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5世纪初期,瓦剌(亦称西部蒙古)势力强大起来后,即与明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发生着重要关系,构成为西北民族关系的特殊局面。首先是对丝绸之路要道——哈密的争夺,双方经过三十多年的反复较量,明朝政府苦心经营的哈密、沙州、罕东、赤斤蒙古诸卫地区,落入了瓦剌之手。其次,虽在关系紧张时期,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也仍然不断。瓦剌首领及其大小头目既接受明王朝封官授赐,又贡使“络绎于道,驼马迭贡于廷”,联系密切,蒙、汉等各民族间的民间贸易更是往来不断  相似文献   

2.
6、关西八卫和裕固族的关系(一)关西八卫情况:自明朝洪武年始,明代统治者在嘉峪关与哈密之间的一带地方,先后设立了八个卫,即赤斤蒙古卫、安定卫、曲先卫、阿端卫、沙州卫、罕东卫、罕东左卫和哈密卫。就八卫的部族来说,哈密卫是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原来哈密王国的居民,由三种部族构成:“哈密国……回回、畏兀儿、哈刺灰三种番夷,同居一城,种类不贵。彼此顽抗”。(明《马文升兴复哈密国王记》)“其民三种杂居,而缠为土著”。(《新疆图志》卷二)  相似文献   

3.
明朝时期,中亚地区主要有撒马尔罕、哈烈等国家。明朝在政治上积极发展与中亚各国的关系,采取以德睦邻的外交方针,增进了解与信任,发展友谊;并积极调解邻国之间的冲突,赢得了中亚国家的友谊。在经济上采取互通有无、厚往薄来的方针,发展官方贸易,鼓励商人往来,扩大了中西文化交流;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明朝在中亚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明朝政府经营哈密卫一百年间的若干重大事件。哈密卫的建立;哈密卫的四立四失;哈密卫的撤销及其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明代在其统治前期曾经一度控制哈密地区,并设立哈密卫。在此期间,明朝政府先后共正式封立了11位哈密王,但却出现了“忠顺王”和“忠义王”两种封号,文章探讨了两王更替、并立之情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6.
以往学界对争贡之役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对中日朝贡贸易的影响,而对是役与明朝海防改革的关系缺乏探讨。争贡之役后,明朝有两种海防改革方案:一是由都御史督理浙江全省军务,二是由市舶太监兼职提督海道。最终选取了第二种方案。浙江巡抚之设有防范日本贡使作乱的目的。首任巡抚朱纨借由便宜处置权,主持对日交涉,中央礼部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部分下放至地方巡抚。  相似文献   

7.
明初西北七卫的建署与哈密的地位元朝灭亡后,西域分裂,吐鲁番、库车迤西迤南为察合台汗国后裔所据;天山迤北迤东为蒙古瓦剌部领地;罗布淖尔(罗布泊)地区为撒里畏吾儿人所据;哈密则处于元威武王纳忽里统治之下。洪武五年,明朝平定河西,在肃州(酒泉)设镇驻守,明朝声威远播西域。在这种形势下,西域地区各民族便渐渐向明朝靠拢,与明朝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洪武七年,撒里畏吾儿安定王卜烟帖木儿来贡,明廷将其部属依地域分为阿端、阿真、苦先、帖里四部,各颁铜印,准其分别入贡。次年设安定、阿端二卫统其四部。安定卫大约  相似文献   

8.
明代会同馆在明代朝贡贸易较为兴盛的前期、中期分别由兵部及兵部和礼部掌管。会同馆对于贡使从吃、喝、穿、住到看病、交易等方面给予照顾 ,以体现天朝大国“怀柔远人” ,其目的是彼此相安。同时明朝统治者也对海外诸国朝贡贸易作出了限制 ,采取封闭自守政策 ,从而妨碍了中国人对海外世界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朝贡制度是明朝西番治理的核心,然厚赏来使,尤其是对朝贡遣使按员给赏,导致违例进贡,特别是遣使过多过滥的现象屡禁不绝,相应推高了治理成本。隆庆三年的改革,涉及贡期、赏额、贡额,以及对冒名进贡者的惩处等方面,在将西番朝贡遣使的人员限额提高约十倍甚至百倍的同时,着重以大幅减少进京贡使数量和限制近边番僧的朝贡规模等途径来达到节省开支的目的。经此改革,西番违例进贡事件大为减少,进京贡使的限额规定得到较好执行,贡使总人数大幅下降,明朝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出得到节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西番治理的天下理想与经济理性的兼顾。改革取得积极成效的原因,一是较强的针对性策略,二是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责,三是较好地解决了西番贡使在边关驻留期间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明成祖开始,明朝历代皇帝重视、扶植武当道教,以明世宗最为用力。明世宗对武当宫观进行的雏修是明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使武当山宫观建筑群在明朝200余年中始终完整坚固、精美壮丽。明世宗对武当山香税加强了管理,结束了此前的混乱局面,增加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明世宗对武当道教的崇拜,客观上促进武当道教的发展,使武当道教在明嘉靖年间达到鼎盛时期。与此同时,明世宗因为沉溺武当道教而疏于朝政。为明朝由盛转衰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1.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现象,分析了在高校中,学生学费、宿费在办学经费中的比重及学生欠费问题给高校办学带来的不利影响。指出制度不健全、家庭贫困、就业因素、观望心理等因素是目前高校学生欠费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生欠费问题的对策是:建立健全一体化的收费管理体制;解决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严格执行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7.
门神观念是我国传统民俗观念之一,其产生与早期人们对门户的认识与理解相关。门户不仅是建筑实体,且具有多重社会文化意义,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出于装点、神秘化门户的需要,门画这种艺术形式得以出现并传承至今,成为当代一类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9.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的贫富分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分化趋势。贫富分化既抑制效率 ,又损害公平 ,是阻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大隐患。只要我们始终把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加强宏观调控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就能够不断缩小贫富差距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