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的经济思想在儒家的经济思想中最具代表性,他主张的民本经济思想中,对于“民”的重要地位的肯定,更能体现孟子及儒家思想中的社会和谐发展、人本位的思想理念。研究孟子的“民本经济”思想,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孟子仁政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仁政思想一方面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形成中国伦理史上最初的政治道德学说;另一方面是封建制确立、稳固和上升时期的时代要求在孟子世界观中的反映。其中不乏反映客观历史趋向的内容,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偏颇和失误。孟子仁政规是将伦理融汇于政治中,为新兴地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提供施政纲领。它不仅涉及政治、道德,而且论及经济、军事、教育等与政治密切相联的各大领域,所以盘子仁政思想是比较系统和丰富的。孟子认为施仁政“必自经界始”①,看到了仁政的根基首先在于经济作基础。而经济措施首要的是“正经界”,治地分…  相似文献   

3.
孟子五说     
本文从人性善说、仁政说、民贵君轻说、王道霸道说、浩然之气说五个方面,介绍了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以及个人道德等思想理论,阐明了孟子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说明为什么孟子以继孔子之业为自己的终生职志,为什么后者是儒家正统的继承者,为什么儒家思想在孟子时期得到了发扬光大,从而使世人从多方面了解孟子的理论思想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从中有助于今人汲取其“大丈夫精神”,提高其“真、善、美”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4.
孟子与汉代思想史的散点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孟学史包括《孟子》传记博士、孟学思想史、《孟子》章句学三个层面。检讨其中的孟学思想史,需要立足于《史记》、《盐铁论》、《法言》、《论衡》四部名著。这样一种“孟子与汉代思想史”的散点透视告诉我们:孟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是通过逐步消解“孟荀齐号”范式、不断凝聚“孔孟一体”规模而得以提升的;汉代思想家与贤良文学们之所以提升孟子的历史地位,根源于孟子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而这种思想体系又是跟汉代的政治建设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它对唐宋间的孟子升格、《孟子》升经运动也产生了深远的思想史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娜  刘友田 《理论界》2013,(4):151-153
孟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长达40余年,他用自己毕生的经验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孟子的教育思想阐释了教育的功能,全面阐述了德育环境,对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师德和教育目的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重新认识新时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实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方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试论孔孟的执政观阙真“孔子确是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代表人。”①孟子与孔丘一样,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很大影响的思想家,他们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和史学思想、教育思想都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  相似文献   

7.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诸多思想涉及到了教育领域。认真研究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于重新认识新时代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充实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的方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通变观不仅体现在孟子对“经权”问题的关注上,还体现在孟子对古今之辨、“先圣后圣”之见、天人、心性之分及神、化、时、变等思想概念的论述上,展现出其思想深层的通达气象。孟子的通变观关系到经学史中“通儒”概念的提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关系到司马迁通变观的形成。赵岐赞孟子“通五经”,正是对孟子这一思想特征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9.
<正> 现代社会学认为,所谓社会控制,就是通过社会力量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和使社会生活保持和谐统一的过程。战国中期的孟子还不可能对现代社会学的这个重要概念作出严密、清晰的界说,但他的思想体系中却含有丰富的社会控制思想。被孟子视为诸侯“三宝”(土地、人民、政事)之一的“政事”,就属于社会控制的范围。他所渭“治国家”、“治天下”、“治民”、“治人”、“行政”、“为政”的过程,就是诸侯国家对社会生活予以控制的过程。在孟子那里,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思想文化生活三个方面,因而其社会控制相应地表现为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控制。  相似文献   

10.
浅析“重农抑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源远流长、影响深刻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从历史上看,最■“贱商”的是孟子,孟子把商人叫做“贱丈夫”(《孟子·公孙丑下篇》).“重农抑商”思想是在战国时期基本形成的,到秦王朝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虽然在一些具体方法措施基本  相似文献   

11.
在孟子那里,“民心”一方面是政权来源或转移的根源,另一方面则是政权合法性的根据。但孟子主要从感性欲求的角度来讨论“民心”,认为民心之向背主要取决于政权能否满足民众的感性欲求。这便可能会默许一种能够满足民众感性欲求却思想专制的政权也具有合法性,也可能会认同能够获得民众支持的阴谋家的夺权也有合理性。通过揭示孟子思想中蕴含的民众具有欲求义理的本性,可推知“民心”可以具有义理欲求的向度。胡瑗对此有过清楚的阐发,借此我们便可以明确完备形态的“民心说”包含感性欲求与义理欲求两个向度,由此许多理论困境也能得以克服。  相似文献   

12.
儒学即仁学、人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孟子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更是博大而精深。修养可以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修养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修养是齐家治国之本。孟子为世人所确立的修养目标在于“为尧舜”;“大丈夫”是他所倡导的道德楷模和典型范式;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性修养,终能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之目标;循序渐进、从平易处做起、克欲律己、取人之善等修养方法,对于内以从善成圣,外以齐家治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有一系列重要论述。思想政治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对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保证”和“服务”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疏导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些构成了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体系,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诱导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具有说理自然、思想渗透性强的特点。孟子根据不同情景和对象,广泛、灵活地运用诱导法。其一,因事诱导,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事物自然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贴近生活。其二,有针对性地设疑,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其三,以设问引导受教育者自己进行反思。其四,准确地捕捉人的心理活动,及时疏通思想障碍。其五,巧妙地利用风趣幽默的譬喻寓言,使抽象的理论与妙趣横生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其六,引证史实,即兴发挥,使思想教育以史实为依托,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论孟子的富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经济学说创立于孔子,定型于孟子。孟子仁政学说的内容包括封建制度下政治、经济、伦理、道德诸方面统一的社会模式。仁政在经济领域中的集中体现就是富民。孟子的富民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制民之产。制民之产就是让百姓拥有一定数量的私有财产,其中主要指私有土地。孟于认为,只有让百姓拥有一定的土地,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使民富足,新兴地主阶级政权才能得以巩固。战国时期,随着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的推广,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买卖现象的存在,必然出现土地兼并,威胁小…  相似文献   

16.
孟子关于“德慧”、“术知”之区分及二者相统一思想马振铎孟子把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视作理性指导下的自觉活动。这一认识使能够令人达到道德自觉的"智"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在人的先天道德能力──善性,还是在后天道德践履之中,"智"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7.
曾参被推崇为“宗圣”,历来都认为他是孔子“忠恕之道”、“心性之学”的传人,实际上他又是孔子不为富贵所诱、不为威武所屈思想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后经子思等传授给孟子,成为孟子“民贵君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曾参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启思孟的中间环节。曾参出生地是南武城,而“武城非南武城之省”。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读了刘鄂培教授的新著(孟子大传)(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喜不能寐。掩卷思之,我觉得在众多的研究孟学的著述中,(孟子大传)是一部最具特色的书,它标志着对孟学研究的新进展。一、对孟子思想作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精辟的新见。刘鄂培在充分吸取前辈学者特别是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孟子思想作了深层次的新的发掘和新的提炼、概括,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理论化,从中可窥见孟子思想的全貌及其精华所在,从而使(孟子大传)成了了解孟子思想的“百科”式的全书。但我认为,其价值不只是…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确“长于《诗》、《书》”,但赵岐“通五经”之说并不确切。在孟子眼中,经典文本乃是王道实录与仁政典范。如果说苟子从经典中读出了“隆礼”一词,孟子则从经典文本中读出了“王道”二字。孟子评述经典的著名命题和对《诗》、《书》的称引均能鲜明体现这一点。而孟子所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等经典诠释方法与其诠释实践完全一致,是其以自己的思想系统契入经典世界时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直与工人运动紧密相连,紧紧围绕着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及其教育而进行,有着自身生成的内在逻辑。其中,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阶级意识”与工人阶级“实际意识”水平之间所存在的“意识差距”,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展开的逻辑前提。在无产阶级政党所带来的“思想教育”的中介因素的作用下,普通工人群众的阶级意识无限接近于无产阶级政党先锋队的阶级意识,构成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中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旨归于无产阶级作为“自为阶级”而展开“政治行动”,带来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过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非凝固的已完成的意识形式,而是在弥补“工人意识”与“阶级意识”之间的“意识差距”中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