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栽桑有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重要发明.至迟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国丝绸已传到西方.古希腊称我国为赛里加——丝绸之乡,中国丝绸还远及古罗马.公元前二世纪东西交通曾一度中断,那是因为匈奴奴隶主从中作梗.汉武帝遣张骞使大月氏(今阿富汗)商约共击匈奴,公元前119年起对匈奴的反击连连得手,东西交通从此打开,中国丝绸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丝绸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中国丝绸向外传播,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丝绸外传的迅捷步伐与雄猛力度,不仅开拓了几条古代世界最长的国际交通线——陆上与海上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进而辗转导致“地理大发现”等一系列世界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而且把丝绸生产这一中华民族的光辉发明,传布到世界各地,使之成为全人类共有的利薮和富源;同时,也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劲的激素和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丝绸业发展最早的国家。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称中国为Serice,称中国人为Seres。“Serice”是“丝”的音译,意即“丝国”,说明中国很早就向西方输出蚕丝和丝绸。历史上曾经出现好几条“丝绸之路”。最著名的一条当然是从西安到达地中海东岸的这一条,西安是我国建都年代最长的古都,从此向东,经过九朝名都洛阳直达朝鲜并东渡日本,其实也包含在这条道路之中。我国古代的丝绸,通过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以及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西方的纺织技术、装饰纹样等输入中国,使得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得以不断更新、发展.丝绸不仅是用于物与物的交换,它已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一种载体.  相似文献   

5.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丝绸向域外传播的通道自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中国古代丝绸通过中亚大草原,输入印度、波斯、希腊等国。这条商贸大道将中国古代文明与域外文明连接起来,创造了一部宏伟的人类文化、经济交流史。  相似文献   

7.
西王母与周穆王会见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至今西部仍有多个西王母宫。故事讲述了中国古代君王与西部君主的第一次正式来往,东方丝绸和西方玉石的第一次交换,后来越传越神,交往双方尤其是西王母竟成了神。该故事是如何产生,又如何演绎神化的,该文利用现存的原始文件,分析并还原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梳理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的儒学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和影响之后,主要介绍了美国现代派诗人兼学者庞德对中国古代诗歌和儒学著作的翻译及其在他宏篇巨著《诗章》中的运用,看出庞德一方面把中国古代文化看成是他思想和艺术追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他又把孔子的儒学看作拯救西方的一剂良药。庞德一生致力于把中国古代文化介绍到西方去,让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传播,使中国古代文化在西方大放光彩。  相似文献   

9.
我国丝绸生产源远流长。古代希腊与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义即丝国,因中国很早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约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千余年间,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陆路源源西运,誉为丝绸之路。我国丝绸生产的悠久历史,可以上溯到夏代,《尚书·禹贡》中有兖州“桑土既蚕”,“厥贡漆丝”的记载,夏禹时代济水和黄河之间的兖州,有适宜种桑的土地,  相似文献   

10.
最近由美国作家艾琳·M·富兰克和戴维·M·布朗斯顿合著的《丝绸之路:历史》一书在纽约出版,这是一部历史著作。它首先全面介绍了丝绸之路这条古老的商路。古代各国各族人民的联系正是依靠这条以美丽的丝绸命名的交通要道。这条总长为7000多公里的古代的东西方交通干道及其支路,从公元前2世纪的铁器时代到公元15世纪欧洲海上航路兴起为止,曾经把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以及著名的古希腊文化和波斯文化联结起来。中国美丽的丝绸、蚕种和丝织工艺,以及火药、造纸、印刷术,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廷不得不寻求变革。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清末新政都将学习西方当成第一要务,直接导致了西学的兴盛、中学的颓败,国粹派应时而兴。国粹派是晚清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不仅致力于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复兴传统文化,还孜孜以求于对古籍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较早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倡并践行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多种多样,除征集、购买古籍外,还亲自访查古籍、示范编撰古籍,并将宣传和传播古籍当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鉴于近代中国文化遗产流失严重,国粹派呼吁通过制定文物保护法来保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语的颜色词虽深受古代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也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渊源。闽南话乃古代汉语之活化石,留存着中日交流的种种印痕。本文着重比较两个民族的色彩观与两种语言的颜色词之异同,并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13.
从什么角度、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之中是否还有内在生命力,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一直是近代以来受到多方关注而又见仁见智的焦点问题。西化派专注于文化的时代性来看待中西文化,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归结为时代性的不同,从而得出了中国文化早就已经死亡的结论。文化保守主义者注重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坚心要为中国文化的现代生命力做见证,但也存在着根本不承认中国现代文化是整体的"中国文化"之组成部分的问题。"马魂中体西用"论指明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文化生命整体",明确肯定这一"文化生命整体"在今天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从一个侧面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猎犬是古代狩猎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在人类狩猎史尤其是文化交流史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汉文、希腊文、波斯文、察合台文、阿拉伯文传世文献以及相关的考古出土资料中曾出现过不同品种的猎犬。其中,灵缇作为丝绸之路上各地皇室贵族最喜爱的猎犬之一,从埃及到中国、从非洲到亚洲的东传过程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地之间的交流状况,为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研究提供了重要案例。其次,目前所发现的画像石、壁画、金银器、绘画等资料展示了灵缇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狩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最后,以灵缇为代表的猎犬入贡中原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强盛与繁荣,也揭示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差异中最主要的是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本文探讨了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强调了解英语词汇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尔后从圣经、希腊神话、西方经典文学着手多方面对文化内涵进行了论述.最后指出应如何真正将跨文化交际引入旅游学院的外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英文杂志《天下月刊》于1935年8月在上海创刊、由中国知识分子主办。作为一份全英文期刊,它倡导中西文化交流的理念,着力将中国文化译介传播到国外。作为作品发表的园地与文化交流的载体,《天下月刊》刊载了大量文化评论与文学译文,具有丰富的文化与文学价值,并为中国文学尤其是现代文学向外传播开拓了先河。  相似文献   

17.
经锦是春秋战国以来我国传统的织造技术,而料纹纬锦则是在唐代从西方纺织技术吸收来的。从经锦到纬锦的技术发展,代表了中国古代织锦技术的发展变化过程。经锦很早就在中国出现,并得到了非常完善的发展,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仅有经锦织物而无纬锦织物,而在西方纺织技术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的纺织技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织锦技术方面,使纬锦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最终完全取代了经锦技术。从经锦到纬锦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中西技术交流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中西丝绸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世界纺织技术的发展。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不仅将自己的先进技术与产品传播出去,也从西方的技术发展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和而不同"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核心之一,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国面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也蕴含着民族间的认同与冲突。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只有在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整合,才能使文化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范式,实现创新。以小麦为代表的中国面食文化从古埃及向全球传播并发展的哲学基础正是文化的认同与和谐。保持民族的文化特性,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争取到话语权,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喜剧意识的笑是人类社会实践文化心理机制和生命自由资源的审美升华。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喜悦感情,才能成为喜剧意识的笑。能够凭借自由嬉戏态度对待社会历史必然的喜悦感情就具有审美价值。中国古代大陆农耕文化基础上奠立的伦理理性主义文化和西方古希腊海洋文化基础上奠立的历史理性主义文化,分别孕育了中西方文学的喜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诗性智慧"是一扇通往古代文化形态的窗户,它的出现是古代文化形态敞亮与解蔽的契机。着力分辨中西文化谱系早期"诗性智慧"的根本区别,通过文字与思维心智结构的剖析,经由"诗性智慧"载体的判断,对中国"诗性智慧"的民族特色和早期生成状况进行本源性的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