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代后妃、外戚预政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后妃、外戚预政的特点杨光华后妃、外戚预政擅权的现象在中国古代不少朝代中都出现过,有时还相当突出。宋代也有后妃、外戚预政,但同前代相比却有鲜明的特点。分析其特点和形成特点的根源,不仅有助于认识宋朝的政治统治状况,而且有助于了解古代后妃、外戚参政的演...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一个重法制的朝代,"祖宗之法"贯穿整个宋代。由于后妃身份的特殊,她们须遵循的规制比较多。宋代约束后妃的规制主要有严密的宫廷制度、权力行使适度的垂帘听政制度、后妃政治的监督机制及封建伦理规范等。宋代后妃循规蹈矩的特点,造就了她们在政治上"守成而治",在生活上恪守妇德。  相似文献   

3.
蒙元时期宴礼错综复杂,元朝建立后虽采择宋金遗制、参酌国俗制定了一套宴仪,但蒙古人饮宴仍多按旧俗。宴礼较前代颇具特色,其中后妃多参与并主办多种宫廷宴会,考察后妃在宴会中的礼仪,对我们了解蒙元后妃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有一定的价值,且能再现蒙元宴礼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唐朝处于民族大融合时期,受胡俗影响颇深,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儒家传统思想和女性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力大大减弱。因而唐朝对后妃干政防范不严,唐朝后妃参与政治的愿望较为强烈,方式更为直接。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必然使不少唐代后妃为此付出被废与被杀的代价。唐朝后妃被废与被杀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年老色衰,也不在于无子嗣,而在于参与政治斗争的胜负。身处深宫的后妃们为了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主动或被动地卷入了政治斗争,成者安享荣华富贵,败者或身居冷宫,或削发为尼,甚至失去身家性命。也有后妃未参与政治活动却无辜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5.
三国妇女的参政情况各有不同。其中曹魏严禁妇人与政,蜀汉后妃不能参与朝政。孙吴后妃与公主积极参与政治及国家事务的管理,而公主干政也加剧了政局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陈金花 《南都学坛》2009,29(2):8-11
西汉后妃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女性群体。在后宫争宠争权的残酷角逐中,失败的后妃往往是被废、被杀或自杀;有些后妃虽然一时成功,但是随着政权的变更,同样是下场凄凉;还有一些后妃则完全成为政治牺牲品。作为帝王的妻妾,那些无宠和失宠的后妃在情爱方面都有太多的缺憾和痛苦,有些后妃即便是地位尊崇,大权在握,可是她们的内心深处仍然有难以愈合的创伤。  相似文献   

7.
<毛诗序>对<周南·螽斯>诗教义所作的阐说,在经学时代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后世经师有反序派、尊序派,对<诗序>的理解并不一致,讨论主要围绕"后妃不妒"和"子孙众多"两个关键词展开,汉郑玄、唐孔颖达等笺疏<诗序>,认为<螽斯>讲"后妃不妒,若螽斯不妒";宋代"反序派"欧阳修、朱熹等认为<螽斯>讲"后妃不妒,非螽斯不妒";南朱"尊序派"范处义、张纲等认为<螽斯>讲"由螽斯不妒,而后妃不妒";又有经师认为<螽斯>讲"非螽斯不妒,非后妃不妒";今文<韩诗>则认为<螽斯>表现的不仅在于子孙之"多",更在于其"贤",所谓"母教圣善,不止不妒而子多".以上诸家,都未从根本上颠覆<毛诗序>之说."借问中宫谁作范,千秋宜把后妃师",<螽斯>后世诗教之用多与宫闱相关,且关乎皇室安宁、子孙昌大之"国家大事",背后蕴藏着深刻的政治意义."现代诗学"反对<毛诗序>,提倡在"就诗论诗"原则指导下解诗,固然凸显了其文学价值,然实未得<诗>之本相,与"古典诗学"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8.
花馔文化是古代花卉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融合。宋代花馔文化是宋人科学利用花卉、追求精致生活的表现,折射着时代特征和宋人的精神面貌。介绍了宋代花卉的食用文化和饮用文化,并对其繁荣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宋代花馔文化的繁荣有其深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有助于今人传承古代文化,对科学利用花卉为人类服务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代士人具有圆融通脱的心态,并使宋代文学在唐代文学之后,另开一方天地。这种心态的成因大致有二:文人心理的历史传承与增变;禅佛思想的摄入。  相似文献   

10.
两宋时期,翰林学士对礼乐文化多有贡献.雅乐方面,他们撰写、审定郊庙、明堂乐章,对乐律也多有发明.就祭典而言,他们充任郊祀礼仪使职,参与封禅大典,又详定配享之制与郊祀仪注.至于帝王后妃丧葬之礼,翰林学士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担任礼仪使职,撰写谥议、谥号以及葬礼所用之乐章、挽词、导引歌词、哀册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靖康元年正月初三,刚禅位于宋钦宗十天的太上皇宋徽宗,在得知金军即将渡过黄河时,匆忙逃离开封,一路奔逃到了镇江,史称太上皇东巡。东巡期间,宋徽宗违背自己在禅位时“除教门事外,余并不管”的承诺,揽权乱政,一度使宋朝出现了开封和镇江两个权力中心。在第一次围攻开封的金军撤离后,经过宋钦宗不断派人迎奉,直到四月初六宋徽宗才勉强回銮开封。对于宋徽宗东巡镇江这一牵动北宋末年政局的重大政治事件,元朝人编纂的《宋史·徽宗本纪》却只是一笔带过。《宋史》对宋徽宗评价很差,其之所以遮蔽了宋徽宗东巡的历史,是因为《宋史》源自南宋所修的国史,而在宋高宗干预下的南宋国史刻意遮蔽了有损宋徽宗形象的真实历史。但宋朝当事人的笔记野史中保存了大量的相关记载,则为我们廓清官修正史在宋徽宗东巡事件上制造的迷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词人刘德秀,《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刘氏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兹辑补其未备者若干事:德秀自号退轩。曾任桂阳军学教授。孝宗淳熙十年,已知长沙县。十二年,已知湘潭县。约十五年至光宗绍熙元年,四川制置安抚使司参议官。三年八月,已知重庆府。此后,曾任大理寺主簿。五年七八月间,已任大理寺司直。五年八月至宁宗庆元元年四月,监察御史。元年四月至二年正月,行右正言。七月起,兼侍讲。至迟此年十月,阶官已至朝奉大夫。二年正月,除右谏议大夫。至迟此年十二月前,仍兼侍讲。三年二月,犹在右谏议大夫任。至迟此年七月,已官兵部尚书,仍兼侍讲。至迟此年八月,已官殿中少监、兵部尚书。四年四月,兵部尚书、兼实录院修撰。九月,吏部尚书,仍兼实录院修撰。五年七月,出知婺州,贴职已至宝文阁学士。六年,犹在婺州任。此后至嘉泰二年十一月前,龙图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此后至开禧元年四月,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四月至九月,太中大夫、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爵郡公。以病乞去,九月,除资政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相似文献   

13.
论张邦昌“伪楚”政权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两宋之交的张邦昌“伪楚”政权的考察,认为金人扶植张邦昌建立傀儡政权绝非偶然;张邦昌的登位确系金人胁迫.对这一事件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12世纪初期的南宋政局及宋金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相似文献   

15.
赵匡胤的“宋”国号 ,本来源于其篡周前亲领的节度州“宋州” ;然而由于种种的机缘巧合 ,即在赵宋当代 ,文人们对于宋国号的诠释 ,也已越来越复杂与神秘。此复杂与神秘的诠释 ,又进而广泛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的政治与文  相似文献   

16.
宋代外交以失败而著称,一个重要原因是北宋末年与南宋时期投降主义思想的"高涨"。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最具代表性。他主张"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对敌人以诚相待;求和,要"屈己",要坚定不移,要不惜一切代价。其投降主义思想来源,主要是在强敌面前,完全丧失了奋争精神;极端的利己思想,以"忠君"迎合高宗的投降思想,为巩固个人地位,不惜放弃国家利益;以"保全东南"为幌子,实为苟且存活。秦桧的投降主义思想对南宋后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宋初名将郭进事迹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进是宋初守卫北疆的名将 ,以善于用兵 ,从严治军而享誉一时。宋太祖时 ,郭进长期镇守西山一带 ,有力地抗击了北汉、契丹军队的进攻 ,确保了防区的安全 ,因此得到宋太祖的高度评价。宋太宗即位后 ,由于对统军将帅采取了极端猜忌、压制的态度 ,郭进虽仍在守边及北伐战场上屡立战功 ,但最终却被逼自杀。其生平功业及最后结局 ,可谓与家喻户晓的杨业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8.
宋代不仅“户绝”有遗嘱继承,而且“非户绝”也同样存在遗嘱继承。《清明集》中记载的大量关于遗嘱继承纠纷的案例,实证了宋代遗嘱继承绝非个别现象,并非局限于“户绝”,而是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现象。与前代相比,宋代遗嘱继承制度进一步得以完善和规范化,并具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其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之中,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遗嘱继承纠纷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绍兴四年是南宋朝廷初步扭转时局的一年,朝廷经历了伪齐与金人联兵南犯的大事件,最终以胜利而告终。在此前后,南宋朝臣频上奏疏,从军事、政治等方面全面分析敌我形势,为朝廷确立"先擒刘豫,则金人自定"、"和议乃权时之宜,以济艰难"的对伪齐、对金的不同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试论文璧降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胞弟文璧在宋亡后降元,后人对他褒贬不一。宋亡前,文璧是个合格的忠臣孝子。宋亡后,他为保护文氏家族,弥补文天祥忠孝不能两全的遗憾,被迫降元;对此,文天祥内心虽有矛盾和痛苦,但实际上已经予以默许。文璧降元固然是对宋朝不忠,但也不必深责。因为在元朝统一中国后,历史任务有所改变,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必再以是否忠于宋朝为标准。文璧在出任元朝地方官后,为保护南宋遗民、恢复战争创伤和安顿文氏族人尽了全力,对元初社会发展有所贡献,他仍是个值得肯定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