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红字》是其中之一。这部作品突出了他本人独特的思想和对人性的理解。《红字》通过海丝特的人生之梦、丁梅斯代尔的救赎之梦和齐灵渥斯的罪恶之梦,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性丑恶的同时,对善良的主人公寄予了极大的同情,肯定了人性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2.
菲利普·罗斯在2000年出版的小说《人性的污秽》,全方位展示了作者对于人性更加多面化的思考.罗斯通过对几位主人公艰难生活在自己所建构的复杂身份中的描述,探讨现代人生活的困惑,让读者意识到正是这个到处充斥着污秽的社会影响了人,人性的污秽正是社会的污秽.这部小说生动地展示了美国民众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作品基本上围绕着人终究是臣服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展开的,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的命运这一主题进行思考,其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对人性真相的揭示与还原.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所揭示的人性真相是人跳不出饮食男女的圈子,摆脱不了情欲的支配,由于情欲的盲目性而必须忍受永恒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中西方小说家在其作品中渗透着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和对女性的关注。从人性观和女性观出发,剖析劳伦斯和张爱玲的作品中人性观和女性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霍桑是美国19 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也是一位思想复杂而深刻的作家。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其小说可以看出:他始终如一地把对人性阴暗面的批判以及对伦理道德困境的审视与思考贯彻于自己创作的始终;其作品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人心之恶的揭示与对道德嬗变过程的书写,呈现出道德自律对人自身、他人命运以及社会的影响的重要性,他希望从人内在的力量出发去寻求一种有效的罪恶救赎方式以及一种解决人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的途径;其小说既富有现实批判精神,又兼具寻求社会和谐的审美特质,因而焕发出迷人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中西方小说家在其作品中渗透着对人的本质的思考和对女性的关注.从人性观和女性观出发,剖析劳伦斯和张爱玲的作品中人性观和女性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康拉德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始终关注人的生存,人性的栖居,在作品中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维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在他的丛林题材小说中尤其有全面深刻的体现。随着思考的深入,康拉德对人性有不断深入的理解,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悲剧人性观和“积极悲观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被遮蔽的"文革"叙事--从《玫瑰门》评论小史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玫瑰门>是铁凝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部以"文革"为背景的重要作品,但从<玫瑰门>的评论小史可以看到,80年代后半期以来,评论界对"文革"主题的忽略与遮蔽是普遍的.其中对抽象人性的偏爱,导致评论界对铁凝等一些小说家揭开"文革"政治对人性阴暗面的催生和放大,与人性固有之丑陋的合谋真相这一努力,大多视而不见.这一情形与8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当代文学观密不可分,也与"瞻前"而非"顾后"的社会文化心理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金瓶梅》对于人和人性的描写和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写了人性的压抑、人性的觉醒、人性的扭曲,写出了人的兽性与理性的矛盾与统一。这也是《金瓶梅》在艺术上能塑造出一批真人、活人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爱尔兰民族背景和天主教信仰无论是对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性格 ,还是对他的作品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暴露了人类灵魂的阴暗面 ,抨击了当时清教主义对人性的禁锢及一些美国人为物质利益而出卖灵魂的实利主义倾向。然而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 ,作者在放弃了天主教信仰后 ,经过对归属和生存意义的痛苦艰难探索 ,又无可奈何地回到了天主教所信奉的“罪行—忏悔—赎罪—拯救”这一老路上来。  相似文献   

11.
《浅滩》是澳大利亚作家蒂姆·温顿的迈尔斯·富兰克林奖获奖小说。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多局限于其生态主题思想,而对其揭示出的人性阴暗面的主题鲜有涉及。本文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善良、积极向上”的理论, 以文本解读的方式剖析小说中暴露出的人性的自私、贪婪、冷漠、盲从和无知等五种“搁浅”现象,而要解决这五种人性“搁浅”的问题,唯一有效的途径是解决生存问题,以真诚和信任为基础建立一种和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人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著名的文体学家,波特在创作中尝试各种写作技巧。她巧妙地将隐喻思维融入文本创作,无论作品的标题、主题意义还是文体模式中都体现了波特的隐喻性思维。波特将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和语篇策略来构件文本,从而使她的作品内涵深刻,文体特征出色。  相似文献   

13.
日本文学新思潮派的代表人物——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早期作品多为历史题材,情节离奇新颖、构思奇特,常以语言精炼、冷峻讽刺的文笔和出奇制胜、简洁幽默的语言揭露人性的丑陋、利己主义的罪恶以及社会的丑恶现象。试图以《罗生门》的人物场景、社会历史为背景,探讨人的无奈与绝望、无可回避的生死抉择,剖析芥川龙之介对生命本身的哲理性思考和对人性的高度审视。从而窥视当时的社会缩影、赏析小说内容的深度、表现技巧、描写风格和借古讽今的高度艺术性。  相似文献   

14.
《基督山伯爵》复仇主题惩恶扬善,大快人心,基督山伯爵唐代斯的复仇过程同时揭开了人性和社会的阴暗面,他的个人复仇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的复仇,这使其复仇主题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价值。基督山伯爵最终在复仇中选择的宽恕,这也是对自身人性的救恕,贯穿全篇的人道主义思想让读者体会到了人性的温情。  相似文献   

15.
芥川龙之介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动物形象,这些动物形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思想性,而且也是他探讨人性、揭露丑恶、赞美良善的有力武器。文章在分析其作品中动物形象的基础上,探寻这些动物形象的特点及芥川对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忠义"二字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涵。《三国演义》中流芳百世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弘扬的正是这种精神,而2007年的跨年贺岁片《投名状》同样讲述了一个"三人结义"的故事,却折射出"忠义观"的脆弱性与虚伪性。类似的国产大片在对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进行反思或批判的同时,一味地暴露人性的阴暗面,并未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或思路,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做出贡献,这样的类似作品对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是没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7.
霍桑的小说大多主要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着重探讨社会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作者通过其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清教社会的宗教伦理观,抨击了清教社会伦理观对性爱、婚姻的严厉惩罚。霍桑的作品中包含了许多伦理因素。本文以《红字》为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通过对小说中悲剧人物的伦理身份及复杂的伦理关系的分析,解读霍桑小说中人物悲剧的成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霍桑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是发生在清教社会伦理背景下,悲剧人物改变各自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伦理身份,违背了清教社会宗教伦理道德标准是悲剧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榆树下的欲望》是美国戏剧大师尤金·奥尼尔的一部优秀作品,它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美国淘金热潮驱动下人们各种欲望交织、挣扎生存的图画。在奥尼尔看来,人的欲望主要表现在人性中的物欲与情欲,如果性欲只是情欲的最初级的表现方式,爱情就是情欲的最高级的表现方式,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往往会遭遇情感的毁灭,从而引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分析人性欲望产生的社会原因,探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物欲和情欲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德国天才作家聚斯金德的成名作《香水》讲述了气味怪杰格雷诺耶谋杀26位妙龄少女,以她们的体香制成旷世奇香的故事。通过探讨"气味"的丰富内涵,以主人公人性缺失———人性追逐———人性自省为线索,剖析作者在作品中隐含的对人性、欲望等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20.
《小说选刊》作为新时期权威性的刊物一直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在小说的推介上始终对体现现实主义的深化、发展和创新的作品不遗余力。这些作品在题材、创作手法、审美上走向多样化,远离宏大主题,注重对社会生活以及人性的各种状态的思考,并追求审美的深层底蕴和精神的层次感,具有一种历史批判精神,表现出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深沉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