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庄子>中言和道的关系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并认为<庄子>存在一个"言不可言者"的言说悖论.本文认为,<庄子>在积极的意义上并不存在言说悖论.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庄子>蕴涵的方术之言与道言的区分,并且了解庄子对卮言的运用,就能在一定意义上消解这个悖论.  相似文献   

2.
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代诗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杰 《学术研究》2002,(12):115-118
“言一道”关系在老子哲学中是以悖论形式出现的,为了避免“道”的无限状态被语言的有限性分割和蒙蔽,老子强调了“道”的不可知性和不可言说性。庄子在“言一道”关系中增加了“意”,使之变成“言一意一道”的关系。相对于“道”, “意”带有主观性,体现了人类认识的局限性;相对于“言”, “意”又含有客观内容,代表了世界运动的无限性。这就为后来对这一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提供了切实的可能。钟嵘认识到诗歌意象具有超越语言局限性的无限性,提出了“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诗学命题,将道家语言哲学观念与中古诗学理论实现了成功对接,标志着中国古代诗学“言一意”关系理论的真正形成。  相似文献   

3.
对名与言的考察,构成了《庄子》哲学的重要方面。以名实之辩为背景,名与言的考察既涉及语言形式与涵义的关系,也指向概念与对象的关系。与名实之辩相关的是言意之辩,后者所指向的,是言与意的关系。同时,对《庄子》而言,名言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对存在的“分”和“别”,“道”作为存在的普遍原理,则以“齐”与“通”为内在品格,后者使道与名言呈现内在的距离和张力。“道”能否以名言来把握?是否存在非一般名言的把握方式?以上述问题为对象,《庄子》进一步展开了道与言之辩。对名与实、言与意、道与言等关系的辨析,既展示了《庄子》的多重理论视域,又表现了其思想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西方语言哲学转向为参照,论述了庄子言说的隐喻特色,提出了庄子面临的言说悖论的问题实质是言与道的问题.道家以物观道的方法奠定了庄子无执的言说方式--卮言的思维基础,从而使卮言作为一种体道式的隐喻描述出现.它的使命是作为主体悟道的以态,传达大音天籁.它的品性就是超越彼此与是非,追求无执的解构性言说.  相似文献   

5.
肖翠云 《江淮论坛》2021,(6):180-186
"言意合一"是朱光潜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观念.以其为理论基础,朱光潜修正了克罗齐美学的不足,建构了自身文艺美学体系,阐述了音义协调一致论、内容与形式一体论等重要观点,并运用于文学审美批评实践."言意合一"语言观与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有相近之处,具有朴素的语言本体意识,为中国新时期本体论语言观的形成和确立提供了本土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庄子》一书的动人魅力与过人之处,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话语方式对“言道的悖论”的成功超越。超越的策略有六:一是揭示语言的工具性本质;二是彰显语言功能的边界;三是对“逻辑—工具性”语言的有限性进行深刻批判;四是采取“三言”笔法进行“诗意言说”;五是运用不断“建构—解构”的表达策略;六是采取“言无言”的话语方式。六大策略不仅使《庄子》成功地超越了“言道的悖论”,而且还摒弃了一切“人言”必然带有的“相对性”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体道真言”。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老子》与《庄子》中的语言观来分析中国特殊的本体论视野.于"变"中求"久",并于"久"中应"变"是中国哲学特殊的本体论根基;《周易·系辞》所奠定的"言-象-意"的三维结构是中国哲学能克服二元分裂的主要原因;老子以"同出而异名"确立了中国哲学"道言合一"的思维原点;庄子认识到了"名言"的对象化趋势,所以强调"道"的不可分性.他们共同奠定了中国先秦哲学的具体性、多样性、变动性和整体性的本体论特征.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言意观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从“道无”的本体论出发并下降至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建构其言意观的。在他那里 ,言意关系是言、知、道三者关系的延伸。他承认在形而下范围内“小言”与“物之粗”是统一的 ,言是可以尽意的 ,而在形上超验领域中 ,言与意不相通 ,“意之所随”不可说 ,后者是其言意观中的主导倾向。他以此为基点 ,以“得意忘言”为途径 ,首创了超越式言意观 ,对后世形成“意在言外”的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人们往往将庄子的"道"视为概念化了的宇宙本体,这是用西方传统哲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来对治庄子哲学,这不无对庄子思想的曲解。有学者说"庄学是美学",这当然是有见地的。就哲学实质说,庄学是古代中国式的现象学,它有浓郁的现象学识度。庄子关于"齐‘物’‘论’"的致思方向,关于"坐忘"和"道忘"(尤其是"道忘")的体悟方式,关于"寓言""重言""卮言"的言说方法,都是一种现象学识度的"象思维"思想;这是一种情境反思,有很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来意义的“言意之辩”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实际上是由中国哲学家集体完成的。从《周易》、《论语》、老庄到王弼,言所不能尽的“意”绝不仅仅是人脑中的某种观念与意念,它首先是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超言绝象,不可言说。因此,言意之辩所涉及的首先是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其次是人生哲学,再次是知识论和语言哲学。基于这一认识,文章先对中国哲学中的“言意之辩”进行梳理和重构,将其分为三种观点: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言尽意;然后讨论了言意之辩所显示的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诸多特点,具体表现在出发概念或论题、基本态度或价值取向、方法论、文本形式等方面;最后概略讨论了言意之辩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赫牧寰 《北方论丛》2006,2(4):42-45
“重写文学史”与“重读经典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史史学建设及文学作品批评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种话语时尚的发生既是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大、作家的中心边缘化的结果,也是文学批评审美创新性的内在诉求的结果。这种话语表达,在文学观念的变化中,预示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下,当代知识分子对全新的意识形态的企盼和追求。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与逝去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相悖相异,“重读”或“重写”并未真正建立起学理化的、以深厚的哲学史观为基础的、具有客观历史内涵的文学史观念,不免陷入具体的问题之中,而缺少宏阔的视野与平等对话的胸怀。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中国新疆地区多次发生民族分裂事件,严重地危害了我国边疆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稳定和国家安全。“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是伊斯兰世界和突厥语族抵御西方殖民侵略、谋求自身发展的特殊时代产物,但其传入新疆后,被地方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成为新疆现代民族分裂主义的理论依据,并被不断付诸于政治实践。通过对“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形成、在新疆的传播和对新疆民族分裂活动的影响做一历史地探索,进一步揭示开展反对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运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武训“兴学于未废科举之时”,实属近代教育之先驱。他兴义学的实质是让学校的大门向城乡社会低层子弟开放,其对兴义学事业的执着的原动力来自于中国传统人道主义思想的文化精神;裴斯泰洛齐是略早于武训的“近代教育理论和近代义务初等教育的奠基之父”,其终生献身于平民教育的无私精神源于自幼受新教文化熏陶而形成的对人类的虔诚的爱。裴斯泰洛齐是新兴的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他的事业有着较好的社会条件和政治环境;武训毕竟不能超越时代而不受其文盲农民的主观条件和清末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然而,恰恰因为这一点,更衬托出武训的高大,展现出他所代表的中国农民和中华民族勇敢、耐劳、刻苦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论"新帝国主义"的实质、根源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潇潇 《江汉论坛》2006,(10):10-12
“新帝国主义”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新帝国主义理论以及根据这个理论制定的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种“新帝国”的全球霸权政策。它要用美英的价值观改造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种美英统治下的新秩序。从实质和根源来看,“新帝国主义”是在冷战后垄断资本加速向外扩张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帝国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现状和趋势来看,“新帝国主义”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必然遭到世界进步人类的批评和反对,它最终是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试图梳理共和国现有传统系谱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种社会主义模型.与甘阳的"三统论"不同,本文的"新三统论"包括:古典性传统、现代性传统、共和国传统,文章依次描述了各传统的观念系谱、基本精神和硬核并对新三统关系做了辨析.提出了建设德(性)法(权)美(雅)社会主义的构想,其主要任务有古典道德传统的现代转换、现代理法传统的当代新生、共和国传统的充实与开新.  相似文献   

17.
仅视"中华文化"为"道德文化",是片面的。"中华文化"有"道德"之一面,但并非仅为"道德文化"。倡导"道德文化"者,以儒家为主;此外又有释家,倡导"智慧文化";尚有道家与道教,倡导"身体文化"。儒、释、道三家有共同目标,曰"可久可大可新"。各家各派之别,乃路径之别,非目标之别。儒家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德修"或"修性";释家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智修"或"修心";道家与道教以为达成"可久可大可新"之路径,主要在"体修"或"修命"。路径不同,乃"术"之异;目标相同,乃"道"之同。"中华文化"即此"道同而术异"之文化体系,非仅为"道德文化"也。  相似文献   

18.
对“兴、观、群、怨”的重新检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兴、观、群、怨”的诗歌理论 ,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人对于“兴、观、群、怨”的一些理解 ,大多是依据汉人、宋人的说法。他们的说法 ,有没有违背孔子本意的地方呢 ?对照孔子在《论语》中发表的全部言论 ,联系孔子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 ,许多流行的说法 ,离孔子“兴、观、群、怨”的本意已相距甚远。实际上 ,孔子提出“兴、观、群、怨”的观点 ,都带有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特征。本文通过文献整理 ,对“兴、观、群、怨”的内涵逐一做了分析 ,从而得出了一些与今人有些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就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决定了我们党也必须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 ,核心问题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党能否保持先进性 ,决定党的前途命运 ,决定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在执政条件下的具体体现。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就是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最高的价值追求 ;政治文明是一个很重要的新观点。这一概念 ,相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 ,它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范畴。这三个方面的文明构成现代社会文明的完整形态 ,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0.
有论者提出并认为无人能置之"死地"的"审美反映",其实只是人的先验"意识"在外部刺激下的自我重组,不是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即与承袭了康德"自在之物"不可知余绪的皮亚杰同出一辙,是反应,不是反映.而综观该论者同时提出的作为"客观因素""主观化"、"主观因素""对象化"中的"审美反映"和作为"与生俱来"、"融入"于文学"最基本的审美单位"的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作为文学"本质特性"表示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三者关系可知:所谓"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实际就是实行了语言学转向、属形式学派范畴又颇为彻底地与非"审美"、非文学的先验"意识"的自我表现文学论,并不"新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