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尚书》里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礼记·大学》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孟子也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说法,即“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不是说明古代中国统治者十分重视民生呢?纵观历史事实,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把“民”抬得那么高,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尚书》这一书名的含义,刘知几在《史通·六家篇》中总结说:“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铃》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由此可见,到了唐代,关于《尚书》书名的解释,社会上流行着三种说法。由于后两种解释过于牵强,因此孔安国的说法逐渐为后人所接受。现在,把《尚书》书名解释为“上古之书”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如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均作这样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易经》64个复卦,历来均将之一分为二即分解为两个单卦来说明其规律性,而《10分钟周易》一书则提出用“雷氏A—D密码”将之一分为三即分解为三个“四象”予以剖析.数学分析表明“雷氏A—D密码”关于64个复卦卦象所呈现的某些规律的一套说法确实符合二进制,但总的来说是失多得少,而用它来破译“敦煌古卦”和“中天八卦”也显得证据不力。  相似文献   

4.
“中德”的法精神是《尚书》法思想体系的核心与灵魂,这一精神通过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薪火相传,成为中华法文化的法魂。“中德”具有多层面的含义:在道德层面上,它宏扬社会全体组成人员大公无私、和衷共济的美德;在方法论层次上,它强调无过无不及的辩证原则;在目的论层面上,它主张因时制宜,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去实现永恒的正义。“中德”精神渗透在《尚书》法思想中,其主要体现是:1.刑罚的目的是“刑期无刑、发协于中”;2.法律实施的方法论原则是“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3.在德刑关系上。认为“有德惟狱”,“明德”就在“慎罚”之中;4.在法律正义的实现上,主张“惟良折狱”,注重司法官的良心和素质与法律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理雅各《尚书》译本问世至今一直被奉为儒经翻译“标准译本”,然而我们仍可从中找到不少“遗憾”:有理解方面的,也有表达方面的,有拼写或文献标注方面的,也有结论方面的。这一事实再次证明:金无足赤,译无定译,经典永远呼唤新译本。经典复译不仅必要,而且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守。理氏《尚书》译本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信”为本,调和“显化”和“异化”,拒绝过度“归化”,实行“合作共享”。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农历癸未年,俗称羊年。羊字在古代和“祥”字相通,是吉祥如意的意思。千百年来,羊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还有许多与羊有关的对联趣事,现在略举几副,以飨读者。赵中贵指鹿为马;齐尚书以羊易牛。从前,有一姓赵的太监在齐尚书家园中饮酒,看见一只鹿从台阶前跑过,齐尚书戏出上联,赵对下联。二人彼此会意,抚掌大笑。此联上下均引典影射,符合中贵、尚书地位和姓氏,均称贴切。一药一性,岂能指鹿为马;百病百方,焉敢以牛易羊。这是旧武汉一药店的一副抱柱联。联语既是对购药者的忠告,也是对自己行业的警句。药店里中…  相似文献   

7.
《尚书》的义理所表达的是古之“彝伦”(常道)。从法学的角度看,《尚书》篇目本身可视作一套体系化的法律形式,作为上古之书,《尚书》的法学特点是因法律形式而言义理,很早就采用了道法合一、以宪统法的表达形式。《尚书》的形式、体系和内容都说明了它既是一部古老的法典,又是一部古老的法理学著作,还是中国古老的“道法学”在法律上最早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明清两个朝代,在我国民间有一种铜钱广为流传,它不用作购物交易,而是当做吉祥压胜品佩带,尤以老年人最为喜爱。此铜钱一面铸着千姿百态的“福”字,一面造有各色各样的“寿”字。因此,百姓俗称它为“百福百寿”钱。 当时的百姓为何喜欢此类“福寿”铜钱,除众所周知的“人类希冀、追求生活幸福长寿”的因素外,这其中有一则“一字千金,一字之师”的故事,至今鲜为人知,讲来更为有趣。 相传,明朝大书画家文徵明(1470一1559),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壁,别号衡山。幼年不慧,稍长,颖异挺拔。学文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后来,因他的书法名气很大,每逢岁末新春,请他书写“福”字的人纷纷踏入其门,络绎不绝,  相似文献   

9.
释“寿”──—兼论中国先秦时期尊老敬老习俗江玉祥“长寿”在中国人传统的幸福观中居首位,《尚书·洪范》有“五福”之说,“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唐朝孔颖达疏曰:“五福者,谓人蒙福有五事也。一曰寿,年得长也;二曰富,家丰财货也...  相似文献   

10.
<正>关于东汉尚书的职权,笼统地讲,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说谁都知道,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尚书见任,重于三公”。不过,倘若仔细考察,也很容易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这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二:一是如何从众说纷纭的有关史料中理出一个明晰而又符合实际的头绪来。换言之,也就是确定东汉尚书职权的具体内容与范围。再是如何估价这些职权。其中既包括对尚书职权性质的认识,也包含对尚书本身地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作为魏晋时期的著名皇家园林,华林园(本名芳林园)在将近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作用。西晋晋武帝的华林园聚会已成为文坛佳会,但华林园的本来面目还没被世人所详知。本文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补不足。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与人们生存密切相关的活动和领域,园林设计不仅要注重物质形态,还要关注作为主体的形态要素之间的差异。本文从形式与形态的关系入手,对园林设计进行分析,认为影响园林艺术的主要因素为气候环境、地域文化和历史条件等。在对设计形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苏州留园与日本龙安寺形态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钱贡的《环翠堂园景图》表现明代戏曲家汪廷讷的园林生活,为明代官员乡间生活提供了图像资料,非常珍贵。此图既反映了吴派高士园林图与商业文化结盟走向名士风流的文化取向,又与董其昌、陈继儒捍卫山林高士独立人格的草堂精神有别,是明末官员家园意识的另一维度。  相似文献   

14.
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朝沿袭前代旧制,将礼部作为外事主管机构,而且在华夏中心意识的支配下,外交事务等同于朝贡事务。清初,外事管理分隶礼部主客司、会同馆和翰林院所属四译馆。这一管理体制至乾隆年间发生两个变化:一是将会同馆、四译馆合并,隶属礼部;二是主客司的一部分职权转归内务府。除此之外,从中央到地方,皆有官衙参与外事管理。直至近世,随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成立和朝贡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古代传统的外事管理体制才发生根本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六朝《异物志》之存佚的文献基础上,对《异物志》与六朝文学之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认为《异物志》的出现为六朝文学特别是咏物赋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拓宽了畛域;而六朝文学之影响于《异物志》的写作,则主要表现在使《异物志》的文学性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6.
戴维·洛奇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英国小说家兼文学批评家,《大英博物馆在倒塌》是他的早期小说作品。这部小说讲述了天主教徒、学者亚当·爱坡比一天之内的奇遇和奇思妙想,表现了严格遵循教规的天主教徒婚姻生活中的种种荒诞、学者学术生活的无奈与尴尬,凸显了人的情欲和道德、自由意志与权威之间永恒的冲突。小说情节与《圣经》中伊甸园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伊甸园的故事不仅是讲人的堕落,还有语言的退化。从伊甸园原型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宗教及文学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的女性评点是《牡丹亭》研究中的一大亮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牡丹亭》的女性评点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解析.文章从吴吴山三妇本的研究、《才子牡丹亭》的研究、《牡丹亭》女性评点的整体关照等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牡丹亭》女性评点成果进行了爬梳整理,希望对《牡丹亭》的传播史、评点史及女性文学史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8.
海山仙馆是清代岭南名园,它是中国古典造园理念的优秀实践,其造园艺术手法融合了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的特点。文章试运用古典造园大师计成的理论对海山仙馆的实用性建筑、观赏性建筑、连接景点与贯穿交通等三种建筑类型进行分析,以揭示海山仙馆造园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李朝时期,朝鲜使臣频繁出使明朝,由于其另一身份为精通汉学的文人,因此与同样深受中国影响的域外文人进行了文学交流:李安讷同孔闻謤的诗歌酬唱,体现了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金尚宪与吴大斌的惺惺相惜,体现了文人间的友好情谊;李醉光与安南使者冯克宽、琉球使者蔡坚的文学往来,体现了朝鲜文学在安南等国的影响.朝鲜使臣在出使明朝的过程中,以文学为裁体,同域外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上聚源农业观光园药用植物园及其周围环境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园林艺术,阐述了药用植物园的规划宗旨和原则。并根据其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一环五带"的规划结构,由此将药用植物园划分为8个景区。同时深入探讨各个景区的规划选址、景观设计和种植规划,突出药用植物园集文化、科研、旅游、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