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目的论作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突破,为影视字幕翻译开辟了新视角.文章以影片<黑客帝国I>汉译字幕中的实际译例说明:基于目的论,字幕翻译需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译者应以翻译目的为指引,从观众角度出发,根据影视字幕特点等各方面因素,最终决定合适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字幕翻译作为传播电影的有效辅助手段,逐渐受到专家和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从功能目的论角度分析《神探亨特张》的字幕翻译,以目的语西方观众的角度出发,综合运用直译法、意译法、减译法、增译法的翻译策略,探讨功能目的论对字幕翻译的积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演讲字幕翻译策略的取舍在原语幽默效果的再现和传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基于字幕翻译符合字幕特点和传达幽默效果的两大目的,阐述了黄西在2010年美国记者年会上演讲字幕翻译的三种主要策略:直译法、归化法和注释法。  相似文献   

4.
影视字幕是一种独特的文本形式,它包括视听媒体文本,主要功能在于为观众提供必要的语言信息.译员应当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达到影视字幕翻译的目的.本文将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与影视字幕独有的特点相结合,提出了影视字幕英译汉策略,即以目的为先导,兼顾形式与意义,使用直译、语篇归化、词语异化等方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人们了解学习异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这里以目的论为指导,就迪斯尼电影《长发公主》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就电影字幕翻译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新视角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金陵十三钗》由于有国外演员的加盟,便有了有英文原声和中文原声,因此涉及到中英文的字幕翻译。为了能够被目的语观众很好的接受,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了一定的翻译策略,如缩译、补译、特殊字体,以及归化等策略。本文拟从翻译的目的论角度研究《金陵十三钗》中字幕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翻译目的论——松开译者脚下之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目的论是西方翻译功能主义的基本理论,在当代翻译界引起巨大反响。本文分析了目的论提出的理论渊源,描述了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详细介绍了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文章指出,目的论的提出,在翻译理论研究、译者翻译策略选择、译员培训及如何评价译文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目的论谈英文影片字幕汉译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目的论的翻译观,分别从语言、文化以及制约影片字幕翻译的其它因素三个方面探讨英文影片汉译过程中的策略,指出成功的字幕翻译要以目的语观众为中心,一方面满足他们理解英文影片中的语言信息,帮助他们达到娱乐的目的;另一方面为他们介绍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满足他们学习和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文本目的为翻译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文章通过对目的论涵义的主要特点,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法则以及语言功能的认知分析,重点阐释了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论是雷斯的学生威密尔突破对等理论的限制,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发展的功能派主要理论:目的论。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西方翻译理论模式,且目前在国内也广为流传。从西方翻译目的论入手,本文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需求目的两个角度论述了译者选用翻译方法的的两中个基本出发点,即译者应根据翻译作品的目标读者和语篇功能来决定翻译方法。同时,本文还论述目的论对实用文献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翻译目的论为一些违反翻译标准但实用的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扩大翻译研究的范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翻译的目的论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翻译理论,源于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不满,目的论的原则是目的法则和忠诚法则,两者贯穿翻译的整个过程,译者的翻译手段和策略都是由目的论的翻译原则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首先指出翻译目的论的伦理立场是翻译功利主义,继而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了目的论的利与弊,指出目的论在译员培训方面以及对于一些应用性文本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不能盲目夸大其在翻译实践中的适用范围和作用。目的论不能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唯一的理论,而应该与其他译学理论相辅相成,从而促进译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统翻译理论大多把"信"作为翻译的首要原则,强调译文要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文学翻译更是如此。而翻译目的论则认为"信"并不是评价一部译文优劣的最高标准。本文讨论了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信"和目的论的"忠诚"之间的关系,并用翻译目的论的观点对《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文学翻译中的"信"是相对的,目的论也可以用于指导文学翻译。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70年代Hans 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创始以来,逐渐被应用到字幕翻译、广告等具有“商业性”的文本翻译中,鲜有应用到中外记者招待会的翻译之中。由于中外记者招待会是“两会”的“重头戏”,是向全世界媒体展示中国政策和主张的窗口,因此翻译必成为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受到了翻译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但有学者对其指导文学翻译的作用提出了质疑.以功能主义目的论为基础,以张培基先生对《致蒋经国信》的英译为例,分析目的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和解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对翻译理论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理论在中国受到了广大学者的欢迎.但不少读者对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存在些许误读,笔者将对该理论进行初步探析,并做简单的思考,以期帮助读者理解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相似文献   

17.
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核心理论是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过程。文章以目的论为理论视角,对《三国演义》两个英译本中回目的翻译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实例发现:由于翻译目的和翻译纲要的不同,两位译者泰勒和罗幕士对《三国演义》中回目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翻译方法,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从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杨宪益夫妇合译的《红楼梦》中习语的翻译。首先介绍了目的论的相关理论,指出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接着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杨氏夫妇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如何体现了目的论的精髓。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阐述了杨译本中是如何通过多样的翻译方法,保留了中文习语的特色。杨氏夫妇对《红楼梦》中习语翻译的处理,体现了其旨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特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2012年3D 版《泰坦尼克号》的华丽上映曾掀起影迷们对它的新一轮热捧。文章就同样备受中国观众喜爱的中国方言版《泰坦尼克号》为案例,结合功能目的论来探寻中国方言版字幕翻译的目的与性质,进而分析、总结英文影片字幕的中国方言版译制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功能目的论与电影片名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本文以目的论为依据,分析了电影片名翻译的目的性,讨论了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认为电影片名翻译必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来决定,实现电影片名的艺术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