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距今七八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原古有熊氏的裔支西迁入个甘肃天水、有娇氏族的裔支迁入渭水南的近秦岭地区。仰韶文化时期,“二族”通婚派生出炎帝民族,居于今宝鸡市南姜城堡一带。其支族共工南徙中原、烈山氏往南迁,经汉水至今湖北随州。龙山文化时期,“二族”又派生出黄帝氏族,居于天水,后东徙,居于姬水,再经正宁入居桥山。黄帝与炎帝八世孙榆罔东徙,后经战争,黄帝由个河北涿鹿南入新郑,榆罔率残部退入随州,再过湖南酃县。该地炎帝陵修建较早,为榆罔陵;宝鸣炎帝陵修建较晚,系炎帝陵;随州炎帝遗迹为烈山氏柱族遗珠黄帝陵在桥山,新郑为其迁都地,郑州炎黄大庙象征炎黄融合。黄河、长江流域的炎黄遗迹和传说正是后世天下共尊始祖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河南新郑,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正在发生著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校使者。有人说新郑迅速发展的最大优势是人的思想观念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契机。这话如实地道出了新郑人的精神风貌,道出了新郑迅速发展的根本所在。造就新郑人睿智和聪明的不仅有浓厚积淀的黄帝故里文化的因缘,同时更与当今新郑良好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侯玉轩,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文化局长,任职8年来,凭著自己的真才实干,围绕“欠’字做文章,积极配合经济发展中心,为新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  相似文献   

3.
何为哲学?何为儒学?对此问题的基本看法构成了熊十力的哲学观和儒学观。以体用论重建本体论,是熊氏哲学最重要的原创性贡献,而“哲学只有本体论”的哲学观乃是熊氏哲学的原点。熊氏指出西方哲学将本体抽象为现象之外的“独存”,使本体和现象被割裂为“两重世界”。与此不同,中国哲学是不离“发用”而反求实证本体的哲学,故是一种可以避免重蹈西方哲学孤悬本体之覆辙的“真哲学”。他认为中国哲学既重反求实证又“不遗理智思辨”,故中国哲学“当为哲学正宗”。尽管中西哲学各有所长,但未来哲学应将西哲重思辨与中哲重实践的意趣加以结合,发展出“融思辨以入体认”的“新哲学”。这些观点表明熊十力的哲学观与其儒学观有密切关联。熊氏儒学观反映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并成为熊氏哲学建构的原动力。中晚期熊氏的著作《读经示要》和《原儒》对以孔子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作了整体考察,虽然某些具体观点不免逸出了学术史的历史范围,然而他面对近代中国的制度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意在力挽中华文化将倾之危局,通过由历史以见价值、由价值反显历史的方法,提出儒学始终是“一个仁的系统”的重要观点,对传统文化作了充分的价值肯定,显示出其哲学的时代性以及文化...  相似文献   

4.
对中国熊图腾整体文化模式的重构并以此观照和解读局部的熊文化现象,是《熊图腾》的重要贡献:林西熊女神的再发现使中华民族熊崇拜的历史提前了3000年;“四重证据法”的研究,使被遮蔽的黄帝族熊图腾谱系得到鲜明的梳理和揭示;古朝鲜檀君神话是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熊女神话相关联的变体;韩国学者关于黄帝神话来源于檀君神话的说法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立场对神话谱系的“历史化”改写。  相似文献   

5.
试析南阳汉画中熊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南阳汉画中有大量的动物题材,包括现实中的虎、熊、牛、马、犀、象、蛇、鱼,狗等,幻想中的龙、凤、麟、飞廉、三足鸟、人面兽等。其中,熊的数量仅次于龙和虎,居第三位。据粗略统计,南阳汉画馆现藏汉画像石1260多块,画像1700余幅,其中,有熊的画像就占420多幅。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许多氏族或部落把熊当作图腾。《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使四鸟,豹虎熊罴。”《列子·黄帝篇》:“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罴(熊的一种)、狼、豹、虎为前驱……。”郭沫若同志认为:“黄帝为有熊氏,黄帝族的图腾就是熊。”到了汉代,熊的影响更加广泛。汉代好多器物的足部制成熊的样子,称为熊足。如熊足鼎,熊足仓等。汉代的一些镇墓兽也作熊形。美  相似文献   

6.
根据文献记载及神话传说,黄帝族的活动范围很大、很广,他的出生地可能在陕西姬水一带,其活动中心及其建立的有熊国的国都在今河南省的新郑。黄帝时期,重要的对外战争主要有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逐鹿之战。黄帝为了与炎帝进行战争,修德振兵,种植农业,使粮食丰收并以此安抚万民;又考虑到四方的环境和情况,教习士卒,训练战斗技能,并以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之名来命名士卒,用以威胁恐吓敌人。  相似文献   

7.
伴随清末种族危机与民族矛盾加深,近代民族主义这一新兴政治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为辨别民族主义的概念与界限,以维新派与革命派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利用报刊、书籍等大众传媒将黄帝这一远古部落首领塑造为汉民族始祖和中华文明的代表性符号,黄帝逐渐成为团结汉民族的精神纽带和进行民族识别的文化标志,最终掀起清末黄帝崇拜浪潮,为革命运动添加了一味强力助燃剂。民国建立后,随着“五族共和”的提出,黄帝形象突破了民族畛域,一跃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在抗战时期更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抵抗日本侵略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黄帝仍是团结中华民族、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更是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8.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研究黄帝文化,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研究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对黄帝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涵等进行研究,认为黄帝文化指的是黄帝族创造的并经后世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双向互动。中华民族经常处于多核凝聚的状态,以黄帝文化为基础、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而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滥觞于黄帝时代,发端于黄帝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黄帝精神,符合时代需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优秀文化;欲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必先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  相似文献   

9.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每年举办的拜祖大典可以看做是一种记忆的仪式传播,它在传承传统文化、强化历史记忆、建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中华民族"同根同祖同源"的观念代代相传,使"和谐和睦和平"的美好心愿广为传播。拜祖大典的"仪式重演"与符号象征不但为全球华人提供了一个"认同的空间",而且是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象征资源和文化资源,在唤醒文化记忆、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加向心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软力量。  相似文献   

10.
楚苗文化关系略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苗姓与楚姓的称谓特点、苗族葬俗与楚葬俗的一致性以及苗祖与楚祖同为祝融等习俗,论证楚苗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黄帝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事实与价值相融通,包括黄帝叙事中历史记载与神话传说的融通、黄帝形象中华夏始祖与人文初祖的融通、黄帝纪念中祖先缅怀与道德弘扬的融通、黄帝祭祀中民族寻根与价值追求的融通。黄帝文化的基本特征形成的哲学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中的历史规律探索与价值理想追求相融合的思维方式。黄帝文化的特征及其所体现的哲学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研究黄帝文化,应运用历史研究与价值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原始模型,一个人格象征,一个精神母题。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思考,黄帝是中华民族多维生成和合的人格象征。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思考,黄帝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质地组构的人格象征。从文化个性的角度思考,黄帝是中华民族内在主要特征的人格全息。从文化动律的角度思考,黄帝是中华文明三位一体维新结构的人格全息。  相似文献   

13.
精神图腾是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是理性自我建构起来的。中国精神图腾的演变过程:一是传统社会精神图腾,从动物图腾到植物图腾,植物图腾与中国的"心文化"息息相关;二是近代的狮图腾和龙图腾的建构;三是新时期的精神图腾,表现为虚置的龙和庸俗的狼。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精神图腾的建构仍有意义;要继续推进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以引领大众文化;中华文化自信心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14.
粱祝文化具有一千多年的深厚文化根基。本世纪粱祝文化的发展和研究,形成了三个高潮,取得辉煌成就,继承发扬了民间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开创梁祝文化的新局面,显耀于国际文化之林,不但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显示了非凡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谒黄帝陵     
辛巳仲夏我有幸去陕西黄陵县拜谒了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寝。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是我国原始社会繁荣时期一位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为五帝之首。黄帝部落居五行之土位,崇尚黄色,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制衣冠,造文字,做舟车,创医学,定算数,务蚕桑,搞纺织,烧陶瓷,锻冶炼,筑房屋,赐姓氏,别男女,定嫁娶,立学堂,定法制,制货币,创历法,导交易……因此,古籍称“黄帝定百物之名”,“凡技术皆自轩辕始”。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元祖”、“始祖”、“初祖”。 轩辕庙位于黄陵县城北桥山之东麓。庙前广场用5 000块大型河卵石铺就,象征着中华民族5 000年的文明史。新建的山门气势恢宏,庄严肃穆,“轩辕庙”三个大字遒劲有力。步入山门,“黄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陕西黄帝陵“国祭”地位的形成,通过分析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检索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祭祀,分析认为,河南新郑“黄帝故里”主张可能有误,真正的黄帝故里应在泾渭流域的黄土高原;黄帝陵“国祭”地位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而形成的,是不可置疑、不可被替代的。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的成书时代,传统看法不一,但都将其固定在某一时代,或黄帝时代,或商周时代,或战国时代。实际上《黄帝内经》成书是一个过程,它从黄帝时代发其端,一直延伸到唐王冰时代。正是这种滚雪球式的积淀,才形成这部融哲学和医学一体的伟大经典医著  相似文献   

18.
针对陕西黄陵、河南新郑和浙江缙云三地举办的公祭黄帝典礼的历史、现状和不足,以及围绕陕西黄帝陵和河南黄帝故里之间的国祭之争,利用文献分析和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随着祭祀热和国家对于庆典活动的清理,在黄帝的祭祀上,当前办出影响的主要有黄帝陵祭典、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和缙云轩辕祭典。目前陕西和河南之间的黄帝国祭之争,尚不足以动摇黄帝陵祭典的地位。自唐代开始,黄帝陵就被列入官方祀典,明代黄帝陵寝再次得到官方认可,形成定期致祭黄帝陵的制度,并绵延至今,黄帝陵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黄帝陵祭典历史久、规格高、影响大。黄帝祭典不仅表现了对黄帝的尊崇之情,还具有展现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绩、增强海内外华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发挥黄帝祭典的社会功用,通过修改完善祭典仪程细节和进一步加强祭祀现场的组织工作,提高公众参与性,乐舞献祭要体现时代特色,提倡完全以现代服装祭祀黄帝,黄帝祭典祭祀用乐和祭文要加大创作力度,要在引起公众共鸣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黄帝陵祭祀与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提高中华文化自觉的关系问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黄帝陵祭祀的历史发展、文化内涵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陕西黄陵县桥山自汉武帝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祭祀祖先黄帝的“国祭”之地,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体现在祭祀礼仪、礼器、服饰、音乐和祭文等方面的深厚祭祀文化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场地、陵地古柏是构成“精神标识”和“文化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持续的黄帝陵祭祀典礼带给祭拜者的体验感、神圣性,促使民众对黄帝、黄帝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敬畏,并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进来,黄帝陵祭祀已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重要平台;当前亟需制定《黄帝陵公祭法》来确立黄帝陵的国家公祭地位,确保黄帝的崇高地位和黄帝陵祭祀活动的至上性、庄严性,发挥黄帝陵祭祀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上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淮阳泥泥狗是随着太昊陵的祭祀活动而诞生并传承至今的民间文化瑰宝,是我们的先民在原始图腾崇拜习俗作用下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凝聚着原始图腾艺术生动而丰富的民间记忆。淮阳泥泥狗图腾的造型特征主要表现为人兽共体、人禽共体以及兽禽互渗,其造型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艺术美,并寄寓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泥泥狗的图腾原型及其图腾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探讨,是保护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必然需要,也是树立中华民族在世界艺术领域独树一帜的地位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