果仅仅遵从语篇分析模式简单地追求形式对等,难免陷入误区,导致翻译将古代诗转变成现代诗,将意境诗转化成意象诗,甚至译成散文。这样的翻译不仅丢失古诗原有意境之美,而且丢失了古诗韵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诗词构成了古典文学王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诗人的创作笔触细腻而温婉,感情内敛而真挚,栖鸟、浮云、晓风等意象常常出现从而为女性诗词塑造了清丽脱俗的优美意境。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方面通过两个实例的具体分析对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作初步探讨,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意象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移就”在汉诗英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是主体和客体和谐统一的感情产物,其美学效果在语言表达上往往通过"移就"(英语称转移修饰)辞格体现出来.文章先比较若干英译汉诗移情的佳作,后以<逢入京使>和<枫桥夜泊>为例,着重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诗歌语言的弹性和诗体结构有限的运作空间,精心谴辞,巧用转移修饰辞法,以求传达汉诗的神韵,再现汉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 ,认为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表述都与认知有关。具体说 ,古诗英译是一个有关原诗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认知语境趋同度大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人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叠字,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对这样的作品进行翻译时,既要体现其意、字、声、形、韵的重叠,又要体现出叠字在原诗中的特殊作用特别是其所蕴涵的深厚的文化及情感内涵。文章介绍了几类中外知名学者对叠字诗的翻译,探讨并总结了叠字诗的翻译方法应以文从字顺的直译为主,其次是意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