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事件是偶然的,当且仅当它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基于亚里士多德这种强偶然性的概念,一个分析偶然命题的非标准的有限公理化的模态逻辑系统LA被给出;通过使用可能世界语义学和亨金方法,LA被证明在任意克里普克框架上是可靠且完全的.LA的基础上扩张得到其他系统.偶然逻辑系统能够处理一类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不可错的.真理可分为科学真理和逻辑真理,前者是有关思维具体内容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理,后者是有关思维形式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真理,亦即正确思维形式的真理.由演绎逻辑系统所揭示的各种有效式(恒真式)也即是逻辑真理.逻辑真理乃是客观事物某些最一般的性质和关系的正确反映.逻辑真理是不可错的.逻辑定理和逻辑真理不可混同,只有那些确实是恒真式的逻辑定理(它们是逻辑定理中的大多数)才是逻辑真理,并非是恒真式的所谓"逻辑怪论"的逻辑定理就不是逻辑真理.逻辑真理是不可错的,逻辑定理是可错的.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哲学史上,莱布尼茨对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作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有两种真理:一种是推理的真理,另一种是事实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的反面是不可能的;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的反面是可能的。休谟、卡尔纳普、罗素、维特根斯坦都继承了莱布尼茨的思想路线,坚持在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作出严格的区分,并试图在两者的对比中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文章通过对逻辑和西方哲学史上逻辑真理研究的回顾,指出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并非泾渭分明、不可逾越,二者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二者是一致的。而且,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一样,都是相对的、有局限性的。  相似文献   

4.
定律性的全称陈述(定律陈述)是科学理论的标志性特征,它们处于理论体系的首要地位,即处于解释自然现象的逻辑前提的地位。本文分析了定律陈述的形式特征,提出定律全称句既不同于“逻辑为真全称句”(逻辑全称句),也不同于“偶然为真全称句”(偶然全称句)。前者是重言式的,后者是经验有限的。而规律全称句的谓词域是无限的,即规律性陈述应该是经验上无限的偶然为真。  相似文献   

5.
P1是一个基本的弗完全逻辑系统,其重要特征是排中律在一般意义上无效,并且有些会导致矛盾扩散的逻辑原则在其中失效,从而使得弗完全逻辑具有可以容纳矛盾冲突,但不会导致整个系统无意义的逻辑特性。在系统P1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的逻辑扩充可以建立一系列弗完全模态逻辑系统,即P1K, P1D, P1T, P14, P1G,并可证明它们的可靠性和完全性。这些具有弗完全性质的模态逻辑系统,都具有容忍“真矛盾”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真理的本质、结构与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之惑的澄清,在于“真”与“理”的辩明,在于对其结构与运动形态的深入分析。真理之真有自在之真与关系之真的区别,就关系之真而言也有符合、清晰、实用等等之别。真理在狭义上是指符合于事实本相的一种概念逻辑体系,即真的理性化认识;但在广义上,真理则泛指符合事实的一切认识与陈述。真理的结构是(SR)O,意即忽略主体与关系影响、彰显客体作用的认识。真理作为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运动,其“符合”包括形象符合、符号符合与行动符合三类。行动符合是一切符合的基础,也是证明是否符合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卢卡锡维茨?_3系统中的排中律与(不)矛盾律都不成立,对此有许多不同解释。按照STRF理论的简化、等值与增力的“三合一”极致原则,在完全接受?_3句法和维持其已有语义的前提下,更深层次上“第三真值”这个逻辑常量其实是一个严格等价隐变量,也即“1/2”真其实是“真与并非真”的一种组合,但同一组合有不同排列,甚至同一个真值度存在不同的真值分布。显然由此可计算出?_3中的排中律与(不)矛盾律仍然都是定理,?_3当然是完全的,不过就是没被彻底认识的经典命题逻辑系统CP。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先天真理一定是必然真理,后天真理一定是偶然真理,S.克里普克对此提出了挑战。他主张所有的名称的同一性陈述都是必然的,虽然它们常常只能凭经验才能被认识。对此我们可以给出如下解释:名称的同一性陈述并非关于世界是怎样的,它们的真假仅由我们的语言决定。但我们的语言并非与实际世界完全脱离,而是在实际世界中通过我们的活动建立的。这就是后天必然真理之所以可能。  相似文献   

9.
真理符合论的构建是否需要事实概念在国内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议。通过对事实概念的本质、事实的个体化问题及否定事实问题进行探讨后,可以发现承认事实概念对于真理符合论的构建来讲是必要的:事实概念能有效保障符合关系双方的相关性,即便是那些没有明确提及事实概念的符合论,在本体论上仍承认了事实作为实体存在的所有先决条件;事实的个体化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事实之所以连成一片源于世界本身的形态,而非该概念本身的缺陷;“否定事实”问题的实质是“真值承担者在生成上的主观意向性”与“使真者的客观限定性”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此非事实概念之“原罪”;事实是对世界的提取而非构建,因而完全可以为“真”提供客观性保障。  相似文献   

10.
真理概念是哲学核心范畴之一,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学派众说纷纭,主要存在着真理符合论,真理融贯论,实用主义真理论以及真理冗余论等。在逻辑哲学对于逻辑真理是否反映客观现实的讨论中,把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分裂开来的观点曾成为主流观点。塔尔斯基在语义学上给真理重新下了定义,认为真理的定义要满足两个条件:在实质上是适当的,在形式上是正确的。他的观点被认为是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论。波普尔支持塔尔斯基的真理概念,并在这里为自己的真理观和实在论找到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由于仅以一阶逻辑无法刻画出人类推理过程中的非单调性,因而逻辑学家尝试建立新的逻辑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系统被称为非单调逻辑.它们传统上一般采用的是优先蕴含或者一致性和不可证明性方法;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越来越多的逻辑学家开始尝试基于一种新的方法实现推理的非单调性,称为论辩理论.为此,探讨论辩系统以及其后基于论辩系统而提出的论辩框架是如何刻画非单调推理的,并分析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我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一篇短文,题目叫《逻辑推不出真理》.李继宗先生在同年同一刊物第二期上发表一篇文章,同我商榷,题目叫《逻辑能推出新东西》.我说逻辑推不出真理,李说逻辑能推出新东西,但新东西不一定是真理.依这点看,我们两人的意见似乎完全相同,逻辑推不出真理.但仔细一看,又完全不同:我是坚持就"逻辑推论"评价逻辑推论的,李则完全抛弃逻辑推论,评价所谓"推论"!李文共分九段,没有一段是不成问题的,我且依他的九段原文,逐段商榷如次:  相似文献   

13.
莱布尼茨从本质形而上学出发探讨的正义,是知识形态的正义,即名词意义上的正义,类似于必然真理的正义.建立于矛盾原则之上的,这种“知”或“知道”意义上的正义,对应于主体的“能够”和“可能性”,关键在于主体的内在认知能力.从存在形而上学出发探讨的正义,是存在和行动样态的正义,即形容词和副词意义上的正义,是偶然真理或事实真理的...  相似文献   

14.
“秘密”是知识与信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信息网络隐私与安全所讨论的重要对象。文章从知识逻辑与信念逻辑两个方面分析了“秘密”的逻辑语义,并给出了其归约公理以及基于知识逻辑与信念逻辑的完全的公理化系统。然后从知识逻辑与信念逻辑两个方面剖析“纯秘密逻辑系统”的公理与规则,发现它们都是一个非正规模态逻辑系统ECKT4的扩张,这两个“纯秘密逻辑系统”只在讨论不同主体间的互动推理时存在差异,只是这两个系统的完全性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真”“假”是形式逻辑中的两个最重要概念,但它们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却有着不尽相同的涵义:表示客观经验意义上的真与假;表示逻辑方阵对应关系的真与假;表示复合判断和演绎推理逻辑值的真与假;表示符号学意义上的真与假。分析和确定形式逻辑中“真”与“假”的涵义,对提高形式逻辑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两大类逻辑系统:实在论逻辑系统和反实在论的逻辑系统,发现Henkin的方法能够给出这些系统的完全性证明.用这种方法可以构造出包含所有系统逻辑真理的集合,而这个集合就是逻辑真理的范围.所以完全性是一个划分逻辑真理和非逻辑真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自然语言的“真”“假”在普通逻辑中是各具有几个不同涵义的重要概念,本文运用语言学与逻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去阐释它们在不同的使用场合所具有的逻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指出,符合真理论在20世纪经历了以下变化:B·A·W·罗素和L·维特根斯坦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符合论;J·L·奥斯汀提出了约定主义符合论;A·塔尔斯基运用语义论对符合论作出了精致解释;辩证唯物主义对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的接受和改造。本文认为,定义真理必须把握三点: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第二,真理是从整体上反映客观对象的理论体系。第三,真理概念不仅应当包含“与事实相符性”,还应包含“无矛盾性”和“功效性”  相似文献   

19.
“真”是逻辑学的一核心概念,但其界说争议颇多。本文据“真”的指称对象不同把“真”分为三类:命题真,命题形式真,重言真,然后据它们各自“何以为真”分别用递归等方法予以界说,使逻辑中的真能用能行的方式加以判定。  相似文献   

20.
弗雷格认为逻辑是一门科学。逻辑原理不是模式的,而是被充分解释的真正真理。这标志着弗雷格的逻辑概念与当代流行的概念有重大的差异,也与他最重要的先驱康德和最重要的继承者维特根斯坦的概念有重大的不同。二者均不认为逻辑构成一门知识体系。逻辑只是辅助于科学而不是科学本身。维特根斯坦认为逻辑的"真"是空洞的,康德则认为逻辑只是一种形式的限制,符合逻辑只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要条件。弗雷格还认为逻辑形式化处理的目的并不是满足一种元逻辑研究的需要,而在20世纪这被看作是逻辑形式化的主要的目之一。弗雷格认为形式化的目的在于推理的严格性,"概念文字"是一个工具而不是逻辑研究的对象。逻辑是普遍的,任何论题,任何话语都归属于逻辑以及它所提供的思想的普遍框架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