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先前大陆出版的几部红学史著作,对台湾当代红学的描述都不够详尽。2009年,胡文彬先生《跨越海峡的记忆——〈红楼梦〉与台湾》问世,为当代红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部不可不读的学术著作。它概括了台湾红学发展的三个时期;介绍了台湾红学的代表专家和著作;就台湾红学研究的学术规范给大陆带来的启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红学"若无"史"可鉴,它的发展也就没有方向;当然,"金学"若无"史"可鉴,它的发展也同样没有方向。"红学史"著述已见规模,"金学史"著述有待跟进。红学史常见的写法基本上是或"通史"写法,或"专题史"写法,尚未看到这种"以学人为主线,逐一立案考述"为旨趣的红学史著。于是,《红学学案》的撰述则立意出新,试图写出"似旧而新"的"学案体"或"学案性质"的红学史著述,以"学人"为主线建构红学史著述新体例、新格局。庶几可不拘格套,另辟蹊径,换一种眼光看红学。《金学学案》可谓《红学学案》写作模式的全方位地移植,即《红学学案》的学术理念、写作原则和写作方法以及整体构想等都对《金学学案》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胥惠民(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应该关注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典范问题上世纪80年代曾经讨论过“红学革命”的典范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事关向《红楼梦》的广大读者推荐什么红学成果的问题。在21世纪初期总结红学史,是不能回避这个问题的。在80年代,曾有余英时先生提出中国红学革命的典范问题,当时争论很激烈。一种意见是李希凡、蓝翎先生的《红楼梦评论集》,一种意见认为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是典范。我认为总结20世纪红学史,中国红学会应该牵头选择一套典范著作。譬如考证派典范。我在《关于20世纪红学研究历史的回顾》这篇文章中谈…  相似文献   

4.
《民国红学学案》是继《红学学案》《港台及海外红学学案》之后的又一部现代学案体的红学学术史著述。这部红学史新著的撰述兼顾了以下两个方面的考量:一、红学史的考量;二、学人为学过程和为学业绩的考量。《民国红学学案》考述了十位学人的红学研究风貌,不仅为现代学术寻找真实而鲜活的为学传统,而且其服务于红学学科重建的学术目的同样十分鲜明。  相似文献   

5.
在近年来的海外红学中,美国红学独树一帜、成果斐然。自19世纪起,美国的汉学家就已经注意到了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开始通过译介向西方介绍这部小说。自20世纪50年代“海外红学”的构想被提出后,美国红学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红学研究不仅可以与西方文论相结合,亦可以开拓出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方式。这也展现出美国红学与中国传统红学研究风格迥异的一面。美国红学也构成了汉学的一部分,不再是单纯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美国红学的研究成果为红学的发展有力地拓展了空间,其研究经验十分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学科体系之重建,是“红学”与现代学术接轨并与国际学界对话的前提条件。如果说“红学”是独立于文、史、哲等人文基础学科之外的“一级学科”,现代学术视野中的这门中华固有专学,至少应包括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作者及其家世研究、版本文献研究、文本研究、红学史、红楼文化、翻译与比较研究、海外红学研究八个“二级学科”。  相似文献   

7.
张伯驹曾经收藏和经手过诸多有关曹雪芹及《红楼梦》的文物,如《楝亭图》《楝亭夜话图》、脂砚、正白旗曹雪芹故居、《海客琴樽图》、"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三多六桥本"《红楼梦》等,并与诸多红学家吴恩裕、周汝昌等多有交往。张伯驹对相关文物、学人、作品的记录、鉴赏、题咏不仅是文物史、文化史上的大事,也是红学史上的重要资料,为红学相关问题的考证、解答提供了必要前提。梳理张伯驹与红学事物、红学问题的相关经历、记述、题咏等资料,对于了解红学史、对于红学研究中资料的使用与辨析都具有重要意义。张伯驹的相关研究也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并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 今年初,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俞平伯先生举行学术庆贺会。作为“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俞平伯和他的红学研究的贡献,已有若干同志作了比较公正的评价,并在一些主要方面基本上澄清了一九五四年的“批俞运动”被混淆的问题。这是双百方针在红学界得到贯彻的重要标志,是令人鼓舞的。然而,作为“新红学”的另一位奠基人胡适,他的《红楼梦考证》等著作的历史贡献,却由于他后期政治思想的反动性,至今尚未得到实事求是的论定。虽然这几年陆续有一些同志在红学史专文或专著的有关章节中对这些问题有所论述,但不少  相似文献   

9.
江苏与红学结有不解之缘。在旧红学时期,江苏的红学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入20世纪之后,江苏红学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最后的20多年里突飞猛进,取得了全面的丰收,在全国红学界已举足轻重。本文概述了20世纪江苏红学研究的发展,论述了江苏红学研究的特点,并对新世纪的江苏红学研究提出了三点意见。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历史有三个主要的方面:时、事、人,若分别以时、事、人为主线,则红学史可以有不同的写法,譬如“通史”的写法、“专题史”的写法、“学案体”的写法等.“学案体”的写法是红学史的新写法,即换一种眼光看红学学术发展过程和学术成就,这种新写法可谓“以人立案,提要钩玄;由人带史,综论通观.”“学案体”的写法是一种长编著述,若以新时期小说批评派立案,则庶几于通解通释过程呈现新时期红学批评之概貌,彰显一代有一代学术之通则,以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相似文献   

11.
郭豫适新时期的红学观点和红学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2011年出版的《郭豫适文集·论红楼梦及其研究》之中,学术史与方法论这两个方面是郭豫适《红楼梦》研究的主要用力点。其中,红学史方面的新成果是郭豫适新时期之前基本成稿的《红楼梦小史稿》和《红楼梦小史稿续编》的学术延伸,而郭豫适对《红楼梦》研究方法的集中关注,尤其对半个世纪来海内外新旧索隐派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的详尽评析和批判,则力图正本清源、廓清迷雾。郭豫适关于学术史与方法论方面的学术实践已然对新时期红学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文彬先生的红学著作向以短小精粹、言之有物、贴近文本、贴近读者见长。其新著《感悟红楼》是这种研究方向的代表。面对目前存在的将《红楼梦》研究泛娱乐化、非文学化、非学术化、神秘化的倾向,我们应该提倡胡先生这种"辅导读物"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红学三十年可谓成就斐然,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红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尤其《红楼梦》研究名家的成果更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譬如吕启祥的红学观点和红学思想,较为集中地体现在《红楼梦开卷录》、《红楼梦会心录》、《红楼梦寻味录》等研红著作,荟萃于《红楼梦寻——吕启祥论红楼梦》之中。吕启祥的《红楼梦》研究以人物形象和艺术美研究为主,尤重体悟而能精微洞达。她对作品的体验、思辨和分析始终围绕着一个终极目的,即寻求艺术的真谛、人生的真味、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14.
“红学”成因之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自现代学科立场亦即一般意义上观,"红学"应属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一个具体领域,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即使从特殊角度考察,《红楼梦》研究也难以成为具备自主性品质的专业学问。"红学"成"学"之因,必须从华夏固有的经学本源中探索,从"脂学"及其学统形成的历史脉络中追寻,这也是一门旧有之学实现学科重建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早期题咏派作品涉及的红学文献及相关资料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题咏派是以韵文形式对《红楼梦》进行聚焦透视的一个早期流派,限于篇幅,很多作品自然难以对《红楼梦》评价面面俱到,然而却能紧紧扣住原著艺术形象去纵笔抒怀,其视野的相对开阔,确也多元地拓展了《红楼梦》的诠释维度;但迄今为止,红学史家们对这一派研究的却最为薄弱。本文从早期题咏派作品涉及的《红楼梦》作者、版本、佚稿等方面红学文献的辨析这一角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红学研究中的泛娱乐化、非文学化、非学术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红学研究中存在的单纯追求趣味化、泛娱乐化,对《红楼梦》解读的非文学作品化、神秘化以及红学文章(著述)的非学术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界,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低俗、庸俗、媚俗文化风气在红学领域的表现,是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承的干扰和背离。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学术界(红学界)自身存在一些混乱理论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背离了红学的宗旨。《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正确地普及、传承《红楼梦》,正确地向外国人介绍《红楼梦》,这关系到正确地介绍中华文化的问题。我们对《红楼梦》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任意解构、糟蹋《红楼梦》。  相似文献   

17.
新红学--新国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学”的严格定义是对中华文化文史在“小说”中的表现体现 之考索阐释,而不是一般性的文艺评论、赏析之类的“读后感”。准此,考证遂构成红学的 重要部分。1921年以来,学术界称胡适创立的考证学派为“新红学”。而该文提出:今后的 “新红学”应具有新时期的特色,应比文史考证的简单层次更为高层,主要聚焦于从中华大 文化的意义上来观照《红楼梦》。这样的红学,方能形成真正的“新红学”,而这种学术研究可以定位于“新国学”这一先进 、崇高的坐标之上。作者同时也举例指出:反对“考证”的声音一向很响亮,但考证能解决 重要疑难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曹雪芹的思想和创作的特色。是以考证这一中国学术传统的 特殊研究方式和手段,在“新红学”的未来发展中,将会占有不可轻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红学研究最突出的特征是红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硕果累累,尤其《红楼梦》研究名家的成果以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更是令人瞩目。譬如张锦池的《红楼梦》研究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对《红楼梦》思想艺术和人物形象等深刻而系统的认识与价值评价方面,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红楼十二论》与《红楼梦考论》等。张锦池在红学研究中善于见人之所不能见,并提出新见解、新思路,考论结合、建构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