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有宋一代,后妃参与政治的现象颇为普遍,特别是她们在帝位传承中发挥的作用。宋代后妃参与帝位传承的情况有三:即新君年少幼孤、帝统不正或非法继位。后妃介入帝位传承的现象在宋代虽十分显著,但却由主动转向被动,其作用也已偏于象征性了。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蒙元前期后妃的几种主要婚姻缔结途径,指出其在这一时期不同于汉族政权后妃的原始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以及她们在婚姻中依附于男性的实质地位,与汉族政权后妃无异,从这一侧面考察蒙元前期的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3.
明朝后妃与国家礼制关系密切.后妃身份藉由礼仪制度而得以确立.后妃与皇帝之间的复杂感情又会影响到礼仪制度的兴革,如明代历史上出现的洪武丧服改制、宣德贵妃授宝、弘治别庙奉慈、嘉靖皇后丧礼减杀.此外,后妃生育等问题也会引起国家礼制的兴革.明代后妃与国家礼制的关系,是传统社会"家天下"的必然结果,也体现"礼缘情"、"时为大"的礼学传统.  相似文献   

4.
母权与帝制中国的后妃政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帝制中国的文化观念和制度安排中,既有从制度上强调男权中心、排斥否定女权的一面,又因"孝道"观念、君主制度的基本缺陷等因素而存在着肯定母权、依赖母权的一面,由此形成一方面谴责防范后妃干政、一方面后妃干政又层出迭见的局面。在某种意义上,后妃作为一种"幕后替补力量"至少使皇权得以象征性地维持,使专制国家得以继续运转。不过,后妃干政的合法性资源主要来自传统意识形态的"孝道"层面,其制度层面上的合法性资源毕竟不足,所谓"女祸"其实是在统治集团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透过上述制度设计缺陷和话语系统的矛盾,也不难进一步看到传统政治思维和政治智慧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5.
陈金花 《南都学坛》2009,29(2):8-11
西汉后妃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女性群体。在后宫争宠争权的残酷角逐中,失败的后妃往往是被废、被杀或自杀;有些后妃虽然一时成功,但是随着政权的变更,同样是下场凄凉;还有一些后妃则完全成为政治牺牲品。作为帝王的妻妾,那些无宠和失宠的后妃在情爱方面都有太多的缺憾和痛苦,有些后妃即便是地位尊崇,大权在握,可是她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有难以愈合的创伤。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后妃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中国二千年的后妃制,有一股弥久不去的血腥气扑面而来,她们或暂得圣宠却终遭遗弃,或倍受冷落,甚至惨遭杀戮。虽然仍有几个幸运者,但总的说来,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幸福总难与后妃结缘。  相似文献   

7.
在帝制中国的文化观念和制度安排中,既有从制度上强调男权中心、排斥否定女权的一面,又因“孝道”观念、君主制度的基本缺陷等因素而存在着肯定母权、依赖母权的一面,由此形成一方面谴责防洪后妃干政、一方面后妃干政又层出迭见的局面。在某种意义上,后妃作为一种“幕后替补力量”至少使皇权得以象征性地维持,使专制国家得以继续运转。不过,反妃干政的合法性资源主要来自传统意识形态的“孝道”层面,其制度层面上的合法性资源毕竟不足,所谓“女祸”其实是在统治集团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透过上述制度设计缺陷和话语系统的矛盾,也不难进一步看到传统政治思维和政治智慧的严重缺失。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帝王后妃制度渊源于我国远古传说的五帝时代,它是以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为基础的,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至周代才定型下来.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帝王后妃制度的渊源、基础及确立进行梳理,以使读者对这个与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相始终的国家帝王婚姻制度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  相似文献   

9.
唐朝处于民族大融合时期,受胡俗影响颇深,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儒家传统思想和女性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力大大减弱。因而唐朝对后妃干政防范不严,唐朝后妃参与政治的愿望较为强烈,方式更为直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必然使不少唐代后妃为此付出被废与被杀的代价。唐朝后妃被废与被杀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年老色衰,也不在于无子嗣,而在于参与政治斗争的胜负。身处深宫的后妃们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政治斗争,成者安享荣华富贵,败者或身居冷宫,或削发为尼,甚至失去身家性命。也有后妃未参与政治活动却无辜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0.
汉代后妃形貌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代后妃是汉代美人的代表,因为后妃的选择是非常严格和讲究的,要求"合法相",也就是符合所谓的大富大贵之相。何谓当时所理解的"合法相"呢?这在记录汉代后妃形貌的只言片语中有所提及,其基本特征是身材颀长适中、身形丰满圆润、隆准、广颡、修耳、丰颊、肌理腻洁、蛾眉、凤眼、朱唇、皓齿、天足、美发、手如柔荑,带给我们非常健康的、大气的、干净的、和谐的美丽。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词曲类》对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有很多的评判。四库馆臣首先肯定其在考据、流播诸方面的功绩,但更多的是指摘,比如指责其不重底本、校勘草率等。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毛词刻本确有不足——其实校书如扫秋叶,旋扫旋生,毛晋如此大规模的刊刻词本,怎能保证没有一些疏漏?二是,清人对前朝文献本能地带有主观拒斥的态度,有时甚至不免吹毛求疵。这除了政治的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两种学术传统——汉学与宋学的冲突,这种现象的产生实际不过是学术史上的“破立”之例罢了。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开汉学与宋学同为研经之学,却在清代出现“汉宋之争”的原因,对其进行了政治与学术2个方面的研究。分析认为:理学具有治世功能,而汉学具有守平功能,因此统治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两者有所偏重,遂出现了“汉宋之争”;“汉宋之争”的内容虽然主要是两者不同的研究方法以及不同的研究结果,但是汉学鼎盛是其“实证”方法之有效结果,随后又从“实”至“虚”,“汉宋之争”最终以理学的复兴为表象,直至汉宋合流,体现了晚清经学致用的学术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3.
赵宋立国奉行“与士大夫治天下”的政策,士大夫是宋朝统治的基础,其风气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机构的效能,政治的清明以及宋王朝的兴衰成败。因此士风研究是宋代政治史与文化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宋初三朝是宋代各项政策体例的草创期,对于有宋以来的士风建设,士人精神格局影响深远。宋初士大夫阶层的整体精神风貌表现为隐逸、变节、奢靡和因循持重。  相似文献   

14.
在大和五年(831)宋申锡事件前后的大和年间的翰林学士有着不同的群体特点,而在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前后的大和年间和开成年间的翰林学士的群体特点也不尽相同.在宦官专权背景下,唐文宗朝翰林学士进行了不同的政治抉择,同时,产生了复杂的心境.唐文宗朝掌握政治权力的还是宰相和宦官,翰林学士虽为唐文宗的近侍之臣,却还是要以朝臣尤其是宰相的身份才能发挥更大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杯酒释兵权”是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杯酒释兵权”的实施,大大加强了宋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皇权制度,造成了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中国再次形成大一统王朝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军事保障,也为宋代文化科学事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但同时也产生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国家财政开支增加,行政缺乏效率,军队缺乏战斗力,为以后的政治改革添加了阻力,最终使宋王朝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不列<春秋>于学官"是中国学术史上曾引起很大争议的一桩公案.本文认为,王安石从学官中废除<春秋>,是与其变法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其目的是为变法改革服务,在意识形态领域为变法铺平道路;是一个政治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传承作出的政治抉择,凸现出的是王安石坚定而明确的政治立场,而不是个人意气的学术偏见,更不能把北宋的灭亡归罪于王安石废<春秋>.  相似文献   

17.
北宋西北边区位居宋夏边防要冲,民族分布众多、成分复杂。为了加强对西北缘边的统治,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西北边区诸族的民族法律法规,但其处罚原则与内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本文试从处刑原则与刑罚实施、法律政策与民族政策相参为用等四个方面,探讨北宋西北边区民族法律法规中的罚则制度及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两宋的词科考试作为科举考试之一种,其制度的设立对两宋骈文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南宋文人由词科入等而入西掖、北门,进而执掌内外之制的现象颇为常见,朝廷诰命、典章巨制的写作从初习词科的模拟之作成为视草代言之体,由此也生发出一些较北宋而言更为复杂的文体观念。词科与制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应试词科衍生出一批进卷、行卷行为,并出现了大量的类书,促进了四六文的兴盛,影响了馆阁的制书写作;对典故的谙习、制度的熟稔与制文体式的遵循是应试词科的基本要求,词科者入等者在馆职写作中也承续了词科文体。词科与制文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宁宗嘉定以后,轻视宏词科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两制之文的衰落。词科的发展也引起时人对"词科习气"的批评,而所谓的"词科习气",与南宋骈文对北宋骈文的变异有关。另外,由词科入等或曾应举过词科的士人中,有不少人也有着兼学理学的倾向,他们也试图在朝廷的公文写作中复返汉代遗风。  相似文献   

19.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颇为复杂的时期,为此宋王朝立有严厉的书禁法以防国家军政信息被泄露。宋代书禁法以皇帝的诏敕为法律形式,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历两宋逐渐走向完备。然而,宋代书禁法的实效却不甚理想,触犯书禁法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当时文化、经济、民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女论语》是唐代现存的两部女教书之一。两《唐书》的《后妃列传》中都载有其作者宋氏姐妹的传记,这也是两《唐书》中仅见的不以后妃身份而被载入《后妃列传》的特例。该文对这部女教书作者及宋氏姐妹之生卒、籍贯、家世、学养,略加考述求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