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黑格尔美学思想有体系维度和历史维度双重含义 ,他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想预示着今天艺术的状况 ,现代性主义和后现代性主义艺术和文学运动在某种层面上是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历史证明 ,即当代艺术或文学的命运就是那种以美学为奠基的古典艺术走向解体和终结。  相似文献   

2.
在美学界长期以来有关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应该区分《美学》一书中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ö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以获得黑格尔使用“终结”一词的真意;应该区分逻辑的与历史的所谓艺术“终结”或“解体”,着重从黑格尔哲学、美学逻辑构架角度解读其关于艺术“终结”或“解体”的内在逻辑含义;进而揭示黑格尔对艺术美本质的规定是其艺术“解体”或“终结”论背后的逻辑根据。  相似文献   

3.
关于"艺术终结"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格尔根据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了艺术终结的理论,丹托承接这一观点提出了"我们已进入一个后历史的艺术时期,对艺术不断自我革命的需求现已消失"的观念,文章通过进一步对于现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艺术只是进入迷茫期而并非消亡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前后,福山抛出的"历史终结论"遭遇到世界诸多左右翼知识分子的全面挑战。为此福山请出黑格尔和马克思,将黑格尔和马克思也说成是"历史终结论"者,以利于自己的"历史终结论"。其实这是福山对黑格尔和马克思历史概念的严重误读。福山此举不仅不能证明其理论的合理与合法,相反却暴露出其欲盖弥彰的意识形态动机。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长期以来被误读,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深层次内涵;本雅明提倡的后审美艺术是现代性语境中对机械复制艺术的推崇;在复杂的后现代性语境中,电子媒介、日常生活审美化、消费文化等促使艺术家族内部发生分化和重组,艺术不会终结,但艺术的存在形态和审美感知都将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当今艺术的生存状态或者可以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一言以蔽之.丹托推崇杜尚、凯奇、沃霍尔等人,认为当代艺术呈现的"后历史"无序状态,正是应验了黑格尔当年以艺术为哲学之一特定阶段的艺术终结论.但丹托言终结并不意味消失,而毋宁是指艺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状态的变异,以及意识形态的位移.故而面临艺术市场已被跨国资本主义全面转型的所谓后艺术生存状态,政府制订相应的文化政策,资助艺术的健康发展,将被证明远不仅仅是雪中送炭.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维度探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即黑格尔哲学体系下艺术的终结;从艺术史的发展维度上谈艺术的终结;社会现实的维度上谈论艺术的终结;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出黑格尔艺术终结的实质意义,即无论从哪个维度出发,黑格尔都并没有明确断言艺术终结甚至死亡的意思,只是在社会现实的维度上,黑格尔对艺术的发展确实多了少许的悲观主义,这是因为他没有正确预见艺术正是调和个人和社会矛盾的最好方式,是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内在需要,所以艺术不会终结,更不会死亡。  相似文献   

8.
生物学模式、进化论模式、形式主义模式是对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式.这三种模式的嬗变形成不同历史时期对艺术与非艺术的评判体系,其体系内部发展的逻辑动力促进了艺术的终结.文章通过梳理传统艺术理论模式的构造,分析其历史意识与艺术本质的关系,说明由于传统模式中艺术边界的设定,使艺术史概念的外延狭窄化,导致了"终结论"的产生.同时,针对丹托的"终结论"话语系统,分析"后历史"叙事的矛盾性,揭示出:艺术史边界的扩张仍然不能把握艺术的本质,相反,艺术在新的概念中迷失了方向,超越了历史的边界,成为不可言说的"观念".因而,"后艺术史"陷入了无效写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艺术终结论 "的焦虑表明了当代西方艺术陷入了困境,其实质是现代艺术出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危机:情感的危机和表达的危机。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和美学的观点看来,"艺术终结论"表达内涵是:由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去人性化"走向极端,艺术终结的不仅是人性化的内涵,终结的还有艺术的形式。"艺术去人性化"违背了艺术使生活更美好的人类学意义,也隔断了艺术与人性的脐带关联。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人类学概念"人工制品"重置艺术的人性化内涵,解驱尘嚣弥漫的"艺术终结"魔咒。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提出浪漫型艺术终结的命题,终结意味着艺术的转型。20世纪艺术发生了两次转型,一是现代主义的转型,另一次是后现代主义的转型。两种转型是浪漫主义极端推崇个体体验的结果。现代的先锋派艺术,抛弃了传统的美学原则而使艺术呈现了一种丑的震颤。20世纪丑的全面侵入是人类生存状态的形象体现。这不仅是一个艺术事件,也是一个美学事件。社会有极强的能力使艺术体制化。然而,我们对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现代的"仿像社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哲学因自身体系建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其"反思"概念的意义敞开也相应经历了多层次的环节运演,就其内蕴的特殊涵义而言,一般可分为"内向的反思"和"反思的反思"两种."反思"作为中介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精神自我发展内在力量的必要条件.综观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反思"作为其理论自身的重要方法论,同黑格尔的"反思"概念存在着特殊的反思关系.胡塞尔对黑格尔"反思"概念的批判与超越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克服近代主客思维模式的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2.
作为象征型艺术的一个典型形象,夸父身上蕴涵着一种源自洪荒时代的宗教旨趣和生存理念,一种"处在人世现实中的神性因素",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夸父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个仰望太空思考神恩的人,是中国先民中的第一个理想主义者.就其悲剧意味来讲,夸父身上兼具黑格尔所说能引起"真正的同情与哀怜"的美好品质和尼采所称赏的体现生命意志的狄奥尼索斯精神.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黑格尔哲学的起源和秘密一直存在不同看法,通观黑格尔的早期神学到后期思辨哲学体系,现代自由精神都构成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精神,其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对现代自由精神的论证。黑格尔的哲学的起源和秘密应该是现代自由精神。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精神的问题,而且还是我们理解现代性问题的关键,当代历史文化问题迫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现代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的"哲学史本身即哲学"认为,每一种哲学学说必有与之相应的哲学史观,两者应该而且可以达成互证.这一观念在当代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可以经由分析一种哲学史观的合逻辑性,来判定与之相关的哲学学说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本文在以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哲学、列宁哲学说明上述观念及其方法论意义之后,重点讨论了海德格尔的哲学史观与其哲学学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是"根本改造"而不是简单的"颠倒".阿尔都塞观点的合理性是一定程度上符合马克思思想的本质,启发人们深入思考马克思"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真正途径;片面性是完全否定了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联系、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辩证"扬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不平衡"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不平衡"思想是运用辩证、发展及深层次转型的眼光和方法对艺术发展问题所作出的总体性把握,它揭示和阐明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总体相平衡与局部不平衡辩证统一的基本规律.而其中的"相敌对"的命题则对转型后的"艺术生产"阶段所特有的二律背反现象作出了深刻和精彩的揭示.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黑格尔哲学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相统一,并且把这一思想运用到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体系中去加以解读,从历史学自身发展的哲学反思角度说明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思想出现的必然性。对于"现实"、"历史"、"逻辑"这些基本概念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具体含义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了黑格尔的"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的深刻内涵。在解读"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卢卡奇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理念论以建构自己的阶级意识理论,使阶级意识包含了实践维度。同时他通过对物化现象和物化意识的分析试图突破黑格尔的思辨领域的束缚,意识到马克思"改造世界"理论路向给他带来的理论视角冲击,并试图通过回到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回到马克思。但事实是卢卡奇在理论架构上采用的仍是黑格尔的结构,对"实践"概念的解读仍然是黑格尔式的。所以,他始终徘徊在黑格尔与马克思之间,无法真正回到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理论的彻底性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教育功能的思想前提.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论"解释模式的反思,将推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性的思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中引进黑格尔哲学的内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彻底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席勒从艺术的层面把审美快感而不是道德视为悲剧艺术的目的,道德则是作为达到审美快感的途径。悲剧的道德观念又是通过目的性和反目的性的矛盾冲突实现的,从而奠定了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的基础。同时,悲剧又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它以自身的“悲剧形式”(特征)来实现其道德和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