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对朱介凡先生谚语学研究进行探索。表彰他随时采谚,坚持谚语学研究60年,完成500万字巨著《中华谚语志》,可贵的治学精神;以史证谚,以俗析谚,以境议谚,以谣论谚等独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语言和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集中表现在“语俗”———语言习俗上。语俗与语言各要素(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有关,尤其与语言应用方面(如修辞)有关。汉民族语俗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研究,语俗修辞也不例外。限于水平和能力,本文仅就口彩这种汉语语俗修辞现象作些初步探讨,切望方家教正,以期进一步开展语俗修辞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俗语,古时称谚。《礼记》记述:“谚,俗语也。”《汉书·五行志》记述:“谚,俗之善谣也。”《说文解字》记述:“谚,俗所传言也。”谚,古代就是广泛流传的俗语。探讨一下扬州民间流传的俗语,这对研究俗文学和扬州乡土风情是有所裨益的。据笔者所阅资料,扬州地方俗语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兹略举例证明。  相似文献   

4.
《和田于氏传记》是维吾尔族作家写作和汉译的一篇纪实文学,其中不光蕴含了很多二十世纪前期和田地区的社会状 况,包括当时和田的统治者、和田的汉人类型、维汉民族关系、维汉教育方法,也蕴含了很多民族交融的思想,比如学习当地语 言、归信当地宗教、和当地姑娘通婚、孩子成为当地人等等。这些史实和思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促进当今新疆的 民族团结、降低宗教极端势力影响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值得留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和田于氏传记》是维吾尔族作家写作和汉译的一篇纪实文学,其中不光蕴含了很多二十世纪前期和田地区的社会状 况,包括当时和田的统治者、和田的汉人类型、维汉民族关系、维汉教育方法,也蕴含了很多民族交融的思想,比如学习当地语 言、归信当地宗教、和当地姑娘通婚、孩子成为当地人等等。这些史实和思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促进当今新疆的 民族团结、降低宗教极端势力影响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值得留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学习—再认范式,考察了维汉大学生面孔识别的跨民族效应特点.结果发现,与汉族几乎无接触的维吾尔族表现出了显著的跨种族效应,且民族特征对维吾尔族有着重要的意义;与维吾尔族几乎无接触的汉族同等对待本族人和维吾尔族人,未表现出跨种族效应;维吾尔族和汉族在面孔识别中普遍表现出了对男性面孔的偏好.  相似文献   

7.
亲属称谓语是称谓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亲属称谓语可以反映出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文章以亲属称谓语为切入点,在对比汉、维称谓语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汉、维亲属称谓语所反映出的历史背景、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是俄汉两种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俄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对于外语教学、俄汉互译及提高言语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拟从语音、词汇、语法和修辞手段几个方面对俄汉委婉语的构成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论民俗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涉及语言艺术等方面的习俗,通常称“语俗”。 语俗有广狭两义:凡以语言作民俗内容的直接载体或转递媒介者,属广义;通过民间语言,尤其口语,直接传承民俗内容者,属狭义。广义“语俗”囊括所有涉俗的语言文化,如口头的、书面的,社交常用的、艺术鉴赏的,等等。口头社交一类,即所谓“民间语言”,是语俗中的日常交际部分;艺术鉴赏一类,即所谓“民间文学”,是语俗中的形象表达部分。民间文学常被分立出语俗,划入民间文艺学的研究范畴。它通过语言赋予艺术形象与想象,但毕竟与诸多民俗意念难解难分,有的还与民俗活动、仪式等连成一体。它其实是语俗中的一个特类。狭义的“语俗”,通常即指除此之外的“民间语言”这一大类。  相似文献   

10.
委婉语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在使用大量的委婉语。委婉语的使用是由人类共同的趋美心理所致,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各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又决定了委婉语之间的差异。文章从相貌与生理缺陷、疾病与生育、年老、贫穷等几方面就维汉委婉语的异同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谚语的语义结构灵活、独特,用词炼句巧妙、精当,审美情趣和修辞逻辑独具特色.翻译时,只为保留形式而词当句对地翻译,往往或只能译出谚语的表层义,或囿于译语规范而造成死译.若想译对、译好,就要研究、掌握两种语言在语义结构、表达方式、逻辑思维、修辞特征、形象美感等方面的异同,以"信"为本,兼顾"达、雅",灵活处理形貌,再现原谚词句的深层义.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谚语是经过锤炼,考验,浓缩了语言的精华。从五个方面对英语谚语进行归类。首先从修辞方面来谈起,运用比喻手法的英语谚语又可分为四点。一是同一喻体,不同的比喻;二是比喻相似的谚语,意义未必一样,要具体分析;三是反义谚语;四是意义上相互联系的谚语。第二部分列举了含有动物的谚语表达;第三部分结合汉语分析了英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相对应的问题,第四部分专门收集了一些来自《圣经》的部分谚语,最后从文化背景入手来欣赏英语谚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从跨文化角度探讨日语谚语与汉语谚语的文化共性与文化差异,从而揭示两种文化中的谚语在翻译中的特点。谚语翻译不同于一般语言材料的翻译,它需要译者从谚语的特点出发,把握好句意与结构的关系,形象的对称关系和文化差异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各种辞格的运用是英汉谚语的重要特征。分析了修辞与翻译的关系,进而对英汉谚语所含辞格进行了分类,最后从修辞角度探讨了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5.
英、汉谚语由于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文化内涵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翻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还要深刻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并结合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替换、补充说明、变换比喻形象等多种翻译策略和方法,真正做好英语谚语的汉译工作。  相似文献   

16.
谚语作为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既是词汇学又是语法学的研究对象。维汉谚语在语法形式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单句式、紧缩句式和复句式维吾尔谚语和汉语谚语的统计对比分析,发现维汉谚语形式特点的共通之处在于句式自足完整,形式简洁自然,兼得书面语和口语之风;不同之处在于维吾尔谚语基本遵循SOV语序,汉语则遵循SVO语序。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各种修辞方式在英语谚语创作中的运用 ,并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论证了英语谚语的形式美与内容的完美体现 ,是与各种修辞方式的恰当运用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对英语谚语中的“文化继承型”动物形象进行了探讨 ,将其分为社会观念的动物形象和反映人类性格的动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谚语也是如此。通过对河北谚语,特别是农谚、风土习俗谚和修养谚的考察来了解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  相似文献   

20.
汉英谚语中的动物形象和文化内涵因各自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有所差异,但由于人类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共性,某些动物的文化内涵又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对影响汉英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有助于人们更恰当、更全面地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