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管子》汇集了战国、秦汉诸家学说,保存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中,宋钘、尹文著的《心术上下篇》、《白心篇》、《内业篇》在《老子》和《荀子》的心理学思想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想通过研究《心术》等篇探索从老子、宋尹到荀子的心理学思想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春秋末战国初发生了向占星学的根本转折。这一转折支配并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思想、学术和政治。在汉代经学中,不但程度不同地羼杂了这种占星学与阴阳五行混合的思想,甚至在根本上受到了占星学观念的支配。其中,观象于天,法类于地的占星学思想成了《易传》的核心观念,而《春秋》公羊学大家董仲舒据此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而深远。由此可见,占星学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学说和政治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相似文献   

3.
《文子》中资料庞杂,对战国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想都有反映。研究《文子》中的“法”理论,不可将全书视作整体一概而论,而要以句为单位重新梳理。《文子》的“法”理论并不统一,其观点可分为四类,集中体现了战国以后黄老学说中的诸种矛盾。  相似文献   

4.
秦汉行政管理思想是对先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法家思想在秦朝表现为君权至上理论极度发展,重罚主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推行,在汉朝则表现为王霸结合;儒家在秦汉行政管理中表现为儒学成为官方行政指导思想,仁政理念得到进一步推演,重民思想发展到巅峰,天人合一的大一统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道家思想主要在汉朝行政管理中得到继承,主要表现在黄老道家行政思想的凸显与道教经典《太平经》的成书等方面。理论流派之问的借鉴、涵容是先秦行政管理思想在秦汉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5.
从悬泉置壁书看《月令》对汉代法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悬泉壁书《四时月令五十条》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最系统的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法律文书 ,考察了该文书与《月令》的密切关系 ,探讨了《月令》在汉代的地位及其对秦汉法律的影响 ,指出《月令》不违农时和重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对今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文献学角度对《小尔雅》的成篇时代、作者及其与《孔丛子》之关系进行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小尔雅》最早成书于秦汉之际,最早的作者为孔鲋,其后此书历汉、魏、晋又经后人增益、改定。《小尔雅》对《孔丛子》而言,最早于秦汉之际被附于《孔丛子》,魏晋之前被辑出单行。后人以为其先单行后被采入《孔丛子》,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7.
杨朱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经历了兴盛、衰亡与活化的历程.近代学者对杨朱的生平事迹、学派归属、思想义旨、后学分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辨.综合观之,杨朱是战国初年淮河流域的著名道家学者,思想上以"为我""贵己"的人生哲学为主.杨朱关注生命个体的价值理念源于老子,对庄子及黄老道家的重生、养生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存《列子·杨朱》篇是魏晋之作,但与《吕氏春秋》中的数篇可以共同作为研究杨朱后学思想的史料文献.杨朱后学出现"忍情性"与"纵情性"的学派分化,于秦汉魏晋时期形成适欲与纵欲的思想潮流.  相似文献   

8.
黄老思想研究的又一力作──评余明光先生的新作《黄帝四经今注今译》江正杰1989年,余明光先生出版过一本集其十年研究成果的专著《黄帝四经与黄老思想》。此书详细论述了《老子》和《黄帝四经》两书主要思想的异同,以及《黄帝四经》对战国秦汉之际的学术、政治的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入手,考察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本质、实践以及历史唯物论等方面的思想进程,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考察过程,也就是历史唯物论不断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在人学问题上对以往学说的重大突破,也是我们今天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指南。  相似文献   

10.
易学史研究应该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上不断有所突破 ,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经学研究的路数 ,不应再将注意力放在经传注释、授受源流、学派演变和论争等问题上 ,而是应该将视野扩大到深受《周易》和易学启示、影响的整个思想文化领域 ,扩大到曾经研究易学、运用易学的所有重要人物和著作的思想主张。秦汉易学思想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秦代、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东汉前中期、东汉后期五个阶段。《易传》是秦汉思想的内在灵魂和重要源头 ,易学研究和运用是秦汉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 ,易学思想则是秦汉思想发展的主潮、主旋律。一部秦汉思想史 ,可以视为秦汉易学思想史的衍扩和伸展  相似文献   

11.
文质理论在先秦时期从孔子开始萌芽,由孟子、荀子继承,到两汉由司马迁、扬雄、班固等人推动,在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勰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表明了其文质历史发展观,以"文附质"与"质待文"体现了其对文质关系的深刻把握,以"衔华而佩实"、"藻耀而高翔"阐释了其心目中的完美作品。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之一,哲学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在先秦儒学向汉代经学的转变过程中,董仲舒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主张“独尊儒术”使儒学神学化、经学化、社会化上。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春秋繁露》着重从重德教、辅刑罚,万民之性、待教而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必仁且智以及教师观等方面,来分析董仲舒的修己治人之道,可以使高教管理者对古代儒家伦理管理思想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荀子的思想代表了先秦学术思想的一个高峰,而他的著作《荀子》既是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总结之作,也是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重要来源。苟子的教育思想以人性论为基础,内容上重视礼义,方法上强调真积力久最后达到社会安定和谐,“明分使群”的目的。荀子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取向提醒我们,高校的教育工作要重视学生合理的需求,重视学生个人追求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要为学生建立一个精神的伊甸园,不能迷失于物质的洪流之中。苟子的管理智慧对高校的管理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一是与董仲舒提出新的儒家礼乐观有关,他否定旧礼,为民间存在的丧仪风俗争得了合法地位;二是因为汉代挽歌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如安慰死者,规范活人的行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沉默鲁迅”(1912—1917)的相关日记和汉代画像收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沉默鲁迅”反击自我生命虚无、走向生命自救的巨大可能性。指出在“沉默鲁迅”的日记中闪烁着“沉默鲁迅”内心难以割舍而又暂时处在“沉埋”状态的人间关爱情怀和自我生命向往。而令鲁迅痴迷的汉代画像收藏则在不经意之中展现出“沉默鲁迅”内心依然猛烈、激昂的生命创造意志。  相似文献   

16.
《汉志·诗赋略》"扬雄赋"绎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扬雄赋的评价,在两汉之交经历了不小的变化.扬雄赋在扬雄生前及卒后的一段时间内并不为人所看重;元、成时期经学的兴盛、辞赋家地位的卑下、扬雄创作自身存在的问题等,是影响扬雄赋在当时评价的主要因素.<七略>品评优劣,将扬雄赋归入第二等,自有其理由.班固著<汉书>,始高度肯定扬雄的创作与理论.班固在<七略>著录的基础上,增补了扬雄的赋篇总数,同时还继承了扬雄的辞赋观,采用扬雄的见解来评论汉赋创作、续成<诗赋略>末尾的总括性评语.这不仅使扬雄赋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扬雄由此成为西汉赋坛上与司马相如齐名的大家,而且也使扬雄的赋论发扬光大,开始确立起独步西汉、沾溉后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汉代镜铭集录》收录了汉代1981面铜镜铭文,近两千五百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汉代镜铭概貌。汉代镜铭在语言上明显继承了《诗经》、《楚辞》等先秦文学的艺术手法,且与同一时期的汉代其他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汉代镜铭亦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整齐简短的句式、古朴通俗的语言、广用修辞的韵文、真挚情感的抒发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庄子以整体象征、浪漫而荒诞的寓言言说,驰骋想象,自铸新词,运用典型与意象,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创新文体——自恣适己、仪态万方的“庄周体”。这显示了庄子文学意识的先觉、文学创造精神的崛起与文体的自觉。鲁迅称《庄子》一书“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正是就其文学的发现与文体的创造及其在汉文学史的创造性贡献而言。  相似文献   

19.
晚清贵州著名学者、诗人莫友芝未刊稿本甚多,传世著录的珍本《郘亭杂文燹余录》、《影山草堂杂文》、《郘亭函札稿》保存了莫友芝生平、家世诸多有价值的史料,也可以窥探莫友芝的散文艺术,对于整理莫氏文集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汉志·诸子略》之“小说家”,其名始见于西汉。“小说”包含两层涵义:一为浅薄的诸子学说;一为迂诞的“说”类作品。前者注重学说源流,后者关注书籍自身的特征,表现出模糊的文体意识。“小说家”正是从这两方面规范与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