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题材小说生动地展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商业活动及商业繁荣下的社会生活,可谓“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文章根据《三言》、《二拍》中涉及到的微商的相关故事,梳理出徽商在钱财方面的观念,阐释了他们在钱财的作用、如何获取钱财以及钱财的使用等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晚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文学开始发展壮大,作为市民文学的代表作品“三言”、“二拍”从多方面展示了明代中叶以后的社会风情。首先,市民成为文学的新主角;其次,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转变;另外,传统的婚恋观念也受到冲击。总之,“三言”、“二拍”描绘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明代社会带来的新变,可谓是一幅...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叶,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三盲”、“二拍”是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城市平民成为小说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人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交异,“三言”、“二拍”代表了这一时期“俗文学”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4.
明末文人冯梦龙、凌蒙初的传世之作“三言”“二拍”,描写了当时社会的世态风情,倾诉了闺阁女子的无奈与心酸。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了找寻自我价值,梦圆苦乐人生,把多少清规戒律抛在一边,而不再躲在墙脚哭泣哀怨。对真情的追寻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使她们的选择不管是否冷静和具有理性,在当时的情况下都是合情合理的,都是值得肯定和尊敬的。  相似文献   

5.
“三言”“二拍”两部古代白话小说集都对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作了大量描写,塑造了一大批新型的商人形象,揭示明中叶以后商人的经商意识及思想观念的崭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三言”“二拍”中的徽商生活与徽商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建设 《南都学坛》2003,23(6):70-74
“三言”“二拍”着力刻画市井百态,商人生活是冯梦龙和凌(氵蒙)初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们反复渲染经商不易,明确表达了两位作家对于商贾生活的理解和对商人命运的深切同情。其中所描写的商人,尽管全国各地都有,但要角无疑是徽商,5部短篇小说集画出了他们的各种形象。这一个个艺术形象,映衬出一幅明代商人、尤其是徽商生活的多彩画面,这幅画面是对正史的重要补充。商人是人,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现实中人,所以“三言”“二拍”中的徽商形象,正反两方面角色都有,但正面人物明显居于多数,徽商中不乏正人君子,对于研究冯梦龙和凌(氵蒙)初的思想,这一点需要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7.
在“三言”、“二拍”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中经常有一批媒婆的身影在活动着,她们有时主动出面,成为演绎男女婚恋悲欢离合故事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情节线索.特别是在少女与情人见面、私定终身、大胆私奔或是少妇红杏出墙的故事中,这些作为配角出场的媒婆往往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她们的形象塑造有着明显的类型化趋势:贪财图钱,利字当头;能说会道,巧舌如簧;瞒天过海,连蒙带骗.她们的形象虽不够丰满,却在小说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梅东伟 《南都学坛》2012,32(5):55-61
媒人是"三言"二拍"中的重要角色,他们身份各异,既有职业媒婆,也有众多其他身份者。媒人形象大都不够鲜明丰满,但在叙事方面又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将媒人看做小说叙事中的"功能性"人物更为确切。"三言"二拍"中有众多不同类型的说媒场景,说媒场景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市井气息的渲染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型世言》回避女性正常的爱情与情欲要求,宣扬残忍的节孝观,极端贬抑女性才情,走到了人性的反面。与同时期略早出现的“三言”、“二拍”相比,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型世言》呈现出倒退趋势。究其原因,这与编撰者的生活环境与境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三言"与"二拍"中都描写了大量的商人形象,但两者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三言"中的商人重情重义而"二拍"中的商人重利。这和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人们观念的转变有关,更与编撰者的创作意图有关。冯梦龙注重小说的教化功能,所以用作品中的人物劝戒商人重情重义;而凌濛初书商的身份决定了牟利是他的终极目标,自然要迎合读者的欣赏趣味。  相似文献   

11.
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三言”“二拍”使用了大量的俗语词。这些俗语词或选自不同时代的作品,或源于不同地域的作者,因而作品也就包含有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语言成分,其来源与成分相当复杂。过去有学者往往一概将其视作吴语,这是不正确的。此文考释了作品中的十个俗语词,供汉语词汇史研究者和拟话本小说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村上春树作品既有象《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拧发条鸟编年史》、《1Q84》这样的长篇巨制,也有10余册短篇小说集,他还翻译了很多美国当代短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和长篇作品一样以其内容复杂、风格奇诡为特点。在村上研究中,对于这些短篇还未给予足够重视。村上的短篇既是他长篇小说探索的前奏,又是他一些重要思考的试验田。将村上的长短篇结合互见,会让我们加深对村上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13.
郭澄清是善于叙述“新国民性”的小说家。在17年文学的格局中,他的文学叙述是对山西作家群与陕西作家群的综合。在叙述内容上他几乎与陕西作家群完全一致,即着重于新时代、新人物的叙述,对于旧的因素和“中间人物”他基本上保持沉默。但在叙述形式上却兼有陕西作家群与山西作家群的特征。一方面不乏横断面的结构,另一方面也同样善于以民间的传统的故事风格进行叙述,乃至两者的巧妙结合。这显示了郭澄清作为那个时代的作家,对主流叙述规范的遵守。  相似文献   

14.
互文性是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显在品格。这两部小说集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审美意象具有广泛的互涉性,主题间的互相关联和暗合现象也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5.
"二拍"中的商贾小说表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给人们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表现了许多突破传统的新观念;表现了商品交换的繁荣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新变化;表现了商品交换催发的人性中的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形象地总结了商人们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经商艺术.  相似文献   

16.
《名媛诗话》收录了许多反映"妇德"内容的清代女性文人的诗文、事迹,本文通过对此记载进行分类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诗歌、事迹以及她们对于"贞节"的评判进行论述,来管窥整个清代女性整体对于"贞节"观念的认识、理解与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17.
别集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别集是古代文学史料的支柱。别集有许多异称 ,别集具体的取名方式多种多样。别集起源于西汉 ,东汉至清代不断发展 ,各个朝代都有所建树 ,清代是集大成时期。别集可分为全集和选集两类。别集的编辑 ,有按体裁和作品写作时间的先后为序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后期岭南出现了一批地方故事集,目前可见的有6部,包括《五山志林》、《霭楼逸志》、《邝斋杂记》、《粤小记》、《粤屑》、《越台杂记》。这6部地方故事集彰显岭南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爱国精神及岭南各阶层人民的美好品质,抨击岭南官吏的残暴和官场的腐败,描绘岭南民间疾苦,批判岭南社会丑恶现象,记叙岭南民间奇幻故事。这6部地方故事集在艺术上各有独特之处,《粤屑》、《粤小记》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这6部地方故事集对后世岭南小说、戏曲,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人鬼恋故事占有相当比重。此时,风行的道教对志怪小说中的人鬼恋故事产生了重要影响。人鬼恋故事的形成及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情节设置都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开拓了人鬼恋小说的题材领域,人鬼恋故事也因此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五四”女作家的小说叙事具有独特的“自足性”.她们以作家主体为话语中心,以个体的感知替所有角色代言,小说中各种叙事技巧的使用皆为达到个体言说的快感.从叙事视角看,作者、叙述者、被叙述者的身份不断出现重叠、错位和流动.从叙事结构的安排来看,作者惯用书信、日记等体裁推进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女作家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安排,同时又给单纯的以“心理-情绪”为中心的结构以物化的情节形式.“五四”女作家这种叙事上的“自足性”与她们当时“边缘化”的生存心态和女性意识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章力求通过对“五四”时期女作家代表性小说的叙事特征的分析,展现其背后隐含的“五四”知识女性独特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