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和有机构成,是社会关系协调发展的纽带和调节器,是社会稳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本文在论述社会心理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地位的基础上,分析了和谐社会心理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构建社会心理和谐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2.
在日益关注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心理学家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事实上,对和谐心理、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在中西文化历史上由来已久.该文首先通过追溯中西方文化关于和谐渊源的论述,进而阐述中西方文化关于和谐观的内涵: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西方文化关于建构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思想,包括身心和谐的建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际和谐的建构思想以及社会和谐的建构思想.  相似文献   

3.
心理和谐是个体的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相对稳定的关系。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它是社会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有力保证,是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社会财富的心理条件,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和谐社会是心理和谐的社会条件,它营造和谐心理的自然环境、和谐心理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心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实质所在。当前,人们心理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问题。要构建和谐心理,就必须重视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制社会建设,建立和完善"安全阀"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会成员心理调适能力。  相似文献   

5.
和谐人际关系视角下的社会心理环境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环境因素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极其深远.环境因素包含社会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积极的社会心理环境有利于团结、进取的局面的形成,从而推动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而消极的社会心理氛围,妨碍人的积极性的发挥,甚至泯灭人的良知,使人道德沦丧.为此,必须从社会舆论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人际交往环境等方面优化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人的内心和谐,认为心理和谐是一切和谐的起点,只有人的内心和谐了,才会有人与人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在古代,人们追求中和适度的心理和谐标准,通过修身养性塑造和谐人格,提倡以内省、顿悟方式实现心理和谐。领悟中国古代心理和谐思想的基本精神,对促进人的心理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和谐心理教育。个体自身的心理和谐、人与自然的心理和谐、人与社会的心理和谐、人与人的心理和谐都给家庭和谐心理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家庭和谐心理教育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和谐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径,实现家庭与家庭、家庭与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机构的良性互动,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和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蓬勃发展的经济基础,还需要安定有序的政治环境和健康和谐的社会心态。和谐的社会心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内在要求,它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推动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在社会转型加快和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心态的状况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更大,没有民众和谐良好的心态,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也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各种舆论导向运行机制,注意正面引导,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社会利益公平分配的监管和调控力度,使广大民众真正树立起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对残障人心理和谐程度的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心理和谐则可谓社会和谐的基石。因此,对不同群体的心理和谐程度进行测评成为当前学术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残障人为例,在对其心理和谐程度进行检测的基础上,重点就残障人心理不和谐的深层原因进行社会学解读,最后就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促进残障人心理和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培育和谐的社会心态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由于经济领域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管理和制度建设不力、文化建设滞后及人们的心理预期和认知偏差等原因,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必须通过协调多种利益关系、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塑造和谐人格等途径培育和谐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中国社会的主题,从政治哲学视域看,主要是社会活力与社会和谐问题。社会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与社会活力有关,即公民社会不成熟;二是与社会和谐有关,即存在着某些社会不公平、不和谐的现象。活力与和谐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块重要基石,构建和谐社会根本上就是要形成活力与和谐相互协调、有机统一的社会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无疑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关键词,报告还特别强调“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意即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这是因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完善,不断加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更加繁荣,不断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不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基础;能促进各种体制和机制更加完善,不断健全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能促进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和谐,不断改善构建和谐社会的心态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强调构建“和谐社会”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已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但指责社会种种不和谐现象并未抓到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人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存在方式的改变或重构才是社会不和谐现象的深层原因和根本原因!身心失和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存在论问题.它从存在论意义上改变或重构了人.并由此导致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种种危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除了在公共政策、制度等方面着手外.人的存在方式、人自身内在和谐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14.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一系列的不和谐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人的发展的不和谐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和谐。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是产生不和谐问题的体制根源,偏离社会主义本质与核心价值目标的理论以及落后的发展观念是产生不和谐问题的认识根源。苏联历届领导人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协调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一是通过阶级斗争解决问题;二是通过改革促进社会和谐。但无论是阶级斗争的方式还是改革的方式都因未能根本解决苏联模式的体制性弊端,始终无法摆正人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其他发展之间的位置而失败。反思苏联在社会和谐问题上的教训可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社会有机体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发展方向,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提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维范式。从实践上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启示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国内外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语言和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语言自身进步的需要,也是语言使用者追求的最高境界.研究语言和谐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语言和谐的基本条件,语言不和谐的诸种表现,语言内部的和谐问题,语言外部的和谐问题,语言运用中的语言和谐问题,和谐语言与变异语言,语言和谐的构建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社会,科学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们在推进现代化的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来自科学系统的影响。现代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者之间既相互差异又互相依存、功能互补,无论在认识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存在着和谐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有必要从“科学和谐”的角度认识和构建和谐社会,实施以科学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的知识带动战略。  相似文献   

18.
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个向度。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等四维坐标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息立体系统。要通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全方位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社会和谐与人的和谐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精神富裕需要以个体心理和谐和社会心理和谐为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中用心理和谐解读《孟子》,发现和开掘《孟子》中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使传统经典文本的意义得以创新和转化。孟子的心理和谐之道内涵非常丰富,把它作为当代培育和建设个人及社会心理和谐的资源,服务于社会主义社会精神富裕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