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与“多”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究世界本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阐明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集中体现了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因而它是理解古希腊哲学的钥匙。我们从各个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以看到,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存在着两条既对立又联系的螺旋式上升的思想发展曲线。其中每个哲学家都是某一曲线上的一个环节,几个著名的哲学家或学派就连成了哲学史上的一个个大小圆圈,整个古希腊哲学史就是由这些思想圆圈所组成的。本文试图以“一”与“多”的思想为核心,用哲学家思想发展的圆圈去勾画古希腊哲学史的螺旋曲线。  相似文献   

2.
一、真理是属于什么范畴真理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同社会科学真理有无阶级性有着直接的联系,故在回答社会科学真理有无阶级性之前,应该先解决这个问题.在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真理属于什么范畴的问题,确实有不同的回答,存在着重大的分岐.有的哲学家认为真理是属于本体论范畴,如柏拉图把所谓“理念世界”当作真理,基督教把“上帝”当作真理,就是如此.但有更多的哲学家则认为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特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一向把真理当作认识论范畴.在他们看来,真理是思想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我们可以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关于  相似文献   

3.
普罗克洛既是新柏拉图学派晚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最后一位比较重要的哲学家,他代表了新柏拉图学派的顶点,新柏拉图学派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思想纽结,具有承前启后的独特地位。承前是指它试图以古希腊哲学思想为基础来创建宗教哲学。黑格尔就说过,新柏拉图学派“只是把一切哲学在自身中结合起来,以研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毕泰戈拉派为他们主要特色。”启后是指它构成了中世纪基督教的理论来源。在中世纪,教父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为了论证基督教教义,总是从新柏拉图学派那里寻找根据。同时新柏拉图学派对阿拉伯哲学和西方近代哲学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史中,“写什么”的问题是关于真理或观念的本体论问题,“怎么写”的问题,是词语本身的问题,或形式问题。20世纪欧洲哲学的倾向,是以“怎么写”代替“写什么”,从而使哲学理解方式本身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必须回答哲学是否存在。因为从哲学范畴的逻辑序列来看,存在先于本质。哲学存在吗?从语义的角度讲,我们现在使用的“哲学”(“philos-ophy”)一词是从古希腊文的philein和sophia这两个词演化来的。philein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这两个词结合起来组成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在中国古汉语中,哲学的含义也是智慧。《尔雅》释“哲”学说:“哲,智也。”19世纪日本最早传播西方哲学的学者西周首次用汉语的“哲学”来表述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学说。中国学者黄遵宪又将  相似文献   

6.
西方哲学史的内容很丰富,不可能逐一探讨,下面选出四个主要学派来对比研究。 (1)古希腊唯物主义者的“原初物质”和“原子”与“道”的对比研究; (2)近代唯物主义者斯宾诺莎的“实体”及二元论者康德的“物自体”与“道”的对比研究; (3)近代西方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道”的对比研究; (4)结论:道家哲学的“道”,是精神性的东西,因而它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哲学。 下面我们依次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阿那克西曼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早的唯物主义派别米利都学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之一。在本体论上,他以“无限”作为始基,别居一格地回答了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但是,人们在评价这一观点时,却习惯于把他同这一学派的另二位代表的观点等同起来,看作是用某种具体形态的物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和生成,带有感性直观的缺陷,从而忽视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我认为,这种笼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是不利于欧洲哲学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8.
“本体”是哲学史上最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一个哲学概念,其原意为万物存在的基础或支撑物。在西方哲学史上,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第一个把本体(通译“实体”)作为哲学范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论述。 (一) 亚里士多德指出;“实在说来,从前,现在并且永远被提出的那个问题,永远是疑惑的主题的那个问题——即‘有’是什么?这个问题,正就是‘实体’(即‘本体’——引者注)是什么?这个问题。”对于这个十分重要的主题,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家们并未专门进行研  相似文献   

9.
“是真的”与“真”——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与“真理”在中文字面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含义。文章强调要用“真”而不是用“真理”来理解西方哲学中的“truth”,一是因为它的字面意思主要是“是真的”这种意义上的东西;二是因为西方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所谈论的是同一个东西,而不是不同的东西,他们的区别只是在于理解和解释的不同。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西方哲学家所关注的最重要的少数几个核心问题之一,西方哲学中最重要的少数几个核心概念之一,乃是“是真的”这种意义上的东西,而不是“真理”。这里实际上也存在着中西哲学的重大差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真理的时效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真理本身的时间效应;二是指运用真理的时间效应。真理有没有时间效应?有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这是哲学中一个古老的问题,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早在古希腊,许多哲学家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被列宁称为“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提出“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的辨证思想。因此,他认为,作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反映的真理(他叫“逻各斯”),也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他断然否定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前,《光明日报壮发表的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进行了一次重大的革命,也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变革的序幕。二一十年来,我国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进入世界大国的行列,这无疑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真理的反思和定位。今天,世纪之交的中国正处于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有必要对“实践”范畴深入地思考。“实践’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包括了完…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随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发展等问题研究的深入,马克思的实践观再次成为理论家们的热门课题。我国哲学界近年来开展的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在国外,以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实践而著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则通过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特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作出了所谓的“现代解释”,并且自我标榜这种解释是忠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从理论上剖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解释”,正本清源,这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先秦道家学派老庄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关于宇宙的本原及其运动变化的比较分析入手,论述了“道”与西方的“逻各斯”涵义上的相通之处,阐明了“道”与赫拉克利特的“火”、“逻各斯”所具有的朴素的辩证法含义。并对道家学说以道路为基本特征的思维模式与古希腊哲学以语言为基本特征的思维模式作了对比性描述。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深入早期古希腊哲学的历史语境来探讨和解读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历史本义及其现实意义。这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西方哲学史、正确对待前人的思想成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真理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行的哲学教科书把真理的本质规定为: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笔者认为,真理只是客观的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一) 哲学发展史表明,人们对真理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认为真理是感觉和事物及现象的符合到认为真理是理性与规律的统一的过程。哲学一词按词义来说,就是“爱智”,也就是探求真理的意思,因此古往今来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6.
罗蒂在解读尼采、弗洛伊德等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我”观,异常肯定地认为“我们是谁”应取代“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而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罗蒂从人的社会化生存境遇出发,对西方理性道德哲学研究传统的分析反思、对“我们是谁”这一问题的关注,构成了他思考构建无形而上学基础的人类未来协同之新伦理学的基础性框架。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物质?物质的一般特征怎样?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即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到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最后发展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产生之前的旧物质观,虽然有种种的不足和缺陷,但其中也不乏真知灼见。亚里士多德就是对唯物主义物质观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哲学家,从他关于质料的学说中,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对物质的科学见解。 古希腊哲学从米利都学派开始,就在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寻求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万物是由什么构成的,最初由什么产生,最后又复归于什么?即万物的本质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本质不是艾多斯,但本质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艾多斯,因此,胡塞尔使用Eidos概念以区分古希腊的本质.但是,何谓古希腊哲学的本质,古希腊对艾多斯的寻找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应该说,从可变的“一”到不变的“多”,再经过不变的“一”,达到可变的“多”,是古希腊自然哲学对艾多斯的回答.作为自然哲学的反动,智者学派丧失了艾多斯对象,但这个对象由苏格拉底重新拾起.苏格拉底启示了柏拉图理念论的产生,但理念论只能是从关于事实偶然性的理论走向本质可能性理论的过渡,是“多中之一”,这个过渡被亚里士多德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亚里士多德对艾多斯的最终解决是:被理智所把握的共同之物,即,诸艾多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刘习根 《肇庆学院学报》2008,29(3):20-23,41
普罗提诺的“流溢说”中充满着浓厚的古希腊哲学精神。他将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等结合在其中,形成了“太一”、“理智”和“灵魂”三大本原,这三大本原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它们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哲学史上,最使哲学家们焦心苦虑的终极关怀,就是“存在”问题。历代哲人虽然对此回答各异,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西方哲学在存在问题上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从巴门尼德、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哲学注重的是万物“从其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的始基问题。因而,在这种以自然哲学为主导的哲学中,基本问题一般表现为一和多、一般和个别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则从属于它。这一讨论在中世纪仍然继续着。但是,由于讨论并无结果,哲学家们不得不对所讨论的问题本身进行反思。他们发现,对“始基”问题的追寻是以认识沦为基础的。为了更好地研究始基问题,必须首先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