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张问陶是清中叶继袁枚之后性灵派重要诗人.后人探讨其性灵诗论多从性情、天性、血性入手,而忽略"性灵说"另一要素"趣".本文从创作主体之真趣、创作过程之灵趣、创作客体之逸趣三方面揭示张问陶"趣"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张问陶晚年更执著地坚持诗歌创作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情显现 ;提倡以性情论诗 ,又以禅喻诗 ,从美学高度论诗 ;反对模唐规宋 ,又提倡“转益多师”,向古人学习 ;反对以笺注、考据入诗 ,又反对雕文镂彩 ,强调写真景、传真情、达真意、得真趣 ;崇尚“天才”,又看重创作主体的修、养、炼 ;突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灵感的重要性 ,又坚持必须有坚实的生活基础的观点。随阅历之丰富和识见之高远 ,张诗由抒写个人抱负转为表现南北山川之美、羁旅飘泊之感和怀乡念亲、悯民忧国之情。张的诗论和袁枚同属性灵一派 ,诗作却独树一帜 ,有别于和超过袁枚之处。  相似文献   

3.
袁枚"性灵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灵”是中国古代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其发端于南北朝的论之中,经历代学的阐释与完善至清代袁枚终于灿然大备而自成一体。本着重考察了袁枚的“性灵”理论,从“性情”和“灵机”两个方面入手,指出袁氏在诗歌创作的内容上强调童心率真之情,天赋之情,男女之情;在创作形式上则追求灵动,自然而富有生命力。这一切最终构成了袁氏“性灵说”的诗歌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4.
性灵派殿军张问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问陶为清代性灵派之殿军,与主将袁枚、副将赵翼鼎足而三。其依据在于张问陶之才识非一般性灵派诗人可比:一是张问陶有明确的、较完备的性灵说诗学追求;二是张问陶诗歌创作成绩斐然。其后则无人可超越了。  相似文献   

5.
张问陶诗学思想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问陶接受并发展了明清诗坛的“性灵”说 ,高扬主体意识 ,破除沈德潜的儒家封建文学理论和翁方纲的作诗规范 ;“性灵诗”必须有创作主体之“天真”与表现对象之“天真”自然凝结为具有“天真”艺术本质的艺术本体 ;“诗发乎情 ,情触乎遇” ,作诗的动因“慨然有感于身世之间” ,这个观点使张诗在抒写性灵之同时 ,能兼及“天下大义” ;主张创作风格的多样化 ,但张诗的基本风格是“空灵”和“沉郁” ;崇尚“天才” ,但非常重视创作主体的修、养、炼。  相似文献   

6.
对于诗歌的本质,历来有“言志”与“缘情”二说。李德懋针对李朝文坛只标谤“理”而否定“情”的倾向,通过阐析诗歌创作的情感(真情、怨愤之情)心态、流程、特性以及诗歌的创作、欣赏规律,揭示出了情感(融“理”)的真诚发露能够成为诗歌本质特征的根本所在,纠正了当时偏向的情理关系。  相似文献   

7.
刍议张问陶诗论体系对诗人“自我”的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中叶著名诗人张问陶,又是一位深有造诣的诗论家。其诗论体系,以强调诗人“自我”为核心、根本以至灵魂。他认为诗人“自我”的“性灵”、“性情”、“血性”、“灵光”,乃诗歌审美本体之内质。此外,他论及诗歌的创作、功能、继承、风格、鉴赏、批评诸方面时,无一不和诗人“自我”联系起来进行阐释。再者,他的诗论体系又是开放性的系统,它上通于天,追求“天人合一”;又根扎于地,特别关注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8.
张问陶晚年更执著地坚持诗歌创作的审美内涵是诗人自我内在"性灵"、"性情"、"血性"的感情显现;提倡以性情论诗,又以禅喻诗,从美学高度论诗;反对模唐规宋,又提倡"转益多师",向古人学习;反对以笺注、考据入诗,又反对雕文镂彩,强调写真景、传真情、达真意、得真趣;崇尚"天才",又看重创作主体的修、养、炼;突出创作风格的多样化和灵感的重要性,又坚持必须有坚实的生活基础的观点.随阅历之丰富和识见之高远,张诗由抒写个人抱负转为表现南北山川之美、羁旅飘泊之感和怀乡念亲、悯民忧国之情.张的诗论和袁枚同属性灵一派,诗作却独树一帜,有别于和超过袁枚之处.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者兼诗人李调元在世时诗坛即有以他为性灵派诗人之说。李调元虽喜爱袁枚的性灵派诗,但他们仅在晚年始有短暂交谊。李调元是学者,其诗有学人之诗的倾向,但又具有诗人之诗的特点,在乾隆时期的诗坛卓然自立,在清诗史上有一定影响。将他与袁枚在诗论、诗学渊源和诗歌创作等方面进行比较,可证实李调元不属于性灵诗派,并有与之对立的状态。我们尚应对其诗论与创作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其诗歌理论,在美学思想上多具有一致性或日同步,创作体现着理论,理论指导着创作。我以为,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既可以使抽象的诗论观点具体化,形象化,又可使人窥探到诗人创作的某种美学追求,这未尝不是一条研究古代诗论与创作的路子。兹举二例,试论述之。一、黄庭坚“自成一家”说与《子瞻诗句妙一世》北宋诗人黄庭坚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实际与苏轼齐名,胡仔所谓“元祐文章称苏、黄”  相似文献   

11.
在晚明纷繁复杂的文学思潮中,公安派和竟陵派是以标举“性灵”耸动一时的两个诗文创作流派。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首倡“性灵说”,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有力地涤荡了笼罩于晚明文坛百年之久的拟古阴霾,给当时的诗文创作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以钟惺、谭友夏为首的竟陵派接过“性灵”的旗子,强调诗是性情的自然流露,非人力之强为。他们扩大了“性灵说”的影响,“世之论者曰:钟、谭一出,海内始知性灵二字。”(钱  相似文献   

12.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后代很多诗论家认为这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言志”观的突破,因此从“诗言志”的角度,对这一诗学观念进行了诸多批评.这种批评的实质是将“诗缘情”作为与“诗言志”相对立的诗歌本源论.但是从《文赋》与陆机的诗歌创作实践来看,“感物”才是陆机的诗歌本源观,而“缘情”乃是一种艺术论,两者具有内在的关联,构成了“感物缘情”的诗学理论.这一诗学理论既是陆机对魏晋以来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又与玄学有密切的关系.在玄学影响下,“感物”既是情感活动又是理性的思考,情感、理思和辞藻构成了“感物缘情”的基本内涵,对西晋以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情”和“灵”是汤显祖文学思想中两个重要范畴。在汤显祖的文艺理论体系中,如果说“情”是文艺的基础,那么“灵”就是文艺的生机。袁宏道的“性灵说”在文学思想上通向汤显祖的“至情说”和“灵气说”,与此相对应,抒写疏脱自适的性情和表现若有若无的生命境界是汤袁文学创作中较为显著的两个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4.
清代性灵派诗歌的内容意旨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成员虽然以表现真挚之情与闲适之趣为创作主旨,但亦具有风雅之怀:一具有仁爱之心,二具有讽谕之意;性灵派诗对白居易新乐府精神是有所继承的。后人斥性灵派诗为“风雅之”,是十分片面的。  相似文献   

15.
晚唐诗人有大量描写女性形象的诗歌作品。晚唐诗人在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时,深受当时的时代风气、诗学思潮以及诗人的价值取向、意趣追求、创作心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晚唐诗人塑造女性形象的诗歌作品,与诗坛上盛行的缘情绮靡、回归齐梁、市民通俗、消闲娱乐的诗学思潮应节合拍,与诗人尚奇、尚怪、步趋“长吉”的审美新变同鸣共奏。  相似文献   

16.
中国散文具有优秀的审美传统,这个传统概括为尊用、明道、崇真、主情、重家和尚气六个方面。把中国散文放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中,并从中国散文发生发展史的角度对中国散文的审美传统进行新的阐释和发挥.对散文的创作与鉴赏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袁宏道与袁枚同倡“性灵”,实有分歧。袁宏道从人之本性上理解性灵,进而形成其自适之性灵;袁枚从性情与灵机上阐释性灵,进而形成其才性之性灵。二袁的性灵之异,与多种因素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袁氏家族男性诗人之功过──性灵派研究之一王英志清代性灵派以袁枚为主将,赵翼为副将,孙原湘、张问陶、何士、舒位等著名诗人及众多男性弟子为主力。此外有两支偏师:一支是由席佩兰等四十余位才女组成的女弟子诗人群体;一支则是由袁树、袁棠等袁枚之兄弟姐妹及亲属...  相似文献   

19.
以晚明清初太仓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两大家族诗人们的诗歌创作及诗歌观念为研究对象,论述了王世贞、王衡等人的诗歌与晚明文坛复古、性灵之风的关系,及王时敏、王昊等人的创作对清初诗坛宗唐、宗宋之争的反映,认为他们以复古为主、融合性灵的文学主张及以宗唐为主、融合宗宋诗风的创作风貌,创造了一条以融通之法解决文学分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明代张琦是与前七子同时代的诗人,但他不追随前七子,而是“高唱单行”,自树一帜。张琦诗立足于心性境界,普遍而自觉地表现了道德上的良知;同时他的诗歌又不遮蔽通往日常生活的诗性目光,从而由“性”而拓展到“灵”的层面。尤其是张琦的性灵诗,可以看作是由情感论向性灵说演进中的过渡性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