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子诗学观是个复杂的话题, 传统研究习惯于从兴、观、群、怨四个方面来理解。实际上孔子论诗不止这四个概念,“不学诗,无以言”的“言”值得关注,它不仅在《论语》中多次出现, 而且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孔子诗论>心理分析色彩浓郁,蕴含丰富的情性思想.其通过剖析诗篇文辞背后的深刻情性内涵,形成了以情性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同时,对诗歌接受者的接受心理也有十分精彩的论述.从诗歌创作时诗人的内部心理世界,到诗歌传播过程中接受者的审美思想情感,<孔子诗论>充分体现了战国诗学情性观之发展.  相似文献   

3.
孔子对《诗经》的评论成为汉学家探究其诗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维度。刘若愚、海伦娜、雷蒙德·道森认为孔子对《诗经》的评论具有很强的实用目的;费威廉认为孔子提出的"文质"问题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范佐伦动态地梳理了孔子论《诗经》的三个阶段;柯马丁探析了上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与讨论;格雷厄姆·桑德斯认为孔子论《诗经》体现出儒家的"诗歌能力"观。汉学家们大都认为孔子所重视的是诗歌的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4.
孔子从"仁"学思想出发,对《诗》的特征及作用进行全面总结和分析,形成了以"兴、观、群、怨"为核心的诗教说,注重诗的道德意义和社会功用,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汉代儒士对孔子诗学观进行扬弃改造,从文学与政治敏感对应的角度,通过对《诗》的曲解误读,对《乐记》的观点进一步发挥,确立了"审音知政"的政治文学观,既肯定了诗的抒情特征,又特别强调诗的美刺和政治教化作用,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理解柯尔律治(Coleridge)对"象征"与"譬喻"的区分,并以此为契机揭示其诗学的神学意向,运用分层递进式的方法深入开展讨论,三个层面分别为:象征与天才,象征与有机统一,象征与道成肉身。旨在说明柯尔律治的"象征"观在本质上是宗教性的,神学观念是其区分"象征"与"譬喻"的终极根据;无限与有限、抽象与具体、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通过"象征"确立了联盟。  相似文献   

6.
论孔子诗学     
无邪、兴、达是孔子诗学的三个基本范畴。孔子所谓"无邪"是对《诗》的情感本质的肯定,"兴"是对《诗》的文体和思维特征的认识,"达"则是对《诗》可通达天命的形而上性质的认识。"无邪"、"兴"、"达"三者构成孔子诗学的基本框架。孔子诗学是远古诗歌观念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诗学理论是中国诗学理论的光辉起点,后世许多有重大影响的诗学理论无不滥觞于此。孔子是先秦儒家诗论的开创者,上博竹简和郭店楚简的发现揭示了孔子诗学理论注重政教和抒情的二元性特点,同时竹简表明七十子诗学上承孔子诗学,下开孟、荀诗学理论,填补了孔、孟、荀诗学理论关系之间的空白;孟子诗学主要为其论辩服务,以诗论政,而荀子将诗学理论政治化,融诗入政。竹简的发现给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带来了崭新的研究视角和面貌。  相似文献   

8.
勃洛克和戴望舒是俄中两国象征诗派的代表,两位诗人虽然在诗学思想上都直接或间接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潮的启发,但是在各自的文学与文化语境及诗人本身的差异中走出了不同的"象征"之路。通过对两位诗人在诗学传统、诗学立场、诗学观念三方面的平行比较,析出其诗学理论的同源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中晚唐五代苦吟派的诗歌崇拜和耽溺不仅基于诗教传统,还带有浓厚的谶纬诗学意蕴。一方面,汲取谶纬诗学的政治伦理意蕴建构起经天纬地的神学"诗道"观。诗是造化之精,诗人则是璀璨的"文星",也是国运盛衰的象征,"诗谶"遂流行。另一方面,苦吟派还彰显了谶纬诗学的"自持其心"之义,以诗为立心之道,诗格因之以盛。就方法而言,则是在"比兴"传统之中融入谶纬诗学杂糅阴阳五行、天人感应说以天象、四时比附人事的解经方式。同时兼法《类书》的类目和体例,建构起一个封闭自足、包罗万象且有着特定对应关系的符号象征系统,诗之"秘旨"得以呈现,其弊则失之穿凿。  相似文献   

10.
九叶诗派在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新诗中普遍存在的浪漫主义滥情与象征主义纯诗逃避现实的两种倾向进行反思的同时,自觉以西方现代主义诗学为参照,提出了“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诗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诗现代化的深入与发展。清理其理论代言人袁可嘉诗学思想的外来渊源,可以便捷地捋清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理念在中国的传播、接受与变异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1.
“会意语言”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导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民族的哲学语言潜在地规范着该民族的哲学思维方式。具有象征意义的汉语体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显现出了中国哲学语言的"会意性",这种"会意语言"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简@爱>中月亮与火的描写后,分析二者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从意象、宗教和伦理的视角解读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  相似文献   

13.
对花袭人的审美接受随着时代意识形态的变迁而产生歧异,也由于曹雪芹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而留下了艺术空白。多元的审美内涵体现在袭人的形象中,袭人姓花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其实代表着薄命司三等"册子"中所有女儿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梧桐、凤凰、女皇3者的生态历史文化象征与浸润相融情况,指出梧桐蕴涵的女皇武则天历史文化的复合象征意义及其生态价值。从神学看,梧桐栖凤意象是借助于梧桐表现出来的神话传说;凤与龙并行,凤代表杰出女性,女皇武则天为凤凰化身,而作为神鸟的凤凰专栖于作为神树的梧桐树,梧桐象征女皇的龙生凤身。从佛学看,梧桐之所以具有中国佛教圣树意象是因为其与菩提树有许多相似之处,梧桐在历史上适应了当地气候,历代在佛教寺庙广泛种植因而代替了菩提树;凤凰也是佛鸟,女皇武则天为弥勒佛转世,梧桐象征着女皇佛身。从森林文化看,历代园林种植及诗文创作借助梧桐表现出具有主观情意的审美文化:梧桐的爱情喻象象征女皇武则天的人性情感;梧桐的孤高意象象征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王身;梧桐叶落秋至象征武则天去帝称后;桐凤高洁与梧桐的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女皇武则天1?300多年来被人评说。同时,桐凤意象亦有其深刻的生态价值:在人的精神观念中,梧桐栖凤象征着人类的和谐文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加深森林文化方面的女皇文化研究,以桐凤为喻,可打造森林文化创意园区,创建森林文化城市。  相似文献   

15.
闽西汉剧是由外来的西皮、二黄声腔在闽西地区扎根、衍化而成的。闽西独特的社会和历史环境及本地特有的生态环境是形成闽西汉剧广泛流传的基础和条件。从闽西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汉剧艺术的象征符号层面入手,通过仪式研究学派和文化人类学的手段探析闽西汉剧在其社会中的深层文化意义,有助于理解闽西汉剧所体现出来的宗族性的群体认同以及地方社会组织结构对于文化的独特作用。闽西社会结构以亲缘和地缘为主,闽西汉剧是以乡间的祭祀仪式和节日庆典为前提的,是闽西民间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在仪式与社会中极具媒介与桥梁作用,并具有符号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词意义可区分为词典意义的陈述和解释与诗意意义的解释与描述。论述诗词的诗意意义的构成方式 ,指出诗意意义的解释和描述比词典意义的陈述和解释更接近于对诗词本身的把握 ,但这种接近对古典诗词的把握来说 ,还隔着两层 ,即文字文本诗意经验层和声音文本诗意经验层。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之初,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中国新诗在传播方式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诗歌民间刊物和网络诗歌悄然“崛起”,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为诗歌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不同,而且对于诗歌的精神面貌、思想质地、艺术品质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推动和加速了诗歌艺术的变化与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革命性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模仿中国古诗而创的意象诗派和他们在二十世纪自创的具象诗都把画而感摆在首位,而忽视了形象背后的韵味:而中国传统古诗和模仿西方具象诗所作的现代诗把画面“言外之意”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已经演化为一种含义系统与一种沟通系统,即表现为人们的象征性消费倾向。通过一定的实证分析,论述象征性消费在城市居民的现实生活中所呈现的状态,并剖析形成这种倾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根源,从而为寻求合理的消费途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周礼·春官》大师所教"六诗""风、赋、比、兴、雅、颂"之本义,应该从《春官》大师配合大宗伯参与周王"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的各种礼仪与"风、赋、比、兴、雅、颂"的上古辞源意义考究,加以文献实证,方可确定。从上古辞源考究,本义为祭祖且为各种祭祖仪式通称之"兴",正好与《春官》所叙大师配合大宗伯参与周王之祭祖礼仪"以肆献裸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以祠春享先王,以礿夏享先王,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相契合,而"兴"为祭祖和各种祭祖仪式通称在《尚书》、《礼记》、《诗经》等文献均有存留。据此可以推定:配合大宗伯参与"大祭祀"的大师所教"六诗"之"兴"诗,是专用于祭祖的诗歌。孔子所言"诗可以兴"应译为"诗可以祭祖"。朱熹所言《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兴象诗,并非《周礼》"六诗"之"兴诗",而是上古神文化的诗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