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叙事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活化的表征、阐释及传播方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于人们生活世界和思想世界的重要实践举措,其旨在体现以生活境遇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脚本、以生活具象表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内核、以生活话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认同并最终实现“铸牢”目标的实践过程与行动逻辑。从价值彰显之维看,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意图”的大众化阐释,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力量”的持续性增强,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效果”的日常化呈现,从而在具体实践中通过“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持续为引领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激发磅礴力量。从实践路径之维看,生活叙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多要素协调配合的过程,以“形”塑“意”,绘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阐释图谱;以“术”拓“域”,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张力;以“情”促“信”,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动力,在“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有机统一中,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最大化,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价值理念形态真正转化为“现实生活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纲”的定位引领当前和未来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是中华民族现代化建设之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其他任何意识一样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征,寻求适宜的载体使其具象化,让共同体成员更易于理解、体认、感知,有利于规范共同体成员日常社会生活的行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实践。如何将具有丰富内涵且具有宏大目标特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高度抽象化意识形态有效转变为具象化形态,会深刻影响共同体成员的认同度和行为取向,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之一和基础性问题。解决这一基础性问题,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将其转化为日常社会生活的自主意识,防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口号化、悬置化或空洞化,切实取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想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的强力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公共空间充任着承载定位功能、链接情感指向、诠释认知内涵的工具性媒介,并发挥场域功能承载集体记忆、生产身份归属、展演共同体价值,在以刻写集体记忆、再造个体认同、强化共同体价值为理路的公共空间营造中,对“想象的共同体”进行了必要的情境化呈现。在聚焦共性的前提下,通过再造公共空间这样的“物质-精神”共构基点,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文化寻“根”的实践活动。文化认同承载的“集体认知”“集体记忆”“集体想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源码,文化创造唤醒的“身份识别”“他者承认”“互动共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诠释编码,文化自信强化的“主体叙事”“情感共通”“价值确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解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意义拾取、价值诠释、生成建构等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从文化哲学视界研究和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不仅是研究该论题的一个重要思想立足点,也是需要继续深化拓展的一个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2.
智媒时代的到来为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算法权力和行动逻辑。智能算法通过对用户的精准画像和信息推荐完成日常生活的渗透与嵌入,既满足了用户个性化需求,同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裹挟进认知孤岛、精神成瘾、道德危机和价值偏见等算法污染风险。算法污染极易带来主体思维遮蔽、心理基础消解、社会责任禁锢和外部延展束缚等社会风险。为有效规制智媒时代算法偏差或异化等行为,需要在网络空间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导向、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规范、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送形式和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技术素养,以此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数字化革新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博物馆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演的舞台,通过再现历史时刻、赓续价值断裂、承载话语叙事、营造认同场域,为国民想象共同体提供着进路。经情境复现,博物馆将国民拉进共同体的不同记忆时空、为国民连通共同体提供了接口、搭建了“过去-现在-未来”的对话域、强化了“我们”意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产出能效。以凝合国民的共识性认知为旨归,将博物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建设为“国民-共同体”的联结点、塑造为国民整体化的规训域,以切实引导国民的中华民族认同取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有效进路。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特定的培育机制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分析,以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认知主体局限化与教学范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为逻辑起点,从建设理念、课程体系、主体保障、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游走于区域与城乡之间,是有效连接不同民族的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人群。以工具-价值理性为分析维度,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实践存在数字鸿沟、管理鸿沟与服务鸿沟等问题,需要构建“坚守初心”、“技术引导”、“关怀主导”以及“整合互动”等行动模式,从思想、技术、服务和制度层面铸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铸牢实践从“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向“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6.
融合程度不高是高等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存在的普遍问题。“知-行-演-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学专业彰显学科特色,将专业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嵌合的创新性尝试。以社会调查实践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无痕嵌合专业教学,引导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从情感依附到内化于心,从行动自觉到知行合一,可为高等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实践供给实践范型与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诉求,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国家制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保障。由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内涵、制度化现实需要、实现制度化的机制与对策等问题,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化是什么、为什么制度化、怎样实现制度化”三个基本问题,以期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水平,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8.
“花儿”是西北民间文学样式之一,在多民族地域流传、在多民族间传唱,是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承载着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历史。“花儿”的广泛流传,对其流传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要从“第二个结合”理论高度对其加以继承发扬,特别是深入发掘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时代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发挥好“花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载体作用,利用好“花儿”与时俱进的歌词创作功能,利用好“花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结各民族情感的纽带作用,利用好“花儿”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功能,进一步推动西北地区各民族群众逐步实现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政治要求,也是一种伦理诉求,内含了诸多伦理价值和伦理精神。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伦理价值的社会源头发掘其坚实基础,更需要把这些伦理价值落实到相应的具体社会实践中去。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依据,是新时代丰富民族理论的新尝试,旨在从伦理价值、伦理精神与伦理路径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共生、友爱与团结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价值,具有导向作用;包容、互助与尊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精神,具有价值支撑作用;责任与发展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伦理路径,具有具体的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文化形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县级融媒体作为触达“最后一公里”的媒介平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赋能主体。西部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已从文化、技术、社会三个维度展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但仍存在价值赋能深度较浅、融入意识不足、实践路向不明等问题,亟须聚焦新时期民族团结工作主线,打造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赋能闭环”,进而建立既富有民族意蕴又兼具高质量赋能新时期民族地区宣传工作的县级融媒体旗舰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