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浅析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政府采购合同性质的界定始终存在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的争论 ,众说纷坛 ,莫衷一是。《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应当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合同方式约定。”由于立法明确了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 ,同时 ,又规定了政府采购合同的特殊性 ,因此 ,大多学者理所当然地认为政府采购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 ,这是值得探讨的———关键是要揭示政府采购合同的本质特征。本文在比较民事合同与行政合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 ,进而探讨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属性。  相似文献   

2.
浅析WTO《政府采购协定》中的非歧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歧视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在GPA中,非歧视原则因GPA诸边协议的特殊性而具有特殊适用和解释。论题比较国际经济法领域一般意义上的非歧视原则,重点分析了WTO《政府采购协定》非歧视原则的特殊性和适用例外,对如何运用WTO〈政府采购协定》非歧视原则适用例外的规定、为加入协定的出价开拓更广阔的谈判空间亦做了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3.
合同的相对性是整个合同法制度和理论的基础之一。本文探讨了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内涵及例外规定,并就我国《合同法》中体现合同相对性原则的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例外规定作了分析和评价,并对完善《合同法》在这方面的规定提出了建议,期望《合同法》更富有人情味。  相似文献   

4.
政府询价采购的问题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远 《南都学坛》2009,29(6):99-100
询价采购是政府采购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在效率、成本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然而,在实践中询价采购却在询价小组的构成、询价对象、成交标准、报价时间以及成交后信息公开等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明确询价小组分工、建立供应商信息库、设立"报价"保证金额、完善成交标准、规定报价时间以及公开成交结果及理由等措施,以完善我国政府询价采购制度。  相似文献   

5.
2002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对政府采购主体、采购程序、采购方式、采购合同及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并于2003年1月l日开始施行.然而,《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并未完全解决政府采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政府采购的内涵出发,揭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三部分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政府采购法律关系是不同性质的多个法律关系的融合,它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部分组成.主体包括管理机关、采购主体、采购机构和供应商.管理机关为国家财政机关;采购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党团组织和其它享受国家财政拨款的组织、某些事业单位和特殊的国有企业;采购机构为专营政府采购业务的国有独资公司;对供应商的选择,贯彻公平、保护民族产业、定向采购和对等四项原则.客体包括采购对象和采购行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采购对象除了商品、工程和服务外,还包括知识产权.内容是以管理机关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管为核心的各主体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政策目标纳入政府采购制度之中,出现了政府采购制度绿化的趋势。本文通过介绍绿色政府采购的内涵和意义,在比较分析西方国家绿色政府采购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大力发展绿色采购制度,并对中国构建绿色政府采购制度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8.
协议供货制是中国最新型的政府采购形式之一,它具有节约财政资金、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等优点。从2002年开始中国试行这一采购方式,经过这几年的运行,协议供货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然而协议供货制这一新生事物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出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运用协议供货制进行政府采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协议供货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美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政府采购及其立法的成功经验,对于在政府采购方面刚刚起步的中国来说,颇具实践与立法上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我国《政府采购法》与美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异同做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同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提出了一些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高校开展政府采购的实践为出发点,探讨了高校政府采购模式,并结合市场经济形势与高校采购的特点对高校政府采购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针对高校采购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市场机制改进高校采购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WTO《政府采购协定》没有明文规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采购措施与协定义务的相符性问题。因此,少数协定缔约方在其出价中列入扶持中小企业例外,以排除协定对相关政府采购措施的适用。在研究谈判历史、缔约方出价与政府采购法相关规则以及综合评估利弊的基础上可以确定,由于该项例外并非实现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必要条件,并且须在加入谈判中付出相应代价,我国不必在加入协定的谈判中坚持该项例外,并应修改国内法规。  相似文献   

12.
政府采购是国际贸易谈判中的重要议题之一。WTO将政府采购自由化作为建立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的重要内容,这对国际贸易产生着深远影响。从WTO《政府采购协定》角度看,我国制定的《政府采购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规范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履行入世的承诺。  相似文献   

13.
WTO与中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WTO的《政府采购协议》,并指出由于我国现在的《政府采购法》与WTO的新协议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国加入该协议还有一段时日。而我国将融入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当中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国应该从四个方面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以尽快的适应政府采购市场自由化、国际化和统一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是少数世贸组织成员国就政府采购所达成的一个复边协议 ,其目标是通过扩大关贸总协定中的非歧视性原则 ,增加政府实体部门招标过程中的透明度 ,进而把政府采购纳入到国际竞争中。从本质上讲 ,政府采购协议是签署国在互惠和对等的基础上彼此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一个协议。与世贸组织的其他协议相比 ,它无疑具有独特的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虽然中国在签署加入WTO协议时没有同时签署《政府采购协议》,但此协议体现了WTO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原则,开放我国的政府采购市场是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政府采购法规和制度,实行国内产品优先政府采购政策,并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争取早日进入国际政府采购市场。  相似文献   

16.
WTO规则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TO关于银行服务贸易的主要规则,是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对金融服务贸易规则的深化。加入WTO组织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带来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在加入议定书中就银行服务业对外开放作出承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增强,货币自由兑换与利率放开要逐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国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拓展中间业务,要依法吸引和管制国外短期资本,用国际惯例规范银行卡的发放,依法保障国家金融市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围绕政府采购出价清单的多轮谈判预示着我国加入GPA的日期临近,我国现行政府采购体制的内在冲突以及与GPA的外围对接障碍都凸显重构政府采购法律体制的迫切需求。为了推进国际经济一体化,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审视政府采购体制的缺陷,转变政府立法理念,以公平、正义、透明领衔各项采购制度设计,才能从根源上破除政府采购的困境,实现政府采购体制功能地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8.
WTO机制下的美国贸易法“301条款”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贸易法"301条款"长期以来既是美国开拓海外市场和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最有力工具,又是美国应对国外贸易壁垒最重要的国内法依据之一,但其同时也是一项最富争议的贸易法规.虽然世界贸易组织早已确立了较为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但美国始终不放弃"301条款",继续使用该法律对其他国家的贸易措施进行调查、谈判,甚至威胁和报复.中国作为深受其害的经济转型国家,有必要研究和积极应对,并以WTO争端解决机制为依托,借助多边框架据理力争,解决国际纠纷,多渠道地捍卫自己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在农产品入世十年(2001-2010年)中,由于成功地运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补性发展格局,带来了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可喜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整体不强等原因,中国农产品的未来发展仍面临种种问题,因而,制定相应政策目标和政策优化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采用1993-2012年的贸易数据,借鉴Schumacher (2003)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和德国双边贸易中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在SITC一位数10类产品中有5类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而SITC两位数35类工业制造业产品中有16类产品存在本地市场效应。随着中德双边贸易的不断发展,本地市场效应已成为影响中德双边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中国政府应当努力培育健全的国内消费市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好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对外贸易稳定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