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1、富湘西色彩.沈从文是湘西凤凰县人,在他所写的大量小说中,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占了突出的地位,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笔下涉及社会面虽比较广阔,最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及各个支流县份乡村人事”.(《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湖南人民出版社)沈从文不仅写了湘西的人,湘西的事,还写出了湘西的地名,加重了作品的湘西气息。  相似文献   

2.
《湘行书简》可谓《湘行散记》的创作“底本”,二者在内容上具有衍生关系,却分别有着“即时记事”和“延时创作”的不同写作特征.《散记》中呈现了临对不定性命运“固执”担当、求取生存的边地水手形象,却与最初“书简”的陈说颇具差异,体现出能动的建构性.《湘行书简》记存了沈从文还乡途中对湘西生命由怜悯到敬、爱的情感更变过程,《散记》中的边地水手则是这一过程中逐渐孕生的生命观影响下的文本“构象”.“构象”过程体现出沈从文希望以原乡生命力补济现代文明的文明本位与现实关切.他的生命观可以被视作一个以“命运”、“意志”为边际二维的复调、动态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1930年代创作的《湘行书简》《湘行散记》和《湘西》,运用地理叙事的手法绘制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湘西风情图。对读这三部散文集可发现,虽然它们的描写对象同为湘西,但地理叙事的具体方式却各异其趣:《湘行书简》将绘画笔法贯穿地理叙事,通过文图互证,表达了作家的故土情与相思意;《湘行散记》以时光流转为线索,用想象勾连现实,在今昔对比之中显示出湘西历史的“常”与“变”;《湘西》则以空间变换为脉络,选取地理区域、物产资源和精神气质三个角度进行定点透视,以点带面,基本还原了湘西的本真面貌。三种差异明显的地理叙事模式,呈现出沈从文在观照湘西时的情感转换与焦点位移:个体→地方→国家。这一演变轨迹,实际上与创作主体的身份变迁密切相关,它表征着不同历史情境下作家内心特定的情感诉求、文化思考与历史期待。  相似文献   

4.
乡土作家沈从文,在他所有的以湘西边陲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中,最能赢得读者喜爱的,是那篇在艺术上堪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相媲美的《边城》。由于作者“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①意图对湘西村镇、码头的“人事哀乐,景物印象,试作综合处理,看是不是能产生点散文效果”。②所以他把诗的意境移进小说里,用散文的笔法去写小说;用亲切、素淡而又优美的语言编织充满湘西地方色彩的美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与沈从文有很深之“缘”,这不仅仅缘于沈从文1902年诞生那年,《大公报》也在天津创办,而且更在于此后沈从文与《大公报》长达近20年的相处过程中,发生了与他一生活动有重要意义的诸多事件,如在发表过沈从文作品的所有报刊中,数《大公报》上刊载其作品为最多;在沈从文1949年前所经历的6次大的文坛论争中,有4次是因他最先发表在《大公报》上的文章引起;沈从文在其整个报刊编辑活动中,唯有对《大公报》的时间、精力与心思等投入最大;沈从文的一些代表作(如《湘西》)最先由《大公报》推出面世;沈从文等人经营的《大公报…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小说展示了真实的人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代表的是一种美好、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他的《边城》《萧萧》《丈夫》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边城》《湘女潇潇》《村妓》,根据其小说改编的这3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湘西人积极健康、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还呈现出不同于小说原著的“湘西世界”,更加...  相似文献   

7.
试论抽象──读沈从文四十年代论说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别的作家,他的人生经历与他的文学世界同样充满传奇色彩。使沈从文获得巨大成功的是以写于1933年的《边城》为代表的湘西小说系列,它们使他的以写于1935年的《八骏图》为代表的城市小说系列相形见绌。在政治上,沈从文始终保持了自由知识分子的立场。尽管他一度被认为是“京派”作家的领袖,并实际上几次引起文坛重大的论争,而且不断受到各种批判,但是他对于派阀之争的厌恶使他几乎一直在孤军奋战。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学上,沈从文的立场都是人性的与生命的,不言而喻,这使他游离于中国…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代表作《边城》,以诗意的浪漫笔调,通过少男少女古朴的爱情故事描写,展现了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的风俗民情,一直以来受到接受者的喜爱.本文对小说的深入解读,试图探究《边城》诗意背后的审美接受价值,给人们带来一些有关“人事”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先生是位著名的苗族作家,也是位具有诚实、忠厚、善良、淳朴的人情美的学者。他一九三四年写的中篇小说《边城》,以优美的文笔,抒情的调子描述了“脚踏三省”的边城茶峒的绿水青山、人情风物。因此,被中外学界称为“用小说形式写的无韵诗”。他借小说为手段,追求美,创造美,捕捉生活中美的事物,从而以审美的角度选取题材,描绘现实生活,寄托他对美所持的见解与愿望。一部《边城》,蜚声中外,世人称赞沈从文先生以丰富的想象、浓郁的抒情、温馨的意境为方法,画出了澄彻、透明、纯洁的湘西山水,写出了山乡人民坚强、勤劳、执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在创作初期以湘西本土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对湘西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系统进行深度描写,揭示湘西文化的精神特质。这种对湘西文化的本土阐释是把湘西文化作为都市文明的反观之镜,也是作为拯救现代都市文明诸多病态的良方,这是沈从文此期的文学题材选择与创作思想的人类学向度。这种缺失现代历史理性的价值取向必然受挫。沈从文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尊同历史理性尺度之间的冲突,正是他文化困境的来源。历史理性是沈从文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之途。沈从文从本土文化阐释意识到历史理性的转变高度说明了他的文化理解阐释身份的全面置换,也揭示了他文化阐释的方法的自觉更新。沈从文从苗族、湘西区域意识到中华民族整体意识的逐步归聚,实际上是他跨文化思考、历史理性思考乃至对人"类"意识思考的结晶。这是沈从文对中华民族文化如何走向复兴问题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一个人想对半个世纪以前的湘西有真切的形象的了解,那最好看看沈从文的散文。自一九二四年以来,沈从文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不仅写了许多小说,而且写了许多散文。其中主要有《从文自传》(1931—1941),《湘行散记》(1934—1935),《湘西》(1939—1940)。在这些散文中,沈从文用艺术家的彩笔,描摹了一个人、兽、神、魔相处,臭草与香花杂植的世界。那绮丽神奇的山川景色;那古朴淳厚的民情风俗;那精彩奇妙的神话传说;那悲惨凄苦的人生遭遇;那反抗斗争的革命火花……无不令人激动,遐想。读了沈从文的散文以后,不用说,谋生于外的湘西人,更加眷念故乡;即使是没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中的“湘西形象”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与文学现象,表现出多重美学样态。其中民俗传奇的“湘西形象”中却呈现出一种二元对立态势,深刻的体现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审美歧途。沈从文对湘西乡土的诗意呈现、对湘西子民生存形态的展示实现了对湘西最为成功的“自我塑形”。其作品中浪漫与诗意的民俗湘西形象背后蕴藏着深邃的价值核心,即对于人性的洞察与展现。而当代网络文学中的“湘西形象”书写则表现出一种“他者”视角下,对湘西民间秘闻、诡魅习俗的猎奇演绎与神秘文化趣味,其众多文本刻意塑造出“鬼魅幻象”式的湘西形象,这无疑是对“湘西形象”的一种单向度的书写与审美。  相似文献   

13.
《边城》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作品描画的湘西世界是个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世外桃源,多少人留连其中不忍离去。但是,或许很多读者也都隐隐感觉到了美丽背后的哀痛,沈从文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现实无奈的咏叹让人对《边城》有了新的思索:这里并不是人间的天堂,人物的悲戚命运解构了优美的湘西世界。笔者试图从此切入,以探究沈从文“人生形式”背后隐现的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湘西凤凰神奇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养育了中国现代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其作品独树一帜的“边城”民俗风情,不仅是一道奇诡灿烂的地域风情画卷,更是一种神秘悠久的民族文化象征性隐喻符号。这种文化符号一方面深刻地影响与支配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同样也可以借助于沈从文先生的文本符号载体,揭示出湘西凤凰苗族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模式。本文拟从文化人类学这个崭新而独特的视角,通过对沈从文先生故乡题材作品的语言符号解读,分别从自然信仰、祖先信仰、神灵信仰三个方面,揭示出沈从文故乡题材作品所呈现的民族宗教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题材本身的特异性,著称于现代文坛。《边城》写于一九三四年,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欢迎。美国学者金介甫称之为“伟大的湘西抒情作品。”它是一首诗,抒写了一个纯洁真挚、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它是一幅画,绘出了湘西地区的山光水色,风习人情。小说故事简单,情节单纯。湘西山城茶峒渡船老人的独孙女翠翠,同时被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所爱,哥哥天保主动退让,乘船离家,不幸落水淹坏,弟弟傩送痛苦万分,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的创作思想有一个成熟过程,即从创作初、中期的湘西文化本土阐释到创作后期的国家民族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再提高到创作晚期的人类整体文化理解与阐释。他的创作思想和他的文化理解、文化阐释视阈达成同步同构、相佐相证。在创作晚期云南“抽象抒情”期,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以人类代言人的身份,把关爱人类的生存及其发展作为旨意,体现了强烈的“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7.
“神”在沈从文的文本中具有多种内涵,然而作为其思想核心范畴的“神”指的是宇宙本体和生命的终极状态。它不可分析、不可言说,是沈从文在对“美”的迷狂中借助一种特殊的认识方式获得的天人相契的启示——“无言的教训”。沈从文思想中的“神”既是对于湘西神秘文化的继承和提升,也是以湘西神巫文化铸造民族品德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以其描绘的人与大地和谐的湘西世界和塑造的具有自然人性的湘西农民形象,抒写了一首传唱不衰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以乡下人和现代文明的双重视野展现了神性大地之美和地之子生命的蒙昧。在强烈的毁灭性悲剧感中,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显现了源生于中国大地的神性之美:和谐的乡村世界与善良的地之子。因此,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体现一种深刻、自觉的生态意识,建构了一种中国维度、生态思想的新文学。  相似文献   

19.
《边城》是一个美丽而忧愁的梦,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建构了诗意的“湘西世界”。他以传统的道家思想为依托,通过对“水”的解读、自然本色的重视、自然人格的推崇及乡土、家园守望的多元叙述,折射出深厚的道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小岛久代女士1938年3月6日生于中国大连(她父亲当时是大连化工厂的总工程师),以后在大连甘井子日侨学校和大连日侨学校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1953年11月至1954年11月在南京师范学院附中念过一年书,1954年底返回日本,1961年3月在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她曾在香港一家日本贸易公司工作.1964年小岛久代女士考入东京大学大学院专攻中文,1973年获得硕士学位,1976年修完博士课程.小岛久代女士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颇有研究,她先后撰写并发表过的论文有:《关于沈从文》(1973年、硕士论文)、《关于梁实秋和人文主义》(1982年)、《关于在中国研究沈从文文学的情况》(1984年)、《边城试论——沈从文文学的爱和美》(1984年)、《沈从文文学的“常”和“变”——围绕(边城)和(长河)》(1985年)为了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岛久代于1985年春天游历了吉首、凤凰、茶洞.张家界等地,并访问了吉首大学.回到了日本后,写了《湘西旅行记》.《沈从文研究在日本》是小岛久代女士应《吉首大学学报》之约而撰写的,读者可以从文中了解到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研究沈从文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