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青少年网络交往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3167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包含30个项目的青少年网络交往问卷。研究表明:(1)问卷包括网络交往程度、网络交往影响、网络交友便捷认知、网络信任缺失认知、网络交往消极态度和积极态度等6个因子,它们可解释总变异量的56.51%;(2)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观测数据与构想模型有较好的拟合度,适合作为青少年网络交往情况的测量工具;(3)青少年在网络交往影响、交往程度、交往态度以及交友便捷认知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交友便捷认知和交往影响的年级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交友便捷认知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以481名大学生为被试对象,使用《大学生感戴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进行测试,考察大学生感戴状况以及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有着较高水平的感戴倾向;大学生感戴在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信仰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感戴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感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人际信任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3.
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太原一监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和人际信任及其相关,从不同来源、职业、犯罪类型、文化程度出发进行比较研究,为太原一监的管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和自制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290名服刑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男性服刑人员的人格特征表现出高外倾性、高神经质、高精神质、低掩饰性,在来源、狱前职业这两个因素上表现出差异。2.人际信任水平较低,犯罪类型、文化程度是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因素。3.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存在明显的相关。  相似文献   

4.
网络交往逐渐成为大学生日常交往的重要部分,本研究通过采用网络交往问卷、人际和谐度问卷对广州市大学城内3000名学生代表进行测量,探讨了网络交往对于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5.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1)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在独生子女因素上影响不显著;(2)性别对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显著;(3)专业对社会支持影响显著;(4)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职业对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5)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密切相关;(6)回归分析表明,普遍信任与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能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表明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的人际关系归因分量表对409名大学生进行测查,探讨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高于理论中间值,男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大学生人际归因方式各因子得分适度,不走极端,男大学生在能力归因和内归因上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运气归因和情境归因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大学生进行归因方式训练,培养其积极的人际归因风格,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格特征问卷和人际关系量表对37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精神质维度在性别、学科性质、学制及是否独生上有显著差异;人际关系水平在学科性质与学制上有显著差异;精神质、神经质维度与人际关系有显著负相关;外倾性与人际关系有显著正相关。表明大学生人格特征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和人格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发现影响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因素,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方法:从潍坊医学院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随机选取的3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数据用spss 17.0进行统计。结果: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中,性别满意度差异显著,女生的满意程度高于男生(M女>M男);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得分高的大学生人格得分更高,人际关系满意度得分更高。父母惩罚严厉与过度保护等因子得分高的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满意度低。结论:目前,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父母正确的教养方式更容易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人格外向的大学生宿舍满意度越高,越有敌意和仇视的人满意度越低。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笔者利用自编的《高校师生网络互动问卷(学生版)》对615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师生网络互动方式由多到少依次为QQ、QQ群、空间或博客、E-mail、微博、微信、BBS;总体上,高校师生网络互动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其中,情感依赖性、互动有用性的得分最高;不同性别、专业在网络互动四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年级在互动有用性上差异显著,大四学生的得分最高,但在其他三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分裂型人格特质对人际关系应对方式的影响,以及元情绪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分裂型人格问卷(SPQ)、特质元情绪问卷修订版(TMMS)以及大学生人际关系压力应对方式量表(ISI)分别对268名在校大学生的分裂型人格特质、元情绪水平及人际关系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和女生在元情绪的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或p<0.01);分裂型人格特质总分与人际关系消极应对及元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与元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p<0.05或p<0.01);元情绪中的情绪注意和情绪恢复在分裂型人格特质人际因子与消极应对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分裂型人格特质(人际因子)水平高的大学生在面临人际关系压力时更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元情绪(情绪注意、情绪恢复)在二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人际价值观量表,对重庆市、四川南充和成都市923名大学生人际价值观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人际价值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较客观地测量大学生的人际价值观的结构性特点;大学生人际价值观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但其结构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大学生人际价值观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一定的年级差异和家庭收入差异.  相似文献   

12.
人际传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在<人与人的相遇>一书中,人际传播是"我与你"相遇、相知与相交的过程.该书通过对关系理论、传播能力理论和对话理论等人际传播重要研究层面的理论探索,在东方经典与西方的理论比较研究中,引导人们自觉、客观地反思人际传播的全部意义,体现了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学术自觉,表达了人们对于人际传播神性境界的一种文化追求和理想期盼.  相似文献   

13.
论人际和谐与人际关系道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首先是人际和谐的社会,人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际和谐的形成与维系离不开人际关系道德的支撑,人际关系道德对人际交往的和谐起着导向、调节与约束控制的功能.在构建新型的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道德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社会结构转型对构建的阻力,要正确处理传统人际关系道德思想,并要充分认识构建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全体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4.
人际语法隐喻是功能语言学中语法隐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在语篇的建构中,人际语法隐喻可以合理配置语法资源,有助于语篇准确地反映语言交流的意图。  相似文献   

15.
人际和谐是一切和谐的根本,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本文重点研讨和谐人际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突出表现;着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对策措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对某大学大一、大二400名本科生进行横断面调查,以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对资料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发现低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水平和家庭系统动力特征中的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疾病观念呈显著的正相关,对低年级大学生人际关系有预测效果。因此应重视家庭系统动力特征的影响作用,有必要用适当的心理干预技术对有人际困扰问题的低年级大学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人际交往不但是大学生情感的需求,也与大学生身心成长密不可分。因此,高校应注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功能和基本原则,着重阐述了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技巧,对提高当代大学生交往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际管理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人际关系管理是当代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重要部分。为此总结美国沃尔玛和日本企业的人际关系管理经验,以及我国连锁企业实际情况,可以得出美国的理性人际关系管理在当前阶段更适合我国企业,应当在实践中大力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