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说文>释"穆"为"禾",义甚笼统;训" "为声,又与<说文>训" "从 得声不协.文章从钟鼎文中找出结构与"穆"相同的縣(懸)字为例,证明穆字义非禾属.穆为合体字,会悬钟和鸣之义,所从"禾"乃"木"之形讹.为何中国古代要用昭穆来命名祭祀秩序?文章指出"穆"源于音乐的和美,而和美的乐声应该遵从音律的规则,故昭穆寓意古人效法有序的音律以规范人群的和睦.  相似文献   

2.
<羌戈大战>作为广泛流传在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民间史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而且还蕴涵着大量古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简要阐述了"羌戈大战"故事的流行范围、社会功能、情节类型等,并试图从族群关系层面,解析<羌戈大战>中隐含的岷江上游古羌人与"戈基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卡尔·拉纳的"先验人学"首先是他的一种神学方法或者进路,借以强调"所有神学永远是人学".这种先验人学诉诸阿奎那古老的"转向影像"学说,运用海德格尔的现代哲学方法,确立起人是"在世之灵"的观念.作为"在世之灵"的人通过"转向影像"可以认识存在本身,能够倾听上帝的圣言,人本质上先验地是圣言的倾听者.据此,拉纳倡导与教会之外听到圣言的"匿名基督徒"展开对话.他的"先验人学"所推动的天主教神学从神本神学向人本神学的"主体转向"印证了费尔巴哈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本质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神感说"是<周易>中提出的天人相感的一种范畴学说,它是基于中国古代原始思维之上的一种认知学说,涉及人的主体精神的诸多功能,对于艺术思维的激活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论的"神思说"明显地受到"神感说"与佛教重神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精神意蕴的廓大,以及对文艺创作中想象和灵感诸范畴的启发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书籍装帧艺术中的"形神"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籍装帧艺术的目的之一,就是创造形式意味的美感,它具有不可忽视的"形"美.在艺术创造中,如何才能"以形传神",将书籍的本质特征描写得突出、鲜明,一是借书籍之"题"立意;二是与装帧艺术家的情感相联系;三是需要艺术家一种实际创造的本领--技巧.在艺术审美中,审美活动源于"形",并在美的"形"的直接观照中展开;艺术审美的最终目标是"形"与"神"交会,完成情感的超越;情感是"形"与"神"交会的媒介,以情感为推动,达到形神兼备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胁迫下,基督教在理论上的反应是建构自然神学.自然神学超越了传统神学的历史视野,将关怀扩展到整个造物世界.这就要求在观念上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二元论,克服人类中心主义.过程神学作为一种基督教的自然神学,以怀特海哲学为依据,从泛经验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连续性,为教会最新的"造物完整"提供了哲学论证.同时,过程神学也从<圣经>出发,坚持神中心主义而否认人类中心主义,按内在关系模式理解上帝和世界的相互作用.在实践中,过程神学作为一种真正具有包容性的自然神学,体现了生态学与社会学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7.
试论形神学说在亚健康状态调治中的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形与神的辩证统一 ,以及亚健康状态与心理障碍的相互因果关系出发 ,分析了西医学与现代临床心理学在该领域的不足 ,进而从中医学长于调整状态之优势及中医形神学说“治神以形 ,治形以神”的辨证体系出发 ,论证了形神学说在亚健康状态调治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独具特色的概念"情采"为中心,阐述了其内涵,并与"文质"对比说明其意义所在.从而反映出刘勰对文艺内容与形式的认识,同时亦可窥见魏晋南北朝时代文艺观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被人普遍认为是"无神论者"的伊壁鸠鲁主张神的存在,这究竟是不得已的妥协,还是真诚的认信?从两个认识论标准来看,他对神的存在的信念是真诚的.因为伊壁鸠鲁相信感觉-影像是可靠的,而我们灵魂中确实有关于神的清楚明白的"影像";而且,人类普遍拥有关于神的"前把握观念"--神是"一种不朽的和幸福的存在".但是,从神是完满的"前把握观念"出发得出的神"绝世独立"的结论,却让许多人相信伊壁鸠鲁是"无神论"者.因为大众关于神的本性的"前把握观念"首先是神为"万物第一因",所以他们无法接受"不动心"的神.一些哲学家为迎合大众,也认为如果说神没有愤怒和偏爱,那就是在否认神的存在.大众的神的政治神学意义在于强调神的威严和仁慈,甚至成为那样的权威,否则就把一切托付给神和权威.伊壁鸠鲁的神的政治神学意义则昭示我们应该成为自由而宁静的人,于是神就成为"不动心"的政治神学楷模.  相似文献   

10.
同其他民族一样,中国哲学也经历了由神的哲学到人的哲学的转变.<诗经>大、小雅中的诸多诗篇,都印证了周人"天命"观念的嬗变,在思想史和宗教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周人敬畏"天命",但不像殷人那样迷信并沉溺于"天命",而是把"天命"作为王朝合理存在的依据."正雅"中的"天"虽威严却藐远,先祖的人事功业在其中却显要而明朗;"变雅"中"天"的形象与周初的"天"又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深刻而详细地阐述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历史唯物主义与党的建设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结合,既直接体现了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又为我国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还充分反映了这一思想的人民性.就"三个代表"思想的人民性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新"规定"中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及"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在新时期条件下的重大举措,在2005年3月29日,国家教育部公布新的<规定>与<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后,以上问题又具有了新的,更为充实的内容.当代大学生的权利、义务更具体、充实.本文试从校生之间的关系出发,结合当前国情,浅议了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具体分配.  相似文献   

13.
<圣经>是基督教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基石."罪感"文化贯穿整部<圣经>,在<圣经>中表述"罪"与"过"的语汇有很多.通过考察和对比"钦定本"中sin与transgression和"和合本"中"罪"与"过"等概念后发现,sin被译为"罪",而transgression被译为"过".这是一种误译.造成误译的原因是由于译经的外国传教士对中国文字和文化缺乏必要的理解,并因此导致近100年来中文阅读者对<圣经>中"罪感"文化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於"字是<马氏文通@介字>中论述最全面、最充分的介词之一.马氏主要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对其作了系统而细致地分析.本文拟从语法特点、"於"字结构的位置、与"乎"于"二字的区别等方面来加以评述.<文通>对"於"字的研究,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钟嵘<诗品序>中有"赏究天人"之说,一些学者认为是"学究天人"之误.事实上这并不是失误,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第一,"赏究天人"不仅可通,而且更能体现六朝文人的审美倾向;第二,从校勘依据上看也有可商榷之处;第三,如果以"赏究天人"为误,而改为"学究天人",则与钟嵘在<诗品>中体现的反对以学为诗、倡导直寻的一贯思想不合;第四,与序言中的语境不合;第五,与当时的玄学审美思潮不合;而"赏究天人"说法的出现,正可说明"赏"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当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创作手法的角度剖析了世界名著<吕蓓卡>,阐述了小说运用"隐身见形"法的独到之处及其产生的非同一般的艺术效果.同时,指出了此种创作手法的运用条件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国古代美学形神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命题,"无迹而神"的诗学形神观是中国本土文化固有的"形"、"神"概念与佛教文化交糅、融合的结果.佛教"形神"观、"空"观的渗入以及佛教的中国化-禅宗的"顿悟"思维是助其形成与发展的异质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8.
哲学、宗教和神学之间具有多样性,它们之间具有互惠关系。三者的区别体现在:哲学指研究万有或整个实在的第一原则或第一因;宗教在源初意义上涉及人和神之间的关系;特定的神学在基督教中发展起来,用以解释旧约和新约中神圣启示的内涵。从比较哲学和宗教来看,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宗教直接献身于神,哲学的对象是作为存在的存在;宗教以将自身献身于神圣权威的信仰为基础,哲学在其自身的知识领域之中则是自主的,以人类理性为其唯一权威;宗教态度热望获得拯救、修和以及与神圆融,哲学志在获得有关实在的原因的知识。宗教和哲学之间的共同点在于都具有实在主义精神。从比较宗教和神学来看,宗教和基督教神学在信仰神上是一致的,但神学以科学方式研习神圣启示的内涵。从比较哲学和神学来看,哲学没有信仰,神学具有信仰,其共同点是实在主义。今天人们尝试着将神学和生存主义哲学联合起来,其中序言部分是哲学,结论性部分是神学。  相似文献   

19.
"而"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得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而"字的研究,坚持了"而"字语法功能的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而"字连接句子成分和连接句子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文通>结合汉语自身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创见性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溯本求源、以源明义;辨析形义关系;辨明文章的修辞方法三个方面,阐明李善注释<文选>大量使用"同"和"通"两个术语沟通字际关系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