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自然口语中,"说是"具有两种不同的语用功能,一是篇章衔接功能,如"解说"、"因果"和"转折"等多种衔接功能,此时"说是"连词化了;一是话语标记功能,作用是标记"信息来源"。"转述他人话语"是"说是"的核心义。"说是"由两个偶然相邻成分发展为连词,再发展为话语标记,经历了由语法主语到言者主语再到信息来源的演化,动因主要是主观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藏语诸语言在语义上都有被动表述,但被动义的强弱存在不同的层次,而且在语法形式上缺乏共同的形态标记。在语法标记上,有的主要是带被动义的介词或动词,有的主要是语序或由结构助词与体词组成的语法关系。汉藏语被动表述的这些特点,使其对类型学研究有着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方言里,"挨"作为被动介词的用法大量存在.对于"挨"表被动的来源,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来自于"挨"的主动义,另一种则认为来自于"挨"的遭受义.我们认为"挨"也属于"给予"义动词,"挨"的虚化遵守"给予"义动词虚化的一般规律,表被动的介词"挨"来源于动词"挨"的"接触"义,而非"遭到不幸"义.同时,"挨"虚化为被动标记可以找到类型学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新化方言被动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化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新化方言的被动标记主要有三个:“被”、“得”、“给”。“被”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遭受”义;“得”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得到”义;而“要”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叫、让”义。兼语句为它们语法化提供了合适的句法环境。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存在被动形式和使役形式使用一个语法标记的现象。通过对两者的完整形式"(S1)+P+S2+VP+(N)"结构发展过程的探讨,能够了解到这种结构可以表示使役和被动用法的原因。使役形式向被动形式的转化有三种途径,分别与致使义、忍让义、受事主语句有关。其中,致使义的产生是非常关键的,在明清时期产生了大量同时兼有致使义和被动义的用法,说明致使义是使役义向被动义转化的主要中转站。但致使义并不是必然会向被动义转化,唐宋时期"教"、"使"就有了大量的致使义,但是兼有被动义的用法却很少。明清时期才大量出现兼有两种含义,并且南北方使用上有明显的倾向性的不同,说明致使义产生被动义受地域的影响也是存在的,确实是受到元代蒙古语以及清代满语这两种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乞"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中的特殊被动句式,前辈时贤多有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近代汉语"乞"字被动句在发展演变上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与《水浒传》《金瓶梅词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吃""盙"相同的来源,即"乞"是"吃"的同音借字;一条是与明本潮州戏文和现代汉语方言中被动标记词"乞"相同的来源,即"给予"义动词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话语标记“我给你说”的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标记"我给你说"的虚化过程是:由动词虚化为介词的"给"产生引进言谈者意义后,由于言谈主语"我"和动词"说"结合而成的"我说"很容易呈现从动作义到情态义的主观化倾向,部分"我给你说"便慢慢成为概念意义消失、拥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的话语标记。这也给话语标记的变体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据邢向东先生研究,很多汉语方言的先行义标记词是由句末表祈使语气的"着"演化而来的。不过据我们观察,也有些方言的先行义标记词是来自于句中副词的语法化,比如固始话的先行义助词□[.ts‘ai]就是"V1P再V2P"中副词"再"的语法化结果,语法化的途径是通过V2P的省略,使"再"位于句末,从而引起其发生语法化。部分客家话与山东金乡话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集韵》《类篇》中收有一些"一曰"义,是汉语词汇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假借、引申、通假是"一曰"义的最重要来源。《集韵》《类篇》中的"一曰"义反映出宋代人已经意识到语义的系统性,用"一曰"的形式区分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和假借义等。  相似文献   

10.
采用语料统计方法,探讨有"被"字标志的被动小句中各类副词的分布状况与使用频率问题;通过对不同类副词在不同类被动小句中的分布规律与特点,深入探讨不同类被动小句的句式义,从而为今后深入探讨被动小句的类奠定基础。经过研究发现:被动句式中,被把小句对修饰语的语义要求最低,其次是被字小句和被给小句,最后是被所小句。  相似文献   

11.
“并不”中“并”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并不"中的"并"最初表示协同,后来发展为表示总括,"否定"与"转折"语义上的逻辑关联,致使和"不"捆绑在一起的"并"语义上受"转折"的感染,"总括"义逐渐淡化,转折义不断强化,从而获得了表示转折的语法功能,最终"并不"词化为一个反预期标记。  相似文献   

12.
首先关注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的类别划分及其相应的标记事实,就现代汉语被动标记的标记事实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五个问题;根据文献调查对汉语被动标记的数目进行了清理并对其地域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要重视被动标记的标体类型的研究,应该从多与少、单与复、古与今、合与转几个方面进行被动标体分析;就被动标记在方言与普通话中的不同的标现形式及相关比较问题进行了比较,主张以被动观念的标现路径作为被动标记研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其被动义亦然。同一含义而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亦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研究探讨不同语言中的被动义以说明其在语法形式、语意表达方面的异同点、被动句式的功能性,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与变化,可以看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以及不同民族语言的相融性,以便更加明确的辨析英汉语言的被动义形式及句法意义的不同功效。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被动标记、句法成分及其语义角色三个方面来揭示金平傣语被动句的特点,发现被动标记tsn和haw的使用频率取决于它们的语法化程度,语用分工取决于语法化的语义基础,主语的语义角色是“广义受事”,它与动词后的宾语共同承担“受事”这一语义角色,各句法成分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与被动句的“强影响性”句式义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5.
从古代契约史及契约文化的角度,分析古代买地券的特点和来源,揭示"忓恡"一词的文化内涵。"忓恡"应该是表"干犯"义的"忓"和表"恡护"义的"恡"在土地买卖契约这种特殊文体中,两个实词重组而构成的并列式复合词,二者语义只是相关,不能视为同义。"忓恡"之"恡"乃是"恡护"义,其词义应为"恡"、"护"组合即为因吝贪而干护,其语义并不是由"耻"义辗转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16.
上林壮语致使结构可以根据两个语义参项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使用标记te:η1的结构,说明致使者无意导致某种不幸结果;二是使用标记hη3的结构,说明致使者有意促使或者有意不阻止某种结果;三是使用标记ku6的结构,说明致使者有意程度比较强。ku6来源于动词"做",hη3来源于动词"给予",te:η1来源于被动义。根据语言类型学的研究,te:η1的语义来源及其所表达的不幸语义范畴是上林壮语致使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从词义角度分析,"方"字当记录了两个词:"木柄"之"方"和"四方"之"方"。文章区分了二者的差别,并找出各自的引申义,又列出"方"音的假借义。与此同时,结合《辞源》"方"字的解释,就"方"字两个不同词义来源进行透析,并由此探寻出"方"字本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主观性的视角、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分别对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四个标识被动义的词语进行了分析,在“被”字句中,说话人的主观性是最高的,“叫”、“让”被动句次之,“给”字被动句的主观性是最低的,这是由这四个词语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动量词"番""通""气"都表示动量的持续,但在情态义和色彩义上却存在差异。在情态义方面,"番"表现动作的"繁复"情态;"通"表现动作的"浑然"情态;"气"表现动作的"率性"情态。在色彩义方面,"番"在情感色彩和语体色彩上都表现出"中性"态;"通"在情感色彩上表现出"非褒义"态,在语体色彩上表现出"中性"态;"气"在情感色彩上表现出"非褒义"态,在语体色彩上表现出"偏口语"态。它们都可从语源上找到解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武鸣罗波壮语■d■■i~1被动句的形成及其句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母语材料,从语义、句法功能对武鸣罗波壮语■d■■i1被动句的形成重新考察,发现罗波壮语中的■d■■i1(好)经及物化后得出一个特殊的"形+名"核心结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类推扩展、重新分析而形成一种边缘化的被动句。与壮语其他被动标记完全不同,"好■d■■i1"后不能直接加动词。这说明■d■■i1(好)尽管进入了被动结构,起到引进施事者之功能,但本质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被动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