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重视并努力推进环境保护,在中国站起来阶段着力解决生态环境遗留问题并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富起来阶段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强起来阶段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在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中一脉相承,守正创新,形成了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着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个理论形态之间在生态文明层面具有内在逻辑性、一脉相承性,体现出直觉、反思、发展、成熟四个显著的阶段特色.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基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是世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体系对我国今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为发展中国家处理发展与生态问题提供积极借鉴,为传统文化的返本开新打开了新维度.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由传统的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变,面对这一深刻的变革,人类需要团结起来,超越工业文明时代的狭隘观念,一致行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基于本国文化传统和国情,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态文明观,这种观念不仅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同时也是世界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出面组织一个"世界生态文明高峰论坛",不仅可以表达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的独到见解,还可以明确宣示中国在保护地球生态问题上的鲜明态度,从而改善和提升中国在生态问题上的国际形象,体现中国在世界文明和发展模式转型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态纪录片是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时代产物,是全球性生态危机所引发的生态思潮在影视领域的显现,也是纪录片创作者对生态失衡、人类精神危机的积极回应。新世纪以来,生态纪录片的全球化制作和传播趋势愈发明显,三大生态纪录片生产国(英、法、美)和四大生态纪录片生产商(英国广播公司、迪士尼自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美国探索频道)都在其全球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这给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生态纪录片提供了启示。在全球化视野下比较分析中西方生态纪录片各自特性,探究先进生态纪录片生产国的发展路径和成功之道,有助于中国生态纪录片进一步明确自身艺术特征和美学特色,在守正创新中寻找适应自身文化基因和美学精神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既是一个浪潮,也是一股思潮。中国伦理应对“全球化”的文化立场,应当是坚持全球化与多样性的辩证互动。根据伦理的文化本性和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所处的特殊的文明情境,中国伦理应对“全球化”的价值理念是生态价值观,而不是普世价值观或相对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合理性根据,在于它能更有解释力地回应“全球化”的三大挑战:文明观方面的价值霸权,诸文明形态相互关系方面的文化帝国主义,对待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相对主义。生态价值观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消解价值霸权;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对话抵御文化帝国主义;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发展扬弃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人类更高的一种文明形态。哲学反思是推动生态文明的一股积极的力量。站在哲学高度反思生态文明,有利于有效定位其涵义、内容及其所遵循的规律,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从多个视角探析如何建构生态文明,将对解决人类当前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实现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永续发展产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诠释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浅析了中国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现况、问题、途径以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8.
观点举要     
由中国出面,在武汉组织一个"世界生态文明高峰论坛",不仅可以表达中国文化对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的独到见解,还可以明确宣示中国在保护地球生态问题上的鲜明态度,从而改善和提升中国在生态问题上的国际形象,体现中国在世界文明和发展模式转型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国古代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超越,批判地吸收了西方生态伦理理念,是中国实现文明发展的现实诉求,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丰硕理论成果,必将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智慧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宝贵成果,其不仅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哲学基础,也在生态文明层面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出发,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系统论证和科学回答,从根本上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和西式现代化道路,在现实的实践领域实现了二者的逻辑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科学思想指导下开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世界历史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面临的生态问题的同时,更是立足于“全人类共同利益”提出了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中国方案,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在农产品入世十年(2001-2010年)中,由于成功地运用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互补性发展格局,带来了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的可喜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整体不强等原因,中国农产品的未来发展仍面临种种问题,因而,制定相应政策目标和政策优化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各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展,林业生态工程后评价工作正逐渐得以加强。在我国,政府是林业生态建设投资的主体。监管好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保证政府资金的合理利用,发挥其最佳效益,成为政府加大投资之后急需考虑的问题。目前,在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资金的违规应用、工程设计粗糙等。因此,加强政府投资林业生态工程监管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投资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管现状及存在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后评价机制对解决监管问题的作用,并对如何尽快引入后评价机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陕西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果业是我国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之一,以苹果为主的陕西果业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比较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但在果品生产、采后处理与加工及销售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陕西果业应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充分发挥渭北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实施分区分类发展战略、标准化生产战略、产业化发展战略、外向型发展战略和科技先导战略,努力建成全国第一、世界著名的果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4.
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要素禀赋优势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量巨大,双边木质林产品贸易对国际木质林产品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在日益扩大的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中,两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及贸易争端。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森林经营制度,而中国还面临着国内资源匮乏、大量依赖原材料进口的现实问题。通过不同类别的数据对中美木质林产品进行比较,并基于要素禀赋论,探讨中美木质林产品的产业要素优势,研究结果显示:中美木质林产品的出口结构不同,双方具有一定的贸易互补性;根据总产出和劳动力参与度,中国相对美国的产出其劳动生产率较低;根据资本劳动比值,中国在产品生产中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而美国属于资本密集型生产;根据劳动者技能进行的劳动力分层数据可知,中国的劳动力结构低端化程度较高。综上所述,尽管在总额和增速上中国是世界主要木质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但木质林产品出口面临对外依赖性较高、劳动力密集、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从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角度未来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发展应以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出口集中度,加强森林经营,丰富林业资源为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国际生态话语系统视角,把能源白皮书视为重要的能源生态话语类型。收集中国和英国发布的能源白皮书,创建两个小型能源白皮书语料库。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对高频词、检索行进行对比分析。语料库分析表明,中英两国的能源白皮书话语均主张采用技术创新路径应对化石能源困局。受能源禀赋、能源发展阶段及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影响,两国白皮书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同,面对能源困局和未来发展,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世界大同意识,更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务实解决问题;而英国则更倾向于采用二元对立思想,把能源转型视为国际能源技术和能源霸权角逐的战场。从国际生态话语角度来看,相较于英国,中国能源白皮书体现出更积极的生态意识,视国家为生命有机体,世界各国和而不同;能源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应节约高效利用能源。文章倡议面对化石能源困局,人类应采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重塑人类的生活、习惯、组织形式和价值取向,从根本上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彻底转型。   相似文献   

16.
海岛生态安全牵涉到国家安全与环境生态安全,各国均非常重视。但长期以来,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都是空白的。然而,经过多年的讨论与立法程序,全国人大常委会最终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海岛综合管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对海岛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填补了我国法律上的空白。但是,新通过的海岛保护法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对此可借鉴香港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法律在生态安全保护方面的经验,以完善我国海岛保护法律。  相似文献   

17.
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之年,也是被毛泽东称之为"多事之秋"的一年,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引发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层思考。习惯思维的巨大惯性,国际国内错综复杂形势的刺激,触发毛泽东在1957年重提阶级斗争,并且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一背景之下,毛泽东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上提出了"世界观标准论"和"皮毛论",并以此来界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历史作用。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现实的社会历史状况。既对社会发展本身产生了巨大的伤害,也使知识分子逐步陷入极其艰难的境地,这个教训永远值得我们记取。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生态发展实情都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基于《资本论》中的生态视角,可以看出资本逻辑的本性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它不仅导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循环断层,而且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下资本逻辑与生态逻辑的矛盾无法得到真正调和:从资本兴起带来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生态环境问题,到资本扩张导致国际殖民及全球性生态问题,再至资本霸权催生当代生态帝国主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色,《资本论》在新时代的生态意义就是:为了迎来美丽的当代生态环境,要加强国家对生态的监管与保护,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构建环境正义的空间维度体系,共享美丽生态。  相似文献   

19.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环境问题追根溯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虽然中国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但从根源上看,还是思维方式问题,唯意志论的世界观、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不科学的发展观、不公正的伦理观、片面的私德观、缺位的政绩观是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思想根源.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面临着国际、国内环境污染转移的巨大风险,而我国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也促使污染转移向着更广的范围扩展与蔓延。当前,我国不同区域间污染转移的问题已成为直接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考虑,对污染转移问题必须采取积极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