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03-2011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选用扩展Nerlove模型及系统GMM估计方法,引入市场化政策和非农就业水平等变量构建农户小麦动态供给反应模型,探究农户粮食种植决策对价格和非价格因素的反应程度。研究发现:①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农户小麦种植对价格始终保持较高的敏感程度。②非农就业在短期内对农户小麦种植直接影响结果不显著,但间接提高了农户对小麦生产成本的敏感程度,这意味着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使得生产成本对小麦的负面减产效应显著增加。③市场化政策始终是影响粮食市场价格变动及农户粮食种植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完善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制度,通过杠杆调节冲破生产成本对粮食生产的“桎梏”,同时确定合理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科学制定调整幅度,引导农户合理调整种植结构。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性的教育民生工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基于政策工具视域,建立“乡村教师政策工具分类(X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Y轴)”二维分析框架,对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师政策进行系统考察和计量分析,将有关政策内容划分为师德建设、师资补充、生活待遇、教师编制、职称评聘、城乡流动、能力素质、荣誉制度八大主题,将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型、激励型、能力建设型、系统改革型和劝诫型五大类型。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教师政策体系初步确立,但部分建设领域政策供给相对缺失;国家相关部门联合颁布乡村教师政策,但参与主体聚类形式单一;政策工具组合类型多元,但系统化协作程度不高;政策工具使用重心迁移,但命令型工具的使用仍旧过溢。优化我国乡村教师政策,应该关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薄弱领域,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协同多方主体参与建言献策,实现决策正向“激励相容”;依循“整体-部分”建构理路,促进政策工具配置系统化、科学化;强化政策工具监管评估,兼顾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建立特定非线性粮食供给和需求函数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解析非线性均衡蛛网模型,表明一般性的粮食价格波动能够收敛,只有粮价超过一定幅度才发散震荡并形成粮食灾难.政策视角的粮食安全概念必须建立在国家层次,将粮价控制在安全区域内是粮食安全政策的主要内容,短期内通过粮食储备和价格政策控制粮价,长期内扩大粮食波动的安全区域.应用分析表明发展“生物燃料”、保持“耕地红线”有利于保证一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对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的对策进行评析,将为中国提升粮食供给能力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发展中国家主要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贸易等方面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并采取了相应的促进政策,而加强对农业的支持是改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主要途径。由于许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未能得到较好贯彻,其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且短期政策较多,缺乏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的长期有效机制,且两者间关系不够协调。中国在提升粮食供给能力时,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建立长效的自然灾害防范机制,健全和完善粮食流通体制及多层次的粮食储备网络,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剂粮食余缺。  相似文献   

5.
依据安徽省的农户调查资料,采用数学规划方法,构建农户模型,模拟研究粮食补贴政策在不同情景条件下对农户粮食增产和家庭增收的促进效应。模型结果显示,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粮食增产和家庭增收的促进效应,随着补贴标准、农产品价格以及土地经营规模的提高而明显增强;随着要素投入成本增加而明显下降,并且要素投入成本增加对粮食产量和家庭收入的负面影响超过粮食补贴政策的正面效应。建议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提高粮食补贴标准,改变粮食补贴政策操作模式,逐步建立与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生产要素价格的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协调联动机制模型构架中的危机决策系统、危机综合调度系统、危机专业处置系统、危机现场指挥系统构成以及协调联动机制的组织结构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协调联动机制的建设主要特征,明确各联动部门职责,完善协调联动的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7.
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协调联动机制模型构架中的危机决策系统、危机综合调度系统、危机专业处置系统、危机现场指挥系统构成以及协调联动机制的组织结构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协调联动机制的建设主要特征,明确各联动部门职责,完善协调联动的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8.
我国粮食主产区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不能将粮食种植调整为经济效益更高的非粮作物种植,更不能将耕地转化为工商用地去发展第二、三产业。所以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旋空间较小,必须另辟蹊径。那就是各级政府必须以粮食生产为中心,加大对种粮户和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力度,提高粮食销售价格,强化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矫正粮食主产区三产融合政策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农业补贴"三合一"背景下,结合农业生产多功能性理论,对粮食规模生产成本进行重新解构与科学界定,提出粮食规模经营完全成本概念,并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发展视角,对如何提高粮食规模种植补贴政策效率、效益与效能进行系统解析与路径分解。把规模经营成本按照成本性质和权责对等原则分为"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并对不同成本最佳承担主体进行责任分解,更加明晰了政府与市场支农作用的边界。研究发现虽然"三合一"补贴基本能够做到政策目标清晰和补贴对象精准,但依然存在政策可及性低、执行成本高、过度路径依赖、激励不相容等问题。为了提高政策效能及其可及性,本研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方面提出了降成本、提质增效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动机制是实践活动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内在本质联系,是贯彻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中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运行体系。需要促进是出发点、目标导向是方向,制度供给和政策保障是外部条件,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能动性是中心环节,经验传承是重要条件、方法创新是必要条件。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充分激活各种联动机制,积极构建并完善"多维一体"的联动机制系统,为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和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的大米消费中发生了粳米对籼米的部分替代现象,随着国内粮食紧张,东北粳米已成为保证口粮安全的重要品种。东北粳米在品质上优于其他地区粳米;在价格上高于其他地区粳米。从市场销售看,在中国北部的市场上,东北大米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大米,为了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应积极稳妥地发展东北地区的粳稻生产。  相似文献   

12.
根据小麦、玉米和稻谷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国内外月度价格数据,利用VEC DCC GARCH模型研究了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对国内外粮食价格波动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均值溢出效应;政策实施前,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具有波动溢出效应,而实施后不具有波动溢出效应,并且国内外粮食价格相关关系的持久性减弱。由此可见,中国实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有助于减少国际粮食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但同时也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提出国家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发现和配置资源中的作用,尽快完善和改革我国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为应对愈演愈烈的东北边疆危机,执掌全国政权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继清政府、民国北洋政府之后,继续大力推行东北移民实边政策,“裁兵救国、寓兵于农”成为移民政策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当时东北主政者的张学良积极响应这一政策,并具体实施了兴安区屯垦计划。尽管由于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导致兴安区屯垦被迫中止,但是该屯垦计划的实施,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对当时东北蒙旗地区的农业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索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短期波动态势及周期性特征,以期为稳定农民的市场预期,提高其生产积极性提供参考。在对国内外大米市场价格波动分析的基础上,以2006年1月-2010年12月的中国大米市场价格周指数为样本,采用TARCH类模型,分析了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的周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米市场价格具有显著的ARCH效应,其波动具有集簇性、非对称性、记忆性和持续性。提出政策建议:政府和相关主体可根据大米市场价格波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下期的大米市场价格进行预测,密切关注价格上行趋势,采取相应措施减缓中国大米市场价格短期剧烈波动。  相似文献   

15.
以我国农业基础建设与粮食产出关系为研究对象,以1991—2009年为研究时间序列,运用C-D生产函数进行对粮食总产量、谷物总产量、稻谷总产量、小麦总产量和玉米总产量的双对数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农业科技仍然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第二,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对粮食产量增加有显著性影响,但我国稻谷产量对农业机械化要求不显著;第三,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比较显著,尤其是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第四,我国加入WTO对粮食产量具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Diks-Panchenko的非参检验方法,对2003年1月—2014年6月我国的粮价和通胀月度数据进行非线性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粮价和通胀之间存在短期和长期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还发现,通货膨胀可以影响种粮成本,而种粮成本的上升又能够推高粮价,通胀对粮价影响的成本渠道是畅通的。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粮食生产补贴,以减轻种粮成本上升对粮价上涨的压力。另外,国家还需继续实施粮食收购托市政策,保持粮价的平稳上升,防止出现"粮价—通胀"相互推高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矛盾的凸显,如何通过政策优化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通过建构“价值链-政策工具”二维分析框架,选择近10年中央层面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文本,运用内容分析法,试图揭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工具的运行规律及其偏好,并提出政策路径优化建议。研究表明:在政策工具使用上,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存在内部比例不均衡或不足情形,偏向于环境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使用比重较低;在价值链维度上,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偏重于政府负责,市场配置、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等多元主体协作治理格局尚未形成。为此,应提升政策工具使用的均衡性,完善政策监督评价机制,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市场、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8.
以广东云浮市522家农户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与对应分析的方法,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保意愿进行研究。调研结果表明:农户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际参与率与潜在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反差,收入在2万元以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拥有一定耕地数量的农户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潜在购买群体,水稻、能繁母猪、农村住房、森林火灾等政策性农业保险购买需求与农户收入高低、耕地数量多少、学历高低等密切相关。因此,应进一步从简化保险手续、缩短索赔程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发展相结合;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动态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9.
农业补贴政策效果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减免农业税并对农业进行补贴是中国农业政策的重要转折点,其实施效果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以农民收入、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面积代表农业补贴政策主要目标,农业补贴政策作为虚拟变量,通过灰色关联度定量评价了2004—2008年间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在所有因素中,农业补贴政策与农民收入、粮食总产量、人均耕地面积关联度处于最弱地位,说明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提出了调整农业补贴称谓与标准,注重农业保险补贴及调整农业补贴结构等农业补贴政策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诺罗夫局部调整模型,采用1991-2002年浙江省10个地市的"时序--截面"数据,就粮食政策改革进程中浙江早稻、晚稻、大麦、小麦、棉花和油菜籽等六种农作物生产对产品价格、经营风险和粮食收购定额等因素的反应程度予以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政策改革进程中农业生产者表现出相当的经济理性,产品价格对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正面效应,生产者行为对经营风险呈现显著的厌恶性反应.不断减少粮食定购尤其是2001年取消定购已对浙江粮食生产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有助于棉花和油菜籽种植规模的扩大.此外,产品比价的变化也明显地影响作物种植关系,早稻与晚稻呈现较强的互促关系,油菜籽价格的提高将会减少大麦及小麦面积,棉花生产对稻谷价格提高呈反向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